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胤傳

關燈
何胤字子季,過繼給了叔叔何曠,所以改字叫季叔。

    八歲時,居喪,哀傷超過成一人。

    等長大後,輕薄不羁,很晚的時候才自強好學,以沛國劉王獻為師,學習《易》和《禮記》、《一毛一詩》。

    又入了鐘山定林寺去聽内典,其學業都能通曉。

    而縱一情曠放,當時的人們卻不知道,隻有劉王獻和汝南周..深深地驚異和器重他。

     在齊國做官擔任建安太守,為政有恩德信譽,人們不忍相欺。

    他常常在伏日和臘日放囚犯回家,都能按時返回。

     他曾曆任黃門侍郎、太子中庶子。

    尚書王儉接受诏令撰寫新禮儀,沒有寫完就死了。

    又派特進張緒把它續成,張緒又死去,便交給了司徒竟陵王蕭子良。

    蕭子良又讓給了何胤,于是設置了學士二十人,幫助何胤進行撰錄。

     後來,何胤以國子祭酒的身份與太子中庶子王瑩一起為侍中。

    當時何胤單做祭酒,懷疑所穿的衣服。

    陸澄博通古事,也沒找到依據,于是便穿着黑色衣服臨場監考。

    此後又進行詳細讨論,乃用紅色衣服,祭酒穿紅衣,就是由此開始的。

     後來郁林繼承皇位,何胤屬于皇後家族,所以很受親近。

    做了中書令,兼做臨海、巴陵王師。

    何胤雖然顯貴,卻常常想着止足。

    建武初年,他已經在郊外建了房子,經常與徒弟到裡面遊玩和居住。

    到了現在于是便想賣掉園宅東去。

    還沒有出發,就聽說謝紻免了吳興郡的職務不再回來,何胤恐怕落在他後面,便上表辭職,沒等回答就離去了。

    明帝大怒,指使禦史中丞袁昂奏表拘捕何胤。

    不久又下了诏書釋放了他。

     何胤因為會稽的山多有靈異,便前往旅遊,住在若邪山雲門寺。

    起初,何胤的兩個哥哥何求、何點都隐遁起來,何求先死,到現在何胤又隐居,世人稱何點為“大山”,何胤為“小山”,也叫“東山”。

    兄弟發迹雖然不同,最終都是隐居,世人稱為何氏三高。

     永元年間(499~501),他被征召為太常、太子詹事,都沒有到任。

    梁武帝的霸朝建立,引他為軍謀祭酒,并且給他發了聘書,沒有前來。

    等武帝登基,诏令他為特進、光祿大夫,派領軍司馬王杲之帶着手诏去傳達意旨,并同時征召謝紻。

     王杲之先到了何胤的住所,何胤恐怕謝紻不出,先是表示可以起身,便穿着單衣,戴着鹿皮巾,手拿經卷,下一床一跪拜接受。

    诏令他出山,他卻坐在席上低頭讀書。

    何胤于是便對王杲之說:“我從前在齊朝想提出三兩條建議:一是想校正郊丘,二是想另鑄九鼎,三是想建立雙阙。

    世上傳說晉室想要立阙,王丞相指着牛頭山說:‘這就是天阙,’這是他不明白立阙的意義。

    阙,是指象魏,把法令挂在上面,十天後收下。

    象的意思是法,魏的意思是位于路口而且高大的樣子。

    鼎是神器,有國家首先就要有它。

    圓丘和南郊,舊典中并不相同。

    南郊是祭祀五帝靈威仰之類,圓丘是祭祀天皇大帝、北極大星的。

    以往的朝代合為郊丘,是前輩儒者的巨大失誤。

    現在梁德宣告開始,不應該因循前朝的謬誤。

    您應該向朝廷說明。

    ”王杲之說:“在下鄙劣,豈敢輕率地議論國家典章,這應當敬候叔孫生前來呀!” 王杲之從謝籫那裡回來,問何胤的出山日期。

    何胤知道謝籫已經應一召,回答王杲之說:“我年紀已經五十七歲,一月吃不完四鬥米,怎能再有做官的心情?”王杲之失色不能回答。

    何胤反過來又對他說:“您何不派人傳诏回朝奏表,留下來與我同遊呢?”王杲之愕然地說:“古今沒聽說有這樣的例子。

    ”何胤說:“《檀弓》兩卷,都是講事物的開始。

    從您開始,何必要有先例?”何胤、謝籫,都是前代的高士,何胤的名譽尤其高邁。

     王杲之回去後,把何胤的意思上奏,皇帝诏令供給他白衣尚書的俸祿。

    何胤堅決推辭。

    又诏令山一陰一把官庫中的錢每月供給他五萬,何胤又不接受。

    于是便诏令何子朗、孔壽等人在東山跟他上學。

    太守衡一陽一王蕭元簡深深地加以禮敬,每個月中常常乘車登門拜訪,談論終日。

     何胤因為若邪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