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晟傳
關燈
小
中
大
長孫晟獻計說:“突厥人飲水時,可以下毒。
”因此在水上流下毒,達頭的人畜飲水大多死去,于是大驚說:“老天爺下這種毒水,這是要滅亡我吧?”因此連夜逃走。
長孫晟追趕敵人,斬首一千多級,活捉一百多人,得到幾千頭牲畜。
晉王大喜,帶長孫晟到内帳,一起飲酒,極其歡樂。
有突厥達官來投降,當時也在座,說:“突厥境内,很怕長孫總管,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見他跑馬,說是閃電。
”晉王笑着說:“将軍發怒,威風震動域外,于是以雷霆為比,這是多麼了不起啊!”官軍班師,授長孫晟上開府儀同三司,又派人到大利城,安一撫那些新近歸附的突厥人。
仁壽元年(601),長孫晟奉表上奏說:“我夜登城樓,望見碛北有赤氣,長一百多裡,都像雨足下垂于地一樣,按驗兵書,這叫下血雨,它下面的國家必将破亡。
想滅匈奴,應在今日。
”下诏楊素任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送染幹北伐。
仁壽二年,官軍到北河,适逢賊帥思力俟斤等人領兵抗拒。
長孫晟和大将軍梁默打跑他們,轉戰六十多裡,賊人一大多投降。
長孫晟又叫染幹分頭派遣使者,往北方的鐵勒等部落招降。
仁壽三年,有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十幾個部落,都背叛達頭,請求投降内附。
達頭的部衆都潰散了,他往西投奔吐谷渾。
長孫晟送染幹,把他安置在碛口。
事情完畢後,長孫晟入朝,遇上高祖去世,朝廷匿喪不發。
炀帝把長孫晟帶到高祖的靈柩前,委托他當内衙宿衛、知門禁事,即日拜授左領軍将軍。
遇上楊諒造反,炀帝令長孫晟以本官身份兼任相州刺史,調發華山以東的兵馬,與李雄等人一起共同經略相州。
長孫晟推辭說:“我有個叫行布的兒子,現在在逆一黨一所在的地方,我忽然承受這一重任,心裡感到很不安。
”炀帝說:“你的忠誠和勤勉,我很清楚。
現在這相州地方,本是齊國故都,人情很薄,容易一騷一動。
如發生動亂,賊人的勢力就大了,我想能鎮守那裡的,隻有你了。
你對國家有深情,不會因兒子而害忠君大義,所以委托你去,你别推辭了。
”于是派他任相州刺史。
楊諒被打敗後,讓長孫晟還京,轉任武衛将軍。
大業三年(607),炀帝巡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過突厥,到達涿郡。
擔心染幹驚恐,先派長孫晟往染幹處說明此行用意,表達炀帝的意思。
染幹聽了,召來所轄各國,奚、靅、室韋等部落幾十個酋長都來集合。
長孫晟因考慮到牙中草多而髒,想讓染幹親自除草,給各部落看,以顯示炀帝的威望,于是指着軍帳前的草說:“這草根很香。
”染幹馬上去聞,說:“一點都不香。
”長孫晟說:“天子巡幸這裡,諸侯應該親自灑水掃地,清除禦路,以表示至敬之心。
如今這牙中蕪穢,所以我說是留的香草罷了。
”染幹于是領悟說:“這是我這個奴才的罪過!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賜的,得以出點力氣,豈敢推辭?隻因邊鄙之人不知法度罷了。
幸有将軍施恩,教導我,将軍的恩惠,是奴才我的大幸啊!”于是拔一出所佩帶的刀,親自砍除雜草,那些貴人和各部落的酋長,争着仿效。
于是調發榆林北部的百姓,一直到其牙地,又東到薊地,長三千裡,寬百步,全國百姓都來割草開禦道。
炀帝聽了長孫晟的計策,于是更加贊賞他。
後授他為淮一陽一太守,沒有赴任,又改任右骁衛将軍。
大業五年(609),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歲。
炀帝十分痛惜,贈予很多東西。
後來突厥人圍困雁門,炀帝感歎說:“假使長孫晟在,不會讓匈奴人猖狂到如此地步!”長孫晟一愛一出奇計,務求功名。
生一性一孝順,居喪時身一體毀壞,為朝廷人士稱贊。
唐貞觀中(627~649),追贈他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谥号叫“獻”。
