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
關燈
小
中
大
中将軍邯鄲超曾經上書勸谏不要射野雞,武帝因此而停止了,時間久了,邯鄲超終于被殺死。
永明末年,皇上将要重新去射野雞,蕭子良重又勸谏,前後所提的意見,皇上雖然沒有完全采納,他卻深受一寵一愛一。
他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歡佛教,非常友一愛一。
蕭子良敬信尤其虔誠,多次在家園中營辦齋戒,大批會集朝臣和衆僧,甚至于送飯倒水,有時親自去幹,世人頗以為有失宰相的體統。
他勸人為善,從不厭倦,由此終于有了很大的名聲。
永明八年,配給他三望車。
九年,京城發大水,吳興特别嚴重,蕭子良開倉救濟貧苦有病不能維持的人,在府第的北面設立官舍收養他們,供給衣服和藥品。
十年,兼尚書令、揚州刺史,本官依舊。
不久解除了尚書令,任命為中書監。
文惠太子去世,武帝到東宮檢查,見到太子的服飾儀仗,很多都超過規定标準,皇上大怒,因為蕭子良和太子要好,不曾向上奏明,讓皇帝知道,因而皇上對他非常不滿,大加斥責。
武帝生了病,诏令蕭子良帶着侍衛到延壽殿侍奉服藥。
蕭子良奏請讓和尚在殿門前誦經,武帝因此在夢中見到了祥瑞花。
蕭子良按照佛經宣示旨意,讓禦府中做成銅花,插在禦一床一的四角。
他日夜守在殿内,太孫每隔一天進去參見一次。
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經改變了服裝,人們議論懷疑要立蕭子良,不一會又蘇醒過來,問太孫在哪裡,于是召東宮的衛士都随着進宮,遺诏讓蕭子良輔政,明帝知尚書事。
蕭子良平時仁厚,對政治事務不感興趣,便推薦明帝,诏書說:“事情不論大小,都要跟蕭鸾商量。
”這正是蕭子良的願望。
太孫自從少年時候起,就養在蕭子良的妃子袁氏那裡,很受到慈一愛一,他在前些時候,曾經很害怕不能被立為繼承人,從此深深地忌恨蕭子良。
武帝死後遷出了太極殿,蕭子良住在中書省,皇帝讓虎贲中郎将潘敞的二百武士,屯駐在太極殿西階下面。
穿上喪服以後,諸王都出去了,蕭子良請求在棺材前停留,沒有允許。
蕭子良被晉升職位為太傅,增加儀仗為三十人,本官依舊,解除侍中職務。
隆昌元年(494),加給他特殊的禮制,可以帶劍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趨步,贊拜不用報名,進而都督南徐州。
這年他病情很重,對身邊的人說:“門外應該有異常情況。
”派人去看,見淮河中的遊魚無數,都浮出一水面向着城門。
不久去世,年齡三十五歲。
皇帝經常擔心蕭子良有異志,等他死後,非常高興。
诏令供給東園的秘密喪葬器一具,穿用最高級的衮冕服裝,在東府建立喪位,大鴻胪持節監護,太官早晨晚上呈送祭品。
又诏令追贈他為假黃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兼大将軍、揚州牧,綠绶帶,具備九服錫命之禮,使持節、中書監、王的職位依舊。
供給他九旒鸾辂、黃屋左纛、鍂車京車、前後部羽葆、樂隊,挽歌二部,勇士儀仗一百人,葬禮依照晉朝安平王的先例。
起初,豫章王蕭嶷葬在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在夾石。
蕭子良送到現場,望着祖硎山悲傷地感歎說:“北面瞻看我的叔叔,前面望着我的兄長,死後如果還有知覺的話,請把我埋葬在這裡。
”等他死後,便在這裡埋葬了他。
他所著的内外詩文數十卷,雖然沒有文采,卻有很多勸戒。
蕭子良死了以後,舊時的朋友都來吊喪,陸惠曉在府門遇到了袁彖,問他說:“近來事件紛纭,究竟是怎麼回事?王融被殺,魏準破膽。
路上人們議論紛紛,又說竟陵王未能安享天年,有這事嗎?”回答說:“齊朝微弱,已經幾年了,臂膀和柱石大臣都完了,命運所餘下的,隻是風一流名士罷了。
如果不立好君主,就無法鎮守和安定四海。
王融雖然是為自身打算,實際上是安定國家,遺憾的是他不能果斷處理事情,以至到了這種地步。
道路上的談論,自然是虛說,但是蒼生正遭受塗炭,正應當側耳細聽。
