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傳
關燈
小
中
大
還略略知道人戶的多少,但是各國的山川地域沒有名目。
至于那些姓氏風俗、服飾物産,全無編纂記載,所以世上沒聽說過。
又因朝代的更替,時代相隔久遠,讨伐兼并,有的興,有的亡。
有的地方原是舊的種族,卻又用現在的稱号,有的人不屬原來的氏族,卻又沿襲往時的名稱。
加上部落百姓交錯居住,疆界改變,戎人狄人語言不同,情況實在是難以全部驗實。
于阗之北、蔥嶺以東地區,從前朝史書中考證,有三十多個國家。
後來又遭陷沒,僅有十個存在。
其他被消滅俱盡,空有廢墟的,就無法記載了。
皇上膺受天命,化育萬物,不讓華夏和四夷隔絕,四海之内百姓,沒有不仰慕教化的。
凡是風吹到的地方,太一陽一能照臨的地方,各地賦稅貢獻全都到了朝廷,不管多遠沒有不到達的。
我既然撫納了他們,觀察了解邊關要塞的貿易情況,尋找探索書傳,采訪胡人,對有些有懷疑的事情,我就廣泛聽取鎊自不同的說法,按照他們本國的服飾儀态,從國王到一般百姓,表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形貌舉止,又即刻用丹青摹仿勾畫出,寫成《西域圖記》,一共是三卷,記有四十四個國家。
又另畫地圖,畫出其要害,從西頃以遠,到北海之南,縱橫綿延,将近二萬裡。
我推想這裡從來就是富商大賈周遊經過的地方,所以,對各國情況沒有不普遍了解的。
還有一些地方,因地荒路遠,倉猝尋訪,還很難一下弄明白,但是又不能憑空虛造,因此缺如。
而兩漢相繼立國,西域作為驿舍,幾十戶百姓就稱一個國家,有名号,名不符實。
現在編入戶冊的,都有千多戶,他們利盡西海,多産珍貴奇異之物。
那些在山裡居住的人們,沒有國名,至于那些小的部落,大多也沒有記載。
從敦煌出發,到達西海,共有三條路,各條路又有它的路線。
北道從伊吾,經過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處,渡過北流河水,到拂艹林國,到達西海。
那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越過蔥嶺,又經過钅發汗、蘇對沙那國、康國、曹國、何國、大安國、小安國、穆國,到波斯,最後到達西海。
那南道從鄯善、于阗、朱俱波、喝般木陀,過蔥嶺,再經過護密、吐火羅、挹怛、忄凡延、漕國,到北婆羅門,最後到達西海。
三條路上的各個國家,也各有各的路,南北往來通達。
那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如果一齊順着要去的地方前行,各處都能通達。
所以了解到伊吾、高昌、鄯善都是西域的大門戶,全都彙合到敦煌,是西域的咽喉之地。
憑借國家的威望和恩德,将士的勇一猛雄健,旌旗一舉則能渡過氵蒙汜,戰馬騰躍能跨過昆侖,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哪裡不能到達呢!隻是突厥、吐谷渾分别管轄羌族和匈奴,成為那裡的障礙,所以給朝廷貢獻的物品不能到達。
現在又因為西域商人秘密送來财物,盼望歸附朝廷,願意作臣子。
聖上福澤給養人類,恩惠普及天下,如果使他們信服,讓他們得到撫恤,那麼就一定能歸順安定。
所以,皇上派遣使者,不要發動戰事。
隻要各蕃邦歸順,吐谷渾和突厥也就能夠消滅。
我朝統一四夷和華夏,大概就在此時了!如果不記載什麼情況,就無以表達皇上聲威教化的深遠。
炀帝看後非常高興,賞給裴矩布帛五百段。
每天召裴矩到殿上侍坐,親自詢問西域的情況。
裴矩盛贊胡蕃中有很多珍寶,吐谷渾容易并吞。
炀帝因此很快意,将溝通西域,經營四方的重任全都委派給裴矩。
裴矩轉任民部侍郎,還沒開始辦事,就又調遷黃門侍郎。
炀帝又命令裴矩前往張掖,引導西域蕃邦入朝貢獻,到朝廷貢獻土産的有十多個國家。
大業三年(607),炀帝到恒嶽祭祀,這十幾國都來助祭。
炀帝将要巡視黃河以西地區,又命令裴矩前往敦煌。
裴矩派使者勸說高昌王曲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設等,用豐厚的利益好處來引一誘他們,讓他們入朝。
