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鮮之傳

關燈
,光着腳繞一床一大叫,一聲接着一聲,劉毅感到非常不滿,對着他說:“這位鄭君是幹什麼的?”不再有甥舅間的恭敬。

     武帝少年參加軍隊,不曾涉獵學問,等做了宰相,很羨慕風一流。

    當時一塊交談,人們都是順着他的意思說,不敢辯駁。

    鄭鮮之則是猛力駁難,不曾放松。

    和武帝說話,務必讓他理屈,然後才罷休。

    武帝有時慚愧變色,感念他的能講真情,當時的人們稱贊他是破除谄媚的“格佞”。

     義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以他為右軍長史。

    鄭鮮之的曾祖晉朝江州長史鄭哲的墓在開封,他請求去參拜,武帝派騎兵送他。

    等入了鹹一陽一,武帝遍看了阿房宮、未央宮故地,凄怆動容,問鄭鮮之秦、漢滅亡的原因。

    鄭鮮之以賈誼的《過秦論》作了回答。

    武帝說:“到了子嬰而亡,已經算是很晚了。

    然而看秦始皇的為人,智力足以分出是非,任用的卻不是良臣,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那些佞言仿佛忠義,一奸一言好似真實,中人以上,才算明智,秦始皇不及中人,所以不能識别賢士。

    ”前行走到渭水旁邊,武帝又慨歎說:“此地難道還會有呂望麼?”鄭鮮之說:“從前葉公好龍而真龍出現,燕昭買骨而駿馬到來。

    明公您以誠懇态度待士,還用擔憂海内無人?”武帝接連稱贊了好久。

     宋國初建時期,他轉為奉常。

    赫連勃勃攻陷了關中,武帝又想北伐,鄭鮮之上表谏阻。

    登基以後,升任太常、都官尚書。

    當時傅亮、謝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範泰曾經在公衆場合譏诮鄭鮮之說:“您與傅、謝都跟随聖主在關中、洛一陽一立功,您位居臣僚之首,今天頹喪,距離别人遙遠,多麼無能啊!”鄭鮮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

     鄭鮮之為人通達直率,在武帝座前,說話無所隐晦,人們都很怕他。

    但他敦厚實在,關心親友。

    乘車出遊,有時茫無目的,随便禦手走向哪裡。

    他尤其被武帝所親一昵。

    皇上曾在内殿宴飲,朝廷顯貴都到了,惟獨不召鄭鮮之。

    坐定以後,武帝對群臣說:“鄭鮮之一定會自己跑來。

    ”不一會外面禀報尚書鄭鮮之來到神獸門請求奏事,武帝大笑引入。

    他就是這樣受到厚待。

    因為跟随征戰的功勞,被封為龍一陽一縣五等子。

     景平年間(423~424),徐羨之、傅亮當權,把他調出京城任豫章太守。

    當時王弘為江州刺史,私下對人說:“鄭公道德純樸,先朝十分禮遇,以前代作比,是鐘元常、王景興一類人物。

    現在徐、傅調他出京為郡官,或許當有緣故。

    ”不久就發生了廢立君王的事。

     元嘉三年(426),王弘入京為宰相,舉薦鄭鮮之為尚書右仆射。

    元嘉四年去世。

    文集流傳在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