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子蓋傳
關燈
小
中
大
樊子蓋字華宗,廬江人。
祖父樊道則,梁國的越州刺史。
父親樊儒,侯景之亂時投奔北齊,官至仁州刺史。
樊子蓋開始當武興王的行參軍,後出京任慎縣縣令,東汝、北陳二郡的太守,員外散騎常侍,封爵富一陽一縣侯,食邑五百戶。
北周武帝平定北齊後,授他儀同三司,郢州刺史。
隋高祖受北周禅讓後,他以儀同身份統領鄉兵,後授枞一陽一太守。
在平定陳國的戰争中,他因有功被加授上開府,改封爵位為上蔡縣伯,食邑七百戶。
賜他缣帛三千段,粟米九千斛。
授他辰州刺史,不久調任嵩州刺史。
遭母喪離職。
不久,授他齊州刺史,他推辭,朝廷不許推辭。
這年,轉任循州總管,同意他相機行一事。
開皇十八年(598)入京,上奏朝廷嶺南地圖。
朝廷賜他良馬和其他雜物,讓他統領四州,令他回到任上去,派光祿少卿柳謇之在灞上為他餞行。
炀帝即位後,把他調回京師。
後轉任涼州刺史。
樊子蓋對炀帝說:“我從居住嶺南,到現在十年了。
犬馬之情,不勝戀戀。
我想在朝廷奔走當差,萬死無恨。
”炀帝賜給他缣采三百段,安慰、鼓勵他,打發他到涼州赴任。
後來,授他銀青光祿大夫、武威太守,以仁政出名。
大業三年(607)入京朝拜,炀帝把他帶到内殿,特别誇獎他。
炀帝于是下诏書說:“設官之道,必在用賢;安民之術,莫如仁政。
龔、汲振仁德教化于前,張、杜垂清風廉政于後,共治天下,真是好地方官。
樊子蓋幹練、敏銳,品一性一清廉,從出守西邊以來,仁一愛一為先,安一撫有方,恩威得宜,處在脂膏之中而不揩油,喝了貪泉之水怎可改變他的品一性一?所以他能政績突出,考察官吏,他為第一。
凡是在官位上的,沒有哪個不是王臣,如能人人都想奉公盡職,各人施展其才能,我将垂拱而治,何愁天下不治呢?”于是提拔他當金紫光祿大夫,賜給他上千段缣帛,讓他繼續當太守。
大業五年(609),炀帝西巡,将到吐谷渾去。
樊子蓋因那裡多有瘴氣,獻青木香以防霧露。
炀帝回來,對他說:“人人都說你很清白,真這樣嗎?”樊子蓋謝罪說:“我怎敢自稱清廉,隻是小心謹慎,不敢受賄罷了。
”因此賜給他好吃的一百多斛。
炀帝又下诏書說:“搞好道德教化,真是通用的治民辦法。
懲惡揚善,以明升降。
我親自視察黃河以北地區,觀察民風,經曆各郡縣,我都要考察政績。
這裡很少遵守法令,大多觸犯刑律。
但金紫光祿大夫、武威太守樊子蓋,一操一行清廉,始終不渝,立身正派,為政簡明。
他恩威并舉,寬嚴兼濟,所以百姓怕他一愛一他,不至于迫使他把政治搞得很嚴酷。
他實在有養民的大功績,實在是國家的好大臣,應加以褒獎,以弘揚正氣。
授他右光祿大夫,仍舊當太守。
”賜給他缣帛一千匹,糧食二千斛。
樊子蓋又自陳說:“我是南方人,到了西邊,常為外臣,未當京官,不能陪皇上,侍奉您。
我死在邊城,沒有遺恨,隻請陛下明察。
”炀帝說:“你侍奉我,隻不過侍奉一個人罷了。
把西邊委托給你,你就是萬人之敵。
應該明白我的用意。
”大業六年(610),炀帝到隴川宮避暑,又說想到河西去。
樊子蓋盼望皇上去,盼望皇上巡視涼州。
炀帝知道了,下诏書說:“你向來心懷忠誠,聽說我西幸,欣然盼望我去。
你的耿耿忠心,真應嘉獎。
應該保持這種純潔的忠誠,直到最後。
”這年,他到江都宮朝見皇上。
炀帝對他說:“富貴了卻不回故鄉去走走,就像穿着錦繡而夜裡走路一樣。
”炀帝讓子蓋的故鄉廬江郡搞個三千人的大聚會,賜給米麥六千石,讓子蓋回故鄉拜谒祖墳,宴請父老鄉親,當時的人都以此為榮。
回京後授為民部尚書。
當時處羅可汗和高昌王都與朝廷通好,炀帝又讓子蓋任武威太守,與這兩個蕃邦打交道。
遼東戰争開始後,炀帝調他當左武衛将軍,領兵出長岑道。
後因要給炀帝當宿衛,沒去成。
