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文獻王蕭嶷傳

關燈
于是在座位上把他斬首,他的一黨一羽都逃散,四方各郡獲得安甯。

     後來入京擔任中書監、司空、揚州刺史,統率二州,侍中職務保留不變,增加兵卒,增置僚佐,以軍隊先鋒臨川王蕭映府中的文武官員配給司空。

    蕭嶷因為将要返回都城,修建官舍和道路,規定東歸的部下不許攜帶州府的東西出城。

    他從江津出發,前來送行的男一女數千人都掉下眼淚。

    蕭嶷從江陵出發感染了疾病,到了都城還沒有痊愈,皇上深感憂慮,為此而實行大赦,建元三年(481)六月二十四日的赦令就是。

    病痊愈後,皇上駕臨東府,給他配金石藥物,讓他乘坐車子到宮中六門散心。

     武帝即位後,晉升為太尉,增加兵士和輔佐官員,解去侍中職務,增加儀仗三十人。

    建元年間,因為武帝辦事曾經不合旨意,高帝很有另立太子取代嫡長子的意思。

    而蕭嶷侍奉武帝恭謹盡禮,不曾違抗過他的意見,所以武帝對他一愛一重很深。

    他的一性一格十分孝順,高帝逝世,哭泣過度,眼睛耳朵都出一血了。

     永明元年(483),兼任太子太傅,解去了中書監職務。

    宋武帝以來,州郡的俸祿和各種供給,大多随着當地的出産,沒有一定的标準。

    蕭嶷上表請求明文确立标準,分别下達到四方,永遠作為固定的制度,被采納了。

    蕭嶷不參與朝中事務,而言事或者密謀,多被信任采納。

    服喪期滿,加封侍中。

    根據宋朝元嘉時期的制度,諸王進入齋閣,可以穿戴白色衣帽拜見君主,隻有出了太極殿的四面廂房,才改穿朝服。

    近世以來,這些規矩都中斷了。

    皇上與蕭嶷是同母所生,互相友一愛一和睦,宮内的私宴,準許依照元嘉時的規矩。

    蕭嶷堅決推辭,不接受命令;隻有皇帝的車駕到他的府第去,才穿白色衣服、戴烏紗帽來陪宴。

    至于衣服制度,常常是一切請示,什麼事都不自己獨斷專行,務求減省,都沒有被批準。

    又請示說:“北面府第中的舊住所,本來是很豪華的,臣往年建了一個小眠齋,都是補接建成的,不違背規格。

    主要是紅柳松柏華美,一時清新幹淨,東府中又有這樣的齋房,也是豪華的房屋,這樣臣就頓時有了兩處住址,自己心中感到非常不安。

    聽說東宮的玄圃中,有一座柏屋,結構十分古拙,臣就想拆毀拿來獻給太子,不過這樣不但說明以前做得不對,而且補接很多,不可移動,也怕外面有人會說閑話,不知道可有允許贈送東府齋房的道理麼?”皇上答複說:“看到來信,你勞累有病,而且不能行動,為什麼還要寫那樣長篇的文字!”終于沒有答應。

     永明三年(485),文惠太子講《孝經》結束,蕭嶷請求解除太傅的職務,沒有批準。

    蕭嶷常常憂慮事情過于滿盈,又利用宴會的機會請求解除自己的揚州刺史職務授給竟陵王蕭子良,皇上終于沒有答應,說:“你這整個一生,都不要再多說了。

    ” 武帝即位以後,頻繁的頒發诏書拜谒皇陵,都沒有落實,就派蕭嶷去拜陵。

    回來的時候路過延陵季子廟,觀看井水噴一湧,有一頭水牛沖進自己下屬的人群中,值勤的兵士把牛抓住要進行追查,蕭嶷不許,拿了絹紗一疋,橫系在牛角上,放回到它的家中。

    他為政寬厚,所以很得朝内外人們的歡心。

     永明四年(486),唐宇之賊兵起事,蕭嶷啟奏皇上說:“這些小賊寇,完全是出于兇蠻愚蠢,天網宏大,道理不需要讨論。

    隻是聖明的皇帝可以僥幸不遇上這種事情。

    近來傳聞,都說是有原因而造成這種結果的。

    所有大大小小的士子黎民,常常以小利奉公,不顧所損失的十分重大。

    揭發納稅中的取巧行為,督察救濟中的微小漏洞,隐藏人丁戶口,所有這些條例制度,實在會增加怨氣。

    這些都是眼前的利益,不是天下大計。

    一家當中,尚且不能一精一确,宇宙之内,怎能全部理清!鮑家何嘗不知道人間有許多欺詐僞巧,古今正因為不可細碎計較,所以不再費力去做。

    這樣去做的人實際上并不違背情理,但是識大理的人這樣做的百人中沒有一個。

    陛下的弟弟、兒子、大臣們尚且不能完全接受治理,何況是天下悠悠萬千品第呢!怨恨積累,聚集一黨一徒,兇暴昏迷,結為一類。

    如果隻有一處,不怕不能剪除,如果又有很多,便成紛亂局面。

    ”皇上回答說:“欺詐僞巧哪裡可以容許!宋代社會混亂,不就是因為這麼?蚊子螞蟻哪裡值得憂慮,現在都應該消滅。

    我正恨他們不把事鬧大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