到炀帝西巡,駐紮在燕支山時,那
至于那些姓氏風俗、服飾物産,全無編纂記載,所以世上沒聽說過。
又因朝代的更替,時代相隔久遠,讨伐兼并,有的興,有的亡。
有的地方原是舊的種族,卻又用現在的稱号,有的人不屬原來的氏族,卻又沿襲往時的名稱。
加上部落百姓交錯居住,疆界改變,戎人狄人語言不同,情況實在是難以全部驗實。
于阗之北、蔥嶺以東地區,從前朝史書中考證,有三十多個國家。
後來又遭陷沒,僅有十個存在。
其他被消滅俱盡,空有廢墟的,就無法記載了。
皇上膺受天命,化育萬物,不讓華夏和四夷隔絕,四海之内百姓,沒有不仰慕教化的。
凡是風吹到的地方,太一陽一能照臨的地方,各地賦稅貢獻全都到了朝廷,不管多遠沒有不到達的。
我既然撫納了他們,觀察了解邊關要塞的貿易情況,尋找探索書傳,采訪胡人,對有些有懷疑的事情,我就廣泛聽取鎊自不同的說法,按照他們本國的服飾儀态,從國王到一般百姓,表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形貌舉止,又即刻用丹青摹仿勾畫出,寫成《西域圖記》,一共是三卷,記有四十四個國家。
又另畫地圖,畫出其要害,從西頃以遠,到北海之南,縱橫綿延,将近二萬裡。
我推想這裡從來就是富商大賈周遊經過的地方,所以,對各國情況沒有不普遍了解的。
還有一些地方,因地荒路遠,倉猝尋訪,還很難一下弄明白,但是又不能憑空虛造,因此缺如。
而兩漢相繼立國,西域作為驿舍,幾十戶百姓就稱一個國家,有名号,名不符實。
現在編入戶冊的,都有千多戶,他們利盡西海,多産珍貴奇異之物。
那些在山裡居住的人們,沒有國名,至于那些小的部落,大多也沒有記載。
從敦煌出發,到達西海,共有三條路,各條路又有它的路線。
北道從伊吾,經過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處,渡過北流河水,到拂艹林國,到達西海。
那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越過蔥嶺,又經過钅發汗、蘇對沙那國、康國、曹國、何國、大安國、小安國、穆國,到波斯,最後到達西海。
那南道從鄯善、于阗、朱俱波、喝般木陀,過蔥嶺,再經過護密、吐火羅、挹怛、忄凡延、漕國,到北婆羅門,最後到達西海。
三條路上的各個國家,也各有各的路,南北往來通達。
那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如果一齊順着要去的地方前行,各處都能通達。
所以了解到伊吾、高昌、鄯善都是西域的大門戶,全都彙合到敦煌,是西域的咽喉之地。
憑借國家的威望和恩德,将士的勇一猛雄健,旌旗一舉則能渡過氵蒙汜,戰馬騰躍能跨過昆侖,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哪裡不能到達呢!隻是突厥、吐谷渾分别管轄羌族和匈奴,成為那裡的障礙,所以給朝廷貢獻的物品不能到達。
現在又因為西域商人秘密送來财物,盼望歸附朝廷,願意作臣子。
聖上福澤給養人類,恩惠普及天下,如果使他們信服,讓他們得到撫恤,那麼就一定能歸順安定。
所以,皇上派遣使者,不要發動戰事。
隻要各蕃邦歸順,吐谷渾和突厥也就能夠消滅。
我朝統一四夷和華夏,大概就在此時了!如果不記載什麼情況,就無以表達皇上聲威教化的深遠。
炀帝看後非常高興,賞給裴矩布帛五百段。
每天召裴矩到殿上侍坐,親自詢問西域的情況。
裴矩盛贊胡蕃中有很多珍寶,吐谷渾容易并吞。
炀帝因此很快意,将溝通西域,經營四方的重任全都委派給裴矩。
裴矩轉任民部侍郎,還沒開始辦事,就又調遷黃門侍郎。
炀帝又命令裴矩前往張掖,引導西域蕃邦入朝貢獻,到朝廷貢獻土産的有十多個國家。
大業三年(607),炀帝到恒嶽祭祀,這十幾國都來助祭。
炀帝将要巡視黃河以西地區,又命令裴矩前往敦煌。
裴矩派使者勸說高昌王曲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設等,用豐厚的利益好處來引一誘他們,讓他們入朝。
到炀帝西巡,駐紮在燕支山時,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