提拔他當左光祿大
祖父樊道則,梁國的越州刺史。
父親樊儒,侯景之亂時投奔北齊,官至仁州刺史。
樊子蓋開始當武興王的行參軍,後出京任慎縣縣令,東汝、北陳二郡的太守,員外散騎常侍,封爵富一陽一縣侯,食邑五百戶。
北周武帝平定北齊後,授他儀同三司,郢州刺史。
隋高祖受北周禅讓後,他以儀同身份統領鄉兵,後授枞一陽一太守。
在平定陳國的戰争中,他因有功被加授上開府,改封爵位為上蔡縣伯,食邑七百戶。
賜他缣帛三千段,粟米九千斛。
授他辰州刺史,不久調任嵩州刺史。
遭母喪離職。
不久,授他齊州刺史,他推辭,朝廷不許推辭。
這年,轉任循州總管,同意他相機行一事。
開皇十八年(598)入京,上奏朝廷嶺南地圖。
朝廷賜他良馬和其他雜物,讓他統領四州,令他回到任上去,派光祿少卿柳謇之在灞上為他餞行。
炀帝即位後,把他調回京師。
後轉任涼州刺史。
樊子蓋對炀帝說:“我從居住嶺南,到現在十年了。
犬馬之情,不勝戀戀。
我想在朝廷奔走當差,萬死無恨。
”炀帝賜給他缣采三百段,安慰、鼓勵他,打發他到涼州赴任。
後來,授他銀青光祿大夫、武威太守,以仁政出名。
大業三年(607)入京朝拜,炀帝把他帶到内殿,特别誇獎他。
炀帝于是下诏書說:“設官之道,必在用賢;安民之術,莫如仁政。
龔、汲振仁德教化于前,張、杜垂清風廉政于後,共治天下,真是好地方官。
樊子蓋幹練、敏銳,品一性一清廉,從出守西邊以來,仁一愛一為先,安一撫有方,恩威得宜,處在脂膏之中而不揩油,喝了貪泉之水怎可改變他的品一性一?所以他能政績突出,考察官吏,他為第一。
凡是在官位上的,沒有哪個不是王臣,如能人人都想奉公盡職,各人施展其才能,我将垂拱而治,何愁天下不治呢?”于是提拔他當金紫光祿大夫,賜給他上千段缣帛,讓他繼續當太守。
大業五年(609),炀帝西巡,将到吐谷渾去。
樊子蓋因那裡多有瘴氣,獻青木香以防霧露。
炀帝回來,對他說:“人人都說你很清白,真這樣嗎?”樊子蓋謝罪說:“我怎敢自稱清廉,隻是小心謹慎,不敢受賄罷了。
”因此賜給他好吃的一百多斛。
炀帝又下诏書說:“搞好道德教化,真是通用的治民辦法。
懲惡揚善,以明升降。
我親自視察黃河以北地區,觀察民風,經曆各郡縣,我都要考察政績。
這裡很少遵守法令,大多觸犯刑律。
但金紫光祿大夫、武威太守樊子蓋,一操一行清廉,始終不渝,立身正派,為政簡明。
他恩威并舉,寬嚴兼濟,所以百姓怕他一愛一他,不至于迫使他把政治搞得很嚴酷。
他實在有養民的大功績,實在是國家的好大臣,應加以褒獎,以弘揚正氣。
授他右光祿大夫,仍舊當太守。
”賜給他缣帛一千匹,糧食二千斛。
樊子蓋又自陳說:“我是南方人,到了西邊,常為外臣,未當京官,不能陪皇上,侍奉您。
我死在邊城,沒有遺恨,隻請陛下明察。
”炀帝說:“你侍奉我,隻不過侍奉一個人罷了。
把西邊委托給你,你就是萬人之敵。
應該明白我的用意。
”大業六年(610),炀帝到隴川宮避暑,又說想到河西去。
樊子蓋盼望皇上去,盼望皇上巡視涼州。
炀帝知道了,下诏書說:“你向來心懷忠誠,聽說我西幸,欣然盼望我去。
你的耿耿忠心,真應嘉獎。
應該保持這種純潔的忠誠,直到最後。
”這年,他到江都宮朝見皇上。
炀帝對他說:“富貴了卻不回故鄉去走走,就像穿着錦繡而夜裡走路一樣。
”炀帝讓子蓋的故鄉廬江郡搞個三千人的大聚會,賜給米麥六千石,讓子蓋回故鄉拜谒祖墳,宴請父老鄉親,當時的人都以此為榮。
回京後授為民部
當時處羅可汗和高昌王都與朝廷通好,炀帝又讓子蓋任武威太守,與這兩個蕃邦打交道。
遼東戰争開始後,炀帝調他當左武衛将軍,領兵出長岑道。
後因要給炀帝當宿衛,沒去成。
提拔他當左光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