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傳
關燈
小
中
大
李密字法主,是真鄉公李衍的侄孫。
祖父李耀,是北周的邢國公。
父親李寬,骁勇善戰,謀略過人,從北周到隋朝,多次任将領,位至柱國、蒲山郡公,号稱名将。
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
開皇中(581~600),襲父爵蒲山公,于是散發家産,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财。
與楊玄感結為生死之交。
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
從師國子助教包恺,聽他講授《史記》、《漢書》,一精一神振奮,忘了疲倦。
包恺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大業初,炀帝授予他親衛大都督,李密不喜歡這個官職,于是稱病回家去了。
楊玄感在黎一陽一時,有背叛隋朝的打算,便暗中派家僮到京城約請李密,叫李密同楊玄感的弟弟楊玄挺等一道去黎一陽一。
楊玄感起兵時,李密來到黎一陽一,楊玄感十分高興,把他當作主謀。
楊玄感向李密求計策,李密說:“我有三條計策,請您選擇。
現在天子率官軍出征,遠在遼水以外,那地方距離幽州,遠隔千裡。
那裡南有大海阻隔,北有胡戎作禍,僅中間一條路,按理說是極其艱難危險的。
如今您擁有重兵,可出其不意,長一驅一直一入薊州,徑直掐住辟軍的咽喉要道。
官軍前面有敵國高麗,後退又無歸路,不出十天半月,他們攜帶的糧食必定耗盡。
隻要您舉起戰旗一召喚,他的部下會自動來投降,不用打仗就能擒敵,這是上策。
再說關中四面險要,是天府之國,盡避有衛文升在那兒,但不足為慮。
現在應當率領部衆,經過城鎮切勿攻打,輕裝行進,務必早日西入關中。
天子即使還都,卻已失去了險要屏障,我們據守險要的地方,然後進攻他,必定能戰勝,這是萬全的态勢。
這是中策。
倘若就便就近,先出兵東都,唐礻韋一報告皇帝,他必将堅守。
領兵去進攻作戰,必然拖延年月,誰勝誰負,很難預測。
這是下策。
”楊玄感聽後卻說:“不然。
你的下策,才是上策。
今日百官家人都在東都,如不奪取,怎能震動衆人?而且經過城鎮不去占領,怎能顯示我軍的威風?”李密的計策終于不能實行。
楊玄感到達東都後,連戰連勝,自認為天下都響應他,成功就在眼前。
等他得到韋福嗣後,又把他當成親信任用,因此征戰的事,不再由李密專管。
韋福嗣并不是共同謀劃造反的,而是因戰敗被俘獲的人,每當要制定計劃時,他總是遲疑不決。
後來叫他寫讨隋檄文,韋福嗣堅決推辭不肯執筆。
李密摸透了他的心思,因此對楊玄感說:“韋福嗣本來不是同盟者,确實抱着觀望态度。
明公您剛剛做大事業,而一奸一邪之人就在您身邊,如果聽憑他來辨别是非,必定被他所誤。
請您将他斬首,來向衆人謝罪,我軍才能安定一團一結。
”楊玄感說:“哪至于嚴重到這種地步!”李密知道他的意見不會被采用,回營後對他的親信說:“楚公一愛一造反卻不想取勝,拿他怎麼辦?我等現在快成俘虜了!”後來楊玄感準備向西進兵,韋福嗣終于逃歸東都。
其時李子雄勸楊玄感趕快稱帝,楊玄感拿這事向李密征求意見。
李密說:“從前陳勝自己想稱王,張耳勸谏他而被疏遠;魏武帝要漢獻帝給他九種器物以示尊禮,苟..制止他而被疏遠。
現在我李密想說直話,又怕步這兩個人的後塵。
如果阿谀奉承,順您的心意說話,那又不是我的本意。
為什麼呢?自我們起兵以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各郡縣,沒有人追随我們。
如今東都的防禦還很堅固,天下救援之兵不斷到來,您應該身先士卒,早日平定關中。
現在卻急于稱帝稱王,怎麼顯得胸懷這麼不寬闊呢!”楊玄感笑了笑,就停止稱王之舉。
等到宇文述、來護兒等官兵将到時,楊玄感對李密說:“您有什麼計謀?”李密說:“元弘嗣統率着強大的部隊駐紮在隴西,現在可故意宣揚他要造反,派使者來迎接您,借此入關,就能夠哄騙士衆。
”楊玄感就用李密之計,向部隊發布命令,借此率領他們向西進軍。
行軍到陝縣,楊玄感想圍攻弘農宮,李密勸他說:“您現在騙衆人向西進軍,兵貴神速,況且追兵即将趕到,怎麼能在此滞留,如果向前不能占領函谷關,後退又無處據守,大夥一潰散,您将怎樣保全自己?”楊玄感不肯聽從,就派兵包圍弘農宮,攻打了三天也沒有攻下,才帶兵西進,剛到阌鄉,追兵就趕來了。
楊玄感被打敗後,李密從小路進入函谷關,與楊玄感的堂叔楊詢一道,躲在馮翊楊詢妻子家中。
不久被鄰居告發,被抓獲,關在京兆獄裡。
此時隋炀帝在高一陽一,就把李密及同夥一起送往皇帝所在地。
