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
關燈
小
中
大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字雲英,是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
自幼聰敏。
武帝在贛縣任職的時候,與裴後關系不協調,派人用船送裴後回京城,已經上路了,蕭子良當時年紀幼小,在廳堂前很不高興。
武帝對他說:“你怎麼不讀書?”蕭子良說:“我一娘一在哪裡?為什麼還要讀書!”武帝感到很奇異,便召裴後回到了縣裡。
他在宋朝做官任邵陵王友。
當時宋朝國運衰落,諸王都很弱小,所以不廢除這一官職。
升明三年(479),擔任會稽太守,都督五郡。
封為聞喜公。
宋朝元嘉年間(424~453),凡事都責成縣郡去辦,孝武帝以後,征求急速,因為郡縣遲緩,才開始派遣台使,從此公役經常攪擾。
高帝即位,蕭子良陳述了這一情況,請求消除它的積弊。
蕭子良重道義、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極高的德行,很早就死去,蕭子良便賜給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個人的賦稅,供給她柴草。
郡門下有虞翻的舊一床一,虞翻罷任回家,便把一床一給他送了回去。
後來蕭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齋,收集了許多古人的器一具衣服布置在裡邊。
夏禹廟裡有很多人在祈禱,蕭子良說:“大禹同情罪犯表彰仁人,飲食簡單提倡節約,服玩果品,就足以表達誠意了。
”讓人們每年隻獻一些竹簾竹席為止。
當時有個山一陰一人孔平,到蕭子良那裡告他嫂子買米欠錢不還。
蕭子良慨歎說:“從前高文通與寡一婦嫂子打田地官司,内容和這不同。
”便賜給米錢以償還孔平。
建元二年(480),穆妃去世,他辭了官,仍然擔任丹一陽一尹,打開私人糧倉救濟所屬縣中的貧苦人。
在這以前太妃在七月去世,蕭子良在八月得到了消息。
在舉行一周年的祭禮時,懷疑應該等待南郡王。
尚書王儉提出建議,認為“禮有倫理次序,義不徒然虛設。
如果遠處的就不等待,近處的必須等候,這樣禮數上既相違背,内心裡也無可取。
如果懷疑兄弟居住在一起,吉兇混雜,那麼從遠處回來的兒子,自然應該另外設立門庭,直到喪事辦完,靈宴和祭奠,要依靠在家的人,兩次周年時都進行哀悼。
庶子在家,也不等待嫡子。
何況太子妃是王室的正式體現,中軍将軍居于嫡長子的重要地位,在天朝又掌握大權,由他處理更加不應再有懷疑。
我認為應該不去等待,中軍在兩周年祭祀後穿上朝服的時候,聞喜公隻需要緻哀,不接受吊慰。
等到聞喜公改除喪服,兄弟也應該相聚在一起交流感情,不接待賓客”。
皇上依從了他的建議。
武帝即位,封他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
永明二年(484),擔任護軍将軍,兼司徒。
四年,晉升為車騎将軍。
蕭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好尚,禮遇賢才,喜一愛一文士,他處于很高的地位,而向往賓客,天下有才學的人都聚集到了他這裡。
他善于做一些很出衆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為他們擺出瓜果和飲料,标舉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貴的作品,都找到讓他們抄寫下來。
當時皇上剛剛開始處理政務,水災旱災不斷發生,蕭子良秘密上奏,請求免除拖欠的租子。
又建議放寬刑罰,停息徭役,減輕賦稅。
并且陳述“錢币的鑄造年代久遠,一般都已經殘缺,江東的大錢,連十分之一也不存在了,公家所接受的錢,必須輪廓完整,于是買本一千,要加子七百,無處可以求告,棍打警告相繼而來。
尋找完整的來使用,也不多算,往複進行貿易,一定不會有積聚,隻會讓小民們常常遭受困苦。
而且錢和布伴随使用,作為制度非常長久,有時聽說長官要讓繳納稅錢,前進就違背了舊的規定,後退則會有人投機取巧”。
永明五年,他擔任了司徒,配給儀仗二十人,侍中職務依舊。
移居到雞籠山的西邸,聚集學士抄錄《五經》和百家著作,依照《皇覽》的體例編成了《四部要略》一千卷。