” 建武年間(494~498),舊時的官員範雲上表建議為蕭子良立碑,事情沒有成功。
永明末年,皇上将要重新去射野雞,蕭子良重又勸谏,前後所提的意見,皇上雖然沒有完全采納,他卻深受一寵一愛一。
他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歡佛教,非常友一愛一。
蕭子良敬信尤其虔誠,多次在家園中營辦齋戒,大批會集朝臣和衆僧,甚至于送飯倒水,有時親自去幹,世人頗以為有失宰相的體統。
他勸人為善,從不厭倦,由此終于有了很大的名聲。
永明八年,配給他三望車。
九年,京城發大水,吳興特别嚴重,蕭子良開倉救濟貧苦有病不能維持的人,在府第的北面設立官舍收養他們,供給衣服和藥品。
十年,兼尚書令、揚州刺史,本官依舊。
不久解除了尚書令,任命為中書監。
文惠太子去世,武帝到東宮檢查,見到太子的服飾儀仗,很多都超過規定标準,皇上大怒,因為蕭子良和太子要好,不曾向上奏明,讓皇帝知道,因而皇上對他非常不滿,大加斥責。
武帝生了病,诏令蕭子良帶着侍衛到延壽殿侍奉服藥。
蕭子良奏請讓和尚在殿門前誦經,武帝因此在夢中見到了祥瑞花。
蕭子良按照佛經宣示旨意,讓禦府中做成銅花,插在禦一床一的四角。
他日夜守在殿内,太孫每隔一天進去參見一次。
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經改變了服裝,人們議論懷疑要立蕭子良,不一會又蘇醒過來,問太孫在哪裡,于是召東宮的衛士都随着進宮,遺诏讓蕭子良輔政,明帝知尚書事。
蕭子良平時仁厚,對政治事務不感興趣,便推薦明帝,诏書說:“事情不論大小,都要跟蕭鸾商量。
”這正是蕭子良的願望。
太孫自從少年時候起,就養在蕭子良的妃子袁氏那裡,很受到慈一愛一,他在前些時候,曾經很害怕不能被立為繼承人,從此深深地忌恨蕭子良。
武帝死後遷出了太極殿,蕭子良住在中書省,皇帝讓虎贲中郎将潘敞的二百武士,屯駐在太極殿西階下面。
穿上喪服以後,諸王都出去了,蕭子良請求在棺材前停留,沒有允許。
蕭子良被晉升職位為太傅,增加儀仗為三十人,本官依舊,解除侍中職務。
隆昌元年(494),加給他特殊的禮制,可以帶劍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趨步,贊拜不用報名,進而都督南徐州。
這年他病情很重,對身邊的人說:“門外應該有異常情況。
”派人去看,見淮河中的遊魚無數,都浮出一水面向着城門。
不久去世,年齡三十五歲。
皇帝經常擔心蕭子良有異志,等他死後,非常高興。
诏令供給東園的秘密喪葬器一具,穿用最高級的衮冕服裝,在東府建立喪位,大鴻胪持節監護,太官早晨晚上呈送祭品。
又诏令追贈他為假黃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兼大将軍、揚州牧,綠绶帶,具備九服錫命之禮,使持節、中書監、王的職位依舊。
供給他九旒鸾辂、黃屋左纛、鍂車京車、前後部羽葆、樂隊,挽歌二部,勇士儀仗一百人,葬禮依照晉朝安平王的先例。
起初,豫章王蕭嶷葬在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在夾石。
蕭子良送到現場,望着祖硎山悲傷地感歎說:“北面瞻看我的叔叔,前面望着我的兄長,死後如果還有知覺的話,請把我埋葬在這裡。
”等他死後,便在這裡埋葬了他。
他所著的内外詩文數十卷,雖然沒有文采,卻有很多勸戒。
蕭子良死了以後,舊時的朋友都來吊喪,陸惠曉在府門遇到了袁彖,問他說:“近來事件紛纭,究竟是怎麼回事?王融被殺,魏準破膽。
路上人們議論紛紛,又說竟陵王未能安享天年,有這事嗎?”回答說:“齊朝微弱,已經幾年了,臂膀和柱石大臣都完了,命運所餘下的,隻是風一流名士罷了。
如果不立好君主,就無法鎮守和安定四海。
王融雖然是為自身打算,實際上是安定國家,遺憾的是他不能果斷處理事情,以至到了這種地步。
道路上的談論,自然是虛說,但是蒼生正遭受塗炭,正應當側耳細聽。
” 建武年間(494~498),舊時的官員範雲上表建議為蕭子良立碑,事情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