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攸之傳

關燈
沈攸之字仲達,是沈慶之堂兄的兒子。

    他的父親沈叔仁是宋朝衡一陽一王劉義季的征西長史,兼做參軍領隊。

     沈攸之少年的時候是個孤兒,家裡很窮,元嘉二十七年(450),魏軍向南進攻,朝廷調發了三吳的軍隊,沈攸之也随軍行動。

    等到了建邺,去找領軍将軍劉遵考請求補任新兵的隊主。

    劉遵考認為他外表醜陋,不能充任,沈攸之歎息說:“從前孟嘗君身高六尺做齊國的宰相,今天求士就要取肥一大的嗎?”于是便去跟随沈慶之征讨。

     元嘉二十九年,征讨西一陽一蠻,才補任了隊主。

    在巴口建立義軍,任命他為南中郎府的闆長兼行參軍。

    新亭之戰,身受重傷,事情平定後,兼做太尉參軍,封為平洛縣五等侯。

    随着軍府轉為兼大司馬參軍。

     晉朝的時候,在京城兩岸揚州府舊時曾設置都部從事,分掌兩縣的違法案件,永初以後撤銷。

    孝建三年(456),重又設置這一職務,沈攸之掌管北岸,會稽人孔..掌管南岸,後來又撤銷。

    沈攸之調任員外散騎侍郎,又跟随沈慶之征伐廣陵,屢次建功,曾經被箭射中穿破了骨頭。

    孝武帝因為他善戰,配給他仇池所産的步..。

    事情平定以後要加以厚賞,被沈慶之壓下來。

    調任太子旅贲中郎,沈攸之對他十分惱恨。

     前廢帝景和元年(465),任命為豫章王劉子尚的車騎中兵參軍、直閣,與宗越、譚金等人一同為廢帝所一寵一愛一。

    殺戮衆位大臣,沈攸之等人都替他賣力,被封為東興縣侯。

     明帝即位,他被依例削除了封爵。

    不久他又告發宗越、譚金等人謀反,重召他為直閣。

    正趕上四方反叛,南方的賊兵已經開到很近的地方,于是以沈攸之為甯朔将軍、尋一陽一太守,率軍據守虎檻。

    當時王玄谟為軍隊的統領,尚未出發,前鋒有五支軍隊在虎檻,五軍以後,又陸續趕到其他部隊,每到夜間各自樹立信号,互不通告。

    沈攸之對軍吏說:“現在衆軍共同舉事,而信号卻不相同,如果有農民漁夫夜裡互相呵叱,就會引起驚恐混亂,這是導緻失敗的途徑啊!請大家依着一個軍隊取号。

    ”大家都依從了。

     殷孝祖擔任前鋒都督,大失人心,沈攸之對内撫一慰将士,對外協調群帥,衆人都為此而保持安定。

    當時殷孝祖中了流箭死去,軍主範潛率領五百人投降了賊軍,人情震駭,都認為沈攸之應該代替殷孝祖為統率。

    當時建安王劉休仁屯駐在虎檻,總統各路軍隊,聽說殷孝祖死去,便派遣甯朔将軍江方興、龍骧将軍劉靈遺各率領三千人趕到赭圻。

    沈攸之認為殷孝祖既然已死,賊寇會有乘勝的想法,明天如果不再進攻,則是向他們示弱。

    江方興與自己名位相當,必定不會為自己的下屬,軍政不一,是導緻失敗的原因,于是便率領着各位軍主到江方興那裡加以推重,并且進行了慰勉,江方興非常高興。

    沈攸之出去以後,各軍主都埋怨他。

    沈攸之說:“諸位難道忘了廉頗、蔺相如和寇恂、賈複的故事麼?我本來是報效國家,哪能計較此處的升降。

    ”明天早晨進軍作戰,從寅時直到午時,在赭圻大破賊軍。

     不久,他晉升封号為輔國将軍,代替殷孝祖督前鋒諸軍事。

    薛常保等人在赭圻糧食吃盡,南賊大帥劉胡屯駐在濃湖,他用袋子盛上米系在木筏和船腹上,僞裝翻船,順風一流下,來增援赭圻。

    沈攸之懷疑其中有異常情況,派人取了船和木筏,得到了很大一批米,不久攻克了赭圻。

     調任甯蠻校尉、雍州刺史,加任都督。

    袁靑又率領大軍進入鵲尾,相持了很長時間,軍主張興世越過鵲尾到上遊占據了錢溪,劉胡自己去攻他。

    沈攸之率領各位将軍進攻濃湖。

    錢溪的消息傳來,知道大破了賊軍,沈攸之把錢溪所送來的劉胡軍士的耳朵鼻子都拿給他們看。

    袁靑十分驚駭,急忙追趕劉胡的軍隊返回。

    沈攸之的各路軍隊全力進攻,殺死和俘虜敵寇很多,劉胡于是抛棄衆人獨自逃跑,袁靑也逃跑了。

    赭圻、濃湖平定後,賊軍舍棄的資财、珍寶堆積如山,各路軍隊竟相收斂,隻有沈攸之、張興世約束所率領的部隊,不取一絲一毫,諸将領因此而稱贊他們。

    沈攸又進軍平定了尋一陽一,調任中領軍,封為貞一陽一縣公。

    當時劉遵考為光祿大夫,沈攸之在皇帝的禦座旁邊對劉遵考說:“外表醜陋的人現在如何?”明帝問是怎麼回事,沈攸之依實回答,明帝大笑。

     沈攸之經過多次調轉,做了郢州刺史,為政苛刻暴虐,有時鞭打士大夫。

    上等佐官以下的人不合他的心意,就當面加以辱罵。

    但是他通曉官吏事務,自強不息,士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