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胄玄傳

關燈
張胄玄,渤海..地人。

     博學多才,尤其一精一通天文、曆法。

     冀州刺史趙..推薦他,高祖授予他雲騎尉的官職,在太史當值,參議曆法事。

     當時同輩人中許多都比不上他,因而太史令劉晖等人很忌妒他。

     然而劉晖所言有很多不合實際,而胄玄所推算的卻很一精一密。

     皇上對此感到很驚奇,令楊素和通術數的人士立議六十一件事,都是用舊曆書難以解釋的,讓劉晖和胄玄等人細加辨析。

     劉晖閉口一無所答,胄玄卻能通順解釋五十四件事。

     于是皇上提升他為員外散騎侍郎,兼太史令,賞賜千段布帛。

     劉晖及其同一黨一八人都罷去不用。

     胄玄改定新曆法,說從前的曆法與實際差一天。

     内史通事顔敏楚上奏章道:“漢朝時落下闳改《颛顼曆》為《太初曆》,說以後會差一天,八百年後,會有聖人來改定。

     時至今日已有七百一十年,數術家喜歡說整數,聖人所言,現在應驗了!”皇上很高興,胄玄也日漸被皇上重用。

     胄玄所制定的曆法,和古曆法不同之處有三點:其一,南朝宋代祖沖之在每一年的末尾,設立歲差,冬至點漸漸後移,不再回到原來的冬至點上。

     每隔四十六年,便相差一度。

     梁朝虞廣刂的曆法,嫌祖沖之歲差太多,因而每隔一百八十六年冬至點後移一度。

     胄玄認為這兩種算法年限懸殊太大,查檢古注,發現失誤之處很多。

     于是折中兩家之言,制定新的曆法。

     他認為冬至點逐年後移,每隔八十三年後移一度。

     這樣既符合堯時曆法所說的太一陽一不停地圍繞大火星運轉,又符合漢代曆法所認為的太一陽一運行以牽牛星而始終。

     用這種方法考察前後天文現象,都很合适。

     其二,周朝馬顯創造《丙寅元曆》,運用一陰陽一互轉、加減章分、進退蝕餘等方法,來推斷太一陽一運行的常率。

     當時的術數家大多不能理解。

     張賓沿用了這種方法,也沒能加以考證。

     胄玄認為,增加時間的先後,随節氣而不同,籠統地按月推斷,在道理上說不通。

     于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排列出太一陽一運行的快慢,太一陽一運行慢,則月亮容易趕上太一陽一,讓合朔加早時;太一陽一運行快,則月亮追逐太一陽一稍為滞後,讓合朔加晚時。

     查閱前代加時早晚,作為加減的概率。

     從秋分到春分,太一陽一運動速度快,計一百八十二天運行一百八十度,從春分到秋分,太一陽一運動速度慢,計一百八十二天運行一百七十六度。

     每一節氣之下,就是太一陽一運行的速率。

     其三,自古曆法認為,每月初一、十五,不分内外,隻要進入黃道白道交叉點,便有月蝕發生。

     張賓制定的曆法,記錄了月亮在交點外當蝕而未蝕的現象,但沒有加以詳細說明。

     胄玄認為,日行黃道,一周為一年;月行月道,一周二十七天有餘。

     月道與黃道相交,在黃道内運行十三日有奇而出,又在黃道外運行十三日有奇而入,周而複始,月亮經過黃道,稱為交。

     初一、十五在距交點十五度以内,就有月蝕現象。

     如果月亮在内道運行,即在黃道以北,月蝕多有應驗。

     如果月亮在外道運行,即在黃道以南,即使正在交點,因為沒有什麼遮擋,也不會發生月蝕。

     胄玄根據前人曆法,重新确定了月蝕發生的範圍,根據交點的遠近、節氣的變化,月蝕月全的現象,記載得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