李密在被押解途中對他的同夥說:“我們的生命,就像是早晨的露水,如果押解到高一陽一,一定被剁成肉醬。
祖父李耀,是北周的邢國公。
父親李寬,骁勇善戰,謀略過人,從北周到隋朝,多次任将領,位至柱國、蒲山郡公,号稱名将。
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
開皇中(581~600),襲父爵蒲山公,于是散發家産,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财。
與楊玄感結為生死之交。
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
從師國子助教包恺,聽他講授《
包恺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大業初,炀帝授予他親衛大都督,李密不喜歡這個官職,于是稱病回家去了。
楊玄感在黎一陽一時,有背叛隋朝的打算,便暗中派家僮到京城約請李密,叫李密同楊玄感的弟弟楊玄挺等一道去黎一陽一。
楊玄感起兵時,李密來到黎一陽一,楊玄感十分高興,把他當作主謀。
楊玄感向李密求計策,李密說:“我有三條計策,請您選擇。
現在天子率官軍出征,遠在遼水以外,那地方距離幽州,遠隔千裡。
那裡南有大海阻隔,北有胡戎作禍,僅中間一條路,按理說是極其艱難危險的。
如今您擁有重兵,可出其不意,長一驅一直一入薊州,徑直掐住辟軍的咽喉要道。
官軍前面有敵國高麗,後退又無歸路,不出十天半月,他們攜帶的糧食必定耗盡。
隻要您舉起戰旗一召喚,他的部下會自動來投降,不用打仗就能擒敵,這是上策。
再說關中四面險要,是天府之國,盡避有衛文升在那兒,但不足為慮。
現在應當率領部衆,經過城鎮切勿攻打,輕裝行進,務必早日西入關中。
天子即使還都,卻已失去了險要屏障,我們據守險要的地方,然後進攻他,必定能戰勝,這是萬全的态勢。
這是中策。
倘若就便就近,先出兵東都,唐礻韋一報告皇帝,他必将堅守。
領兵去進攻作戰,必然拖延年月,誰勝誰負,很難預測。
這是下策。
”楊玄感聽後卻說:“不然。
你的下策,才是上策。
今日百官家人都在東都,如不奪取,怎能震動衆人?而且經過城鎮不去占領,怎能顯示我軍的威風?”李密的計策終于不能實行。
楊玄感到達東都後,連戰連勝,自認為天下都響應他,成功就在眼前。
等他得到韋福嗣後,又把他當成親信任用,因此征戰的事,不再由李密專管。
韋福嗣并不是共同謀劃造反的,而是因戰敗被俘獲的人,每當要制定計劃時,他總是遲疑不決。
後來叫他寫讨隋檄文,韋福嗣堅決推辭不肯執筆。
李密摸透了他的心思,因此對楊玄感說:“韋福嗣本來不是同盟者,确實抱着觀望态度。
明公您剛剛做大事業,而一奸一邪之人就在您身邊,如果聽憑他來辨别是非,必定被他所誤。
請您将他斬首,來向衆人謝罪,我軍才能安定一團一結。
”楊玄感說:“哪至于嚴重到這種地步!”李密知道他的意見不會被采用,回營後對他的親信說:“楚公一愛一造反卻不想取勝,拿他怎麼辦?我等現在快成俘虜了!”後來楊玄感準備向西進兵,韋福嗣終于逃歸東都。
其時李子雄勸楊玄感趕快稱帝,楊玄感拿這事向李密征求意見。
李密說:“從前陳勝自己想稱王,張耳勸谏他而被疏遠;魏武帝要漢獻帝給他九種器物以示尊禮,苟..制止他而被疏遠。
現在我李密想說直話,又怕步這兩個人的後塵。
如果阿谀奉承,順您的心意說話,那又不是我的本意。
為什麼呢?自我們起兵以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各郡縣,沒有人追随我們。
如今東都的防禦還很堅固,天下救援之兵不斷到來,您應該身先士卒,早日平定關中。
現在卻急于稱帝稱王,怎麼顯得胸懷這麼不寬闊呢!”楊玄感笑了笑,就停止稱王之舉。
等到宇文述、來護兒等官兵将到時,楊玄感對李密說:“您有什麼計謀?”李密說:“元弘嗣統率着強大的部隊駐紮在隴西,現在可故意宣揚他要造反,派使者來迎接您,借此入關,就能夠哄騙士衆。
”楊玄感就用李密之計,向部隊發布命令,借此率領他們向西進軍。
行軍到陝縣,楊玄感想圍攻弘農宮,李密勸他說:“您現在騙衆人向西進軍,兵貴神速,況且追兵即将趕到,怎麼能在此滞留,如果向前不能占領函谷關,後退又無處據守,大夥一潰散,您将怎樣保全自己?”楊玄感不肯聽從,就派兵包圍弘農宮,攻打了三天也沒有攻下,才帶兵西進,剛到阌鄉,追兵就趕來了。
楊玄感被打敗後,李密從小路進入函谷關,與楊玄感的堂叔楊詢一道,躲在馮翊楊詢妻子家中。
不久被鄰居告發,被抓獲,關在京兆獄裡。
此時隋炀帝在高一陽一,就把李密及同夥一起送往皇帝所在地。
李密在被押解途中對他的同夥說:“我們的生命,就像是早晨的露水,如果押解到高一陽一,一定被剁成肉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