招請名僧,講論佛法,創造經呗新聲,佛教風氣的興盛,在江東前所未有。
武帝喜歡射野雞,蕭子良上書勸谏。
在這以前左衛殿
自幼聰敏。
武帝在贛縣任職的時候,與裴後關系不協調,派人用船送裴後回京城,已經上路了,蕭子良當時年紀幼小,在廳堂前很不高興。
武帝對他說:“你怎麼不讀書?”蕭子良說:“我一娘一在哪裡?為什麼還要讀書!”武帝感到很奇異,便召裴後回到了縣裡。
他在宋朝做官任邵陵王友。
當時宋朝國運衰落,諸王都很弱小,所以不廢除這一官職。
升明三年(479),擔任會稽太守,都督五郡。
封為聞喜公。
宋朝元嘉年間(424~453),凡事都責成縣郡去辦,孝武帝以後,征求急速,因為郡縣遲緩,才開始派遣台使,從此公役經常攪擾。
高帝即位,蕭子良陳述了這一情況,請求消除它的積弊。
蕭子良重道義、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極高的德行,很早就死去,蕭子良便賜給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個人的賦稅,供給她柴草。
郡門下有虞翻的舊一床一,虞翻罷任回家,便把一床一給他送了回去。
後來蕭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齋,收集了許多古人的器一具衣服布置在裡邊。
夏禹廟裡有很多人在祈禱,蕭子良說:“大禹同情罪犯表彰仁人,飲食簡單提倡節約,服玩果品,就足以表達誠意了。
”讓人們每年隻獻一些竹簾竹席為止。
當時有個山一陰一人孔平,到蕭子良那裡告他嫂子買米欠錢不還。
蕭子良慨歎說:“從前高文通與寡一婦嫂子打田地官司,内容和這不同。
”便賜給米錢以償還孔平。
建元二年(480),穆妃去世,他辭了官,仍然擔任丹一陽一尹,打開私人糧倉救濟所屬縣中的貧苦人。
在這以前太妃在七月去世,蕭子良在八月得到了消息。
在舉行一周年的祭禮時,懷疑應該等待南郡王。
如果遠處的就不等待,近處的必須等候,這樣禮數上既相違背,内心裡也無可取。
如果懷疑兄弟居住在一起,吉兇混雜,那麼從遠處回來的兒子,自然應該另外設立門庭,直到喪事辦完,靈宴和祭奠,要依靠在家的人,兩次周年時都進行哀悼。
庶子在家,也不等待嫡子。
何況太子妃是王室的正式體現,中軍将軍居于嫡長子的重要地位,在天朝又掌握大權,由他處理更加不應再有懷疑。
我認為應該不去等待,中軍在兩周年祭祀後穿上朝服的時候,聞喜公隻需要緻哀,不接受吊慰。
等到聞喜公改除喪服,兄弟也應該相聚在一起交流感情,不接待賓客”。
皇上依從了他的建議。
武帝即位,封他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
永明二年(484),擔任護軍将軍,兼司徒。
四年,晉升為車騎将軍。
蕭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好尚,禮遇賢才,喜一愛一文士,他處于很高的地位,而向往賓客,天下有才學的人都聚集到了他這裡。
他善于做一些很出衆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為他們擺出瓜果和飲料,标舉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貴的作品,都找到讓他們抄寫下來。
當時皇上剛剛開始處理政務,水災旱災不斷發生,蕭子良秘密上奏,請求免除拖欠的租子。
又建議放寬刑罰,停息徭役,減輕賦稅。
并且陳述“錢币的鑄造年代久遠,一般都已經殘缺,江東的大錢,連十分之一也不存在了,公家所接受的錢,必須輪廓完整,于是買本一千,要加子七百,無處可以求告,棍打警告相繼而來。
尋找完整的來使用,也不多算,往複進行貿易,一定不會有積聚,隻會讓小民們常常遭受困苦。
而且錢和布伴随使用,作為制度非常長久,有時聽說長官要讓繳納稅錢,前進就違背了舊的規定,後退則會有人投機取巧”。
永明五年,他擔任了司徒,配給儀仗二十人,侍中職務依舊。
移居到雞籠山的西邸,聚集學士抄錄《五經》和百家著作,依照《皇覽》的體例編成了《四部要略》一千卷。
招請名僧,講論佛法,創造經呗新聲,佛教風氣的興盛,在江東前所未有。
武帝喜歡射野雞,蕭子良上書勸谏。
在這以前左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