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傳
關燈
小
中
大
侯斬了胡白題的将官一人。
服虔注釋說:‘白題,胡人國名。
’又漢朝的定遠侯攻打敵虜,八滑做他的随從,這恐怕是他們的後代!”當時的人很佩服他的博識。
皇帝命令仍然讓他撰寫《方國使圖》,廣述鄰國來朝的盛況,從中原到海外,共二十國。
裴子野與沛國劉顯、南一陽一劉之遴、陳郡殷芸、陳留阮孝緒、吳郡顧協、京兆韋棱都很博學,互相深深地賞識和友好,劉顯尤其推重他。
當時吳平侯蕭劢、範一陽一人張缵常常讨論典籍,都是以裴子野為正确準則。
繼母曹氏去世,他居喪超過常禮,服喪期滿後,兩次改任做了員外郎。
普通七年(526),大舉北伐,诏令裴子野撰寫《移魏文》,他接了诏令立即寫成。
武帝因為這事關系重大,召集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胪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聚會在壽光殿共同觀看,當時都很歎服。
武帝看着裴子野說:“身一體雖弱,文章甚壯。
”很快又诏令他寫信給魏朝宰相元叉。
那天夜裡接了指示,裴子野想着可以等第二天早晨上奏,沒有馬上便寫,等到了五更,诏令催促趕快交上。
裴子野慢慢起身一操一起筆來,拂曉時便寫成了。
奏上以後,武帝深深贊賞。
從此諸種符檄都讓他起草。
裴子野寫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一靡一麗,風格大多取法古人,和當今的文體不同。
當時也有的人對他加以指責,但到最後,卻又變為贊同和重視了。
有人問他寫文章為何這麼快,裴子野回答說:“别人都是成在手裡,而我卻是成在心裡。
” 升為中書侍郎、鴻胪卿,兼任步兵校尉。
裴子野在禁省十餘年,靜默自守,不曾向誰拜請。
外公和中表家裡貧困,所得薪水都供給了他們。
他沒有宅院,借了官地二畝,建了茅屋數間,妻子兒女一直苦于饑寒,隻以教誨為根本,子侄非常敬畏,如同侍奉嚴厲的君王。
劉顯以師長之道推尊他。
末年深信佛教,終身隻吃麥子和蔬菜。
中大通二年(530)去世。
在此以前,裴子野自己占蔔死期不會超過庚戌年(530),這年看到自己生病,便對同官劉之亨說:“我要死了!”遺命安排喪葬務必儉約。
武帝悼念惋惜,為之流淚。
追贈為散騎常侍,即日舉行葬禮。
先前,五等君和侍中以上才有谥号,到了裴子野,特别以名望美好受到嘉獎,賜給谥号為貞子。
裴子野年少時曾經集注《喪服》、續《裴氏家傳》各二卷,抄錄後漢事迹四十餘卷。
又诏令他撰寫《衆僧傳》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國使圖》一卷,文集二十卷。
一并在世上流傳。
他又想撰寫《齊梁春秋》,剛剛草創,還沒寫成就死了。
埋葬的時候,湘東王為他寫了墓志銘,陳放起來。
邵陵王又立了墓志,堵在入墓的隧道裡,墓道裡放置墓志,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服虔注釋說:‘白題,胡人國名。
’又漢朝的定遠侯攻打敵虜,八滑做他的随從,這恐怕是他們的後代!”當時的人很佩服他的博識。
皇帝命令仍然讓他撰寫《方國使圖》,廣述鄰國來朝的盛況,從中原到海外,共二十國。
裴子野與沛國劉顯、南一陽一劉之遴、陳郡殷芸、陳留阮孝緒、吳郡顧協、京兆韋棱都很博學,互相深深地賞識和友好,劉顯尤其推重他。
當時吳平侯蕭劢、範一陽一人張缵常常讨論典籍,都是以裴子野為正确準則。
繼母曹氏去世,他居喪超過常禮,服喪期滿後,兩次改任做了員外郎。
普通七年(526),大舉北伐,诏令裴子野撰寫《移魏文》,他接了诏令立即寫成。
武帝因為這事關系重大,召集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胪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聚會在壽光殿共同觀看,當時都很歎服。
武帝看着裴子野說:“身一體雖弱,文章甚壯。
”很快又诏令他寫信給魏朝宰相元叉。
那天夜裡接了指示,裴子野想着可以等第二天早晨上奏,沒有馬上便寫,等到了五更,诏令催促趕快交上。
裴子野慢慢起身一操一起筆來,拂曉時便寫成了。
奏上以後,武帝深深贊賞。
從此諸種符檄都讓他起草。
裴子野寫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一靡一麗,風格大多取法古人,和當今的文體不同。
當時也有的人對他加以指責,但到最後,卻又變為贊同和重視了。
有人問他寫文章為何這麼快,裴子野回答說:“别人都是成在手裡,而我卻是成在心裡。
” 升為中書侍郎、鴻胪卿,兼任步兵校尉。
裴子野在禁省十餘年,靜默自守,不曾向誰拜請。
外公和中表家裡貧困,所得薪水都供給了他們。
他沒有宅院,借了官地二畝,建了茅屋數間,妻子兒女一直苦于饑寒,隻以教誨為根本,子侄非常敬畏,如同侍奉嚴厲的君王。
劉顯以師長之道推尊他。
末年深信佛教,終身隻吃麥子和蔬菜。
中大通二年(530)去世。
在此以前,裴子野自己占蔔死期不會超過庚戌年(530),這年看到自己生病,便對同官劉之亨說:“我要死了!”遺命安排喪葬務必儉約。
武帝悼念惋惜,為之流淚。
追贈為散騎常侍,即日舉行葬禮。
先前,五等君和侍中以上才有谥号,到了裴子野,特别以名望美好受到嘉獎,賜給谥号為貞子。
裴子野年少時曾經集注《喪服》、續《裴氏家傳》各二卷,抄錄後漢事迹四十餘卷。
又诏令他撰寫《衆僧傳》二十卷,《百官九品》二卷,《附益谥法》一卷,《方國使圖》一卷,文集二十卷。
一并在世上流傳。
他又想撰寫《齊梁春秋》,剛剛草創,還沒寫成就死了。
埋葬的時候,湘東王為他寫了墓志銘,陳放起來。
邵陵王又立了墓志,堵在入墓的隧道裡,墓道裡放置墓志,就是從這時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