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正傳
關燈
小
中
大
值勤侍中省。
随即升為左戶尚書,加官散騎常侍。
他夏天隻穿犢鼻褲,朱紅衣,被有關部門所彈劾。
他就是這樣地放達。
元帝曾經著有《金樓子》,并說:“我在諸僧中特别看重招提寺的琰法師,在隐士中特别看重華一陽一的陶真白,在士大夫中特别看重汝南的周弘正,他對于義理清轉無窮,确是一時的名士。
” 當時朝廷議論遷都,但是元帝兩次來到荊陝一帶,前後二十餘年,感情上安甯留戀,不想回建邺。
加上舊時府中的臣僚都是楚地人,都想定都江陵,他們說:“建康因為是舊都,已經極其凋敝荒蕪。
而且王氣已盡,加上與北國隻隔着一條長江,如果有什麼意外,後悔莫及。
而且我們又聽說荊南有天子氣,現在就要應驗了。
”元帝沒有離去的意思。
當時尚書左仆射王褒及周弘正都在旁邊,元帝回頭對他們說:“你們的意思如何?”王褒等人因為元帝猜忌,不敢在衆人面前公開說明,點頭答應而已。
王褒後來因為清閑,秘密勸谏遷回丹一陽一十分迫切,元帝雖然聽從了,但臉上卻很不高興。
到了第二天,他在衆人面前對王褒說:“您昨天勸谏返回建邺,不是沒有道理,我昨天夜裡想了,還是懷有疑惑。
”王褒知道不會采納,才放下了。
後來的一天,周弘正就正色勸谏,一直提了兩三次,他說:“如象士大夫,專聽聖王選定都城,便認為不是天子,好像是列國諸王。
今天順應百姓的心願,不可不歸建邺。
”元帝當時很表示同意。
周弘正退下以後,黃羅漢、宗懔便說:“周弘正、王褒都是東方人,勸告東下,不是為國家考慮。
”周弘正暗中知道了他們的話,一天便在皇上面前當面質問他們二人,說:“如果東方人勸遷往東方,是為了私利,那麼西方人勸留在西方,也是為了私利嗎?”衆人都不說話,而人們的情緒,都在勸告遷都。
皇上又曾經在後堂大集文武官員,參加聚會的人四五百人,元帝想普遍地測試人們的心情,便說:“勸我遷走的袒露出左臂。
”随後袒露左臂的超過半數。
武昌太守朱買臣,是皇上從前的侍從,是個太監,很有幹才,所以皇上提拔重用他。
到了現在,他勸告皇上遷都,說:“我朱買臣家在荊州,難道不願意皇家常住?但卻恐怕是買臣富貴,而不是官家富貴!”皇上深深為他的話所感動,而到底也沒有采用。
等魏朝平了江陵,周弘正逃歸建邺。
太平元年(556),任命他為侍中,兼任國子祭酒,調為太常卿、都官尚書。
陳武帝被任命為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560),調任侍中、國子祭酒,前往長安迎接宣帝。
三年,從周朝返回。
廢帝繼承了皇位,由他兼任都官尚書,總管五禮事務。
宣帝即位,調任特進,兼任國子祭酒,加派扶掖人。
太建五年(573),他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
不久下诏令讓他去到東宮講《論語》、《孝經》。
太子因為周弘正德行名望一向很重,對他有着如對師長的敬意。
周弘正特别善于玄談,又兼懂得佛典,即使是大賢名僧,無人不向他請教疑難問題。
太建六年,周弘正死在官任上,終年七十九歲。
追贈為侍中、中書監,谥号為簡子。
他所著的《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經疏》二卷,文集二十卷,流行于當代。
兒子周豫玄,十四歲的時候,和他一齊到東方去,乘小船靠岸,看見了藤花,周弘正用手去牽引,船翻了,都墜一落在水中,周弘正勉強脫險,周豫玄則由此得了心驚病。
次子周墳,為尚書吏部郎。
随即升為左戶尚書,加官散騎常侍。
他夏天隻穿犢鼻褲,朱紅衣,被有關部門所彈劾。
他就是這樣地放達。
元帝曾經著有《金樓子》,并說:“我在諸僧中特别看重招提寺的琰法師,在隐士中特别看重華一陽一的陶真白,在士大夫中特别看重汝南的周弘正,他對于義理清轉無窮,确是一時的名士。
” 當時朝廷議論遷都,但是元帝兩次來到荊陝一帶,前後二十餘年,感情上安甯留戀,不想回建邺。
加上舊時府中的臣僚都是楚地人,都想定都江陵,他們說:“建康因為是舊都,已經極其凋敝荒蕪。
而且王氣已盡,加上與北國隻隔着一條長江,如果有什麼意外,後悔莫及。
而且我們又聽說荊南有天子氣,現在就要應驗了。
”元帝沒有離去的意思。
當時尚書左仆射王褒及周弘正都在旁邊,元帝回頭對他們說:“你們的意思如何?”王褒等人因為元帝猜忌,不敢在衆人面前公開說明,點頭答應而已。
王褒後來因為清閑,秘密勸谏遷回丹一陽一十分迫切,元帝雖然聽從了,但臉上卻很不高興。
到了第二天,他在衆人面前對王褒說:“您昨天勸谏返回建邺,不是沒有道理,我昨天夜裡想了,還是懷有疑惑。
”王褒知道不會采納,才放下了。
後來的一天,周弘正就正色勸谏,一直提了兩三次,他說:“如象士大夫,專聽聖王選定都城,便認為不是天子,好像是列國諸王。
今天順應百姓的心願,不可不歸建邺。
”元帝當時很表示同意。
周弘正退下以後,黃羅漢、宗懔便說:“周弘正、王褒都是東方人,勸告東下,不是為國家考慮。
”周弘正暗中知道了他們的話,一天便在皇上面前當面質問他們二人,說:“如果東方人勸遷往東方,是為了私利,那麼西方人勸留在西方,也是為了私利嗎?”衆人都不說話,而人們的情緒,都在勸告遷都。
皇上又曾經在後堂大集文武官員,參加聚會的人四五百人,元帝想普遍地測試人們的心情,便說:“勸我遷走的袒露出左臂。
”随後袒露左臂的超過半數。
武昌太守朱買臣,是皇上從前的侍從,是個太監,很有幹才,所以皇上提拔重用他。
到了現在,他勸告皇上遷都,說:“我朱買臣家在荊州,難道不願意皇家常住?但卻恐怕是買臣富貴,而不是官家富貴!”皇上深深為他的話所感動,而到底也沒有采用。
等魏朝平了江陵,周弘正逃歸建邺。
太平元年(556),任命他為侍中,兼任國子祭酒,調為太常卿、都官尚書。
陳武帝被任命為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560),調任侍中、國子祭酒,前往長安迎接宣帝。
三年,從周朝返回。
廢帝繼承了皇位,由他兼任都官尚書,總管五禮事務。
宣帝即位,調任特進,兼任國子祭酒,加派扶掖人。
太建五年(573),他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
不久下诏令讓他去到東宮講《
太子因為周弘正德行名望一向很重,對他有着如對師長的敬意。
周弘正特别善于玄談,又兼懂得佛典,即使是大賢名僧,無人不向他請教疑難問題。
太建六年,周弘正死在官任上,終年七十九歲。
追贈為侍中、中書監,谥号為簡子。
他所著的《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
兒子周豫玄,十四歲的時候,和他一齊到東方去,乘小船靠岸,看見了藤花,周弘正用手去牽引,船翻了,都墜一落在水中,周弘正勉強脫險,周豫玄則由此得了心驚病。
次子周墳,為尚書吏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