小兒子長孫無忌繼承爵位。
”因此在水上流下毒,達頭的人畜飲水大多死去,于是大驚說:“老天爺下這種毒水,這是要滅亡我吧?”因此連夜逃走。
長孫晟追趕敵人,斬首一千多級,活捉一百多人,得到幾千頭牲畜。
晉王大喜,帶長孫晟到内帳,一起飲酒,極其歡樂。
有突厥達官來投降,當時也在座,說:“突厥境内,很怕長孫總管,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見他跑馬,說是閃電。
”晉王笑着說:“将軍發怒,威風震動域外,于是以雷霆為比,這是多麼了不起啊!”官軍班師,授長孫晟上開府儀同三司,又派人到大利城,安一撫那些新近歸附的突厥人。
仁壽元年(601),長孫晟奉表上奏說:“我夜登城樓,望見碛北有赤氣,長一百多裡,都像雨足下垂于地一樣,按驗兵書,這叫下血雨,它下面的國家必将破亡。
想滅匈奴,應在今日。
”下诏楊素任行軍元帥,長孫晟為受降使者,送染幹北伐。
仁壽二年,官軍到北河,适逢賊帥思力俟斤等人領兵抗拒。
長孫晟和大将軍梁默打跑他們,轉戰六十多裡,賊人一大多投降。
長孫晟又叫染幹分頭派遣使者,往北方的鐵勒等部落招降。
仁壽三年,有鐵勒、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十幾個部落,都背叛達頭,請求投降内附。
達頭的部衆都潰散了,他往西投奔吐谷渾。
長孫晟送染幹,把他安置在碛口。
事情完畢後,長孫晟入朝,遇上高祖去世,朝廷匿喪不發。
炀帝把長孫晟帶到高祖的靈柩前,委托他當内衙宿衛、知門禁事,即日拜授左領軍将軍。
遇上楊諒造反,炀帝令長孫晟以本官身份兼任相州刺史,調發華山以東的兵馬,與李雄等人一起共同經略相州。
長孫晟推辭說:“我有個叫行布的兒子,現在在逆一黨一所在的地方,我忽然承受這一重任,心裡感到很不安。
”炀帝說:“你的忠誠和勤勉,我很清楚。
現在這相州地方,本是齊國故都,人情很薄,容易一騷一動。
如發生動亂,賊人的勢力就大了,我想能鎮守那裡的,隻有你了。
你對國家有深情,不會因兒子而害忠君大義,所以委托你去,你别推辭了。
”于是派他任相州刺史。
楊諒被打敗後,讓長孫晟還京,轉任武衛将軍。
大業三年(607),炀帝巡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過突厥,到達涿郡。
擔心染幹驚恐,先派長孫晟往染幹處說明此行用意,表達炀帝的意思。
染幹聽了,召來所轄各國,奚、靅、室韋等部落幾十個酋長都來集合。
長孫晟因考慮到牙中草多而髒,想讓染幹親自除草,給各部落看,以顯示炀帝的威望,于是指着軍帳前的草說:“這草根很香。
”染幹馬上去聞,說:“一點都不香。
”長孫晟說:“天子巡幸這裡,諸侯應該親自灑水掃地,清除禦路,以表示至敬之心。
如今這牙中蕪穢,所以我說是留的香草罷了。
”染幹于是領悟說:“這是我這個奴才的罪過!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賜的,得以出點力氣,豈敢推辭?隻因邊鄙之人不知法度罷了。
幸有将軍施恩,教導我,将軍的恩惠,是奴才我的大幸啊!”于是拔一出所佩帶的刀,親自砍除雜草,那些貴人和各部落的酋長,争着仿效。
于是調發榆林北部的百姓,一直到其牙地,又東到薊地,長三千裡,寬百步,全國百姓都來割草開禦道。
炀帝聽了長孫晟的計策,于是更加贊賞他。
後授他為淮一陽一太守,沒有赴任,又改任右骁衛将軍。
大業五年(609),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歲。
炀帝十分痛惜,贈予很多東西。
後來突厥人圍困雁門,炀帝感歎說:“假使長孫晟在,不會讓匈奴人猖狂到如此地步!”長孫晟一愛一出奇計,務求功名。
生一性一孝順,居喪時身一體毀壞,為朝廷人士稱贊。
唐貞觀中(627~649),追贈他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谥号叫“獻”。
小兒子長孫無忌繼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