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傳

關燈
李德林,字公輔,博陵安平人。

     祖父李壽,曾任湖州的戶曹從事。

     父親李敬族,曆任太學博士、鎮遠将軍。

     魏孝靜帝年間(534~550),令當時知識淵博的人審定文獻典籍,讓李敬族校書,隸屬于直閣省。

     李德林年幼時,天資聰慧,隻有幾歲時,讀左思的《蜀都賦》,十多天就爛熟于心了。

     高隆之見了,非常驚歎,把這事告訴了朝中人士,說道:“如果給他時日,将來一定會成為天下傑出的人才。

    ”邺京許多有名望的人士,都來到他家探視,一個多月間,每天來訪的車馬不斷。

     十五歲時,就開始閱讀五經及古今的文集,每天閱讀幾千字。

     不久對于古代典籍、天文地理、一陰陽一之學,無不通曉。

     他還擅長寫作,文辭懇切且思路通暢,魏收曾經當着高隆之的面,對他的父親說:“您這個孩子的文章,終究将承繼溫子升。

    ”高隆之聽後,大笑着說:“魏常侍您未免太嫉妒賢才了,為什麼不近比老、彭,卻遠拿溫子升來比!”李德林十六歲時,父親去世,他親自駕着靈車,回故鄉安葬。

     當時正是嚴冬季節,他隻穿着單薄的孝服,并赤着腳,州裡的人因此更加敬慕他。

     博陵豪族中有個叫崔谌的,是當朝仆射的哥哥,因為休假而還家,車馬裝飾十分豪華。

     他準備從自己家裡前往李德林家吊喪,兩家相距十幾裡,跟随的人有幾十人,他縮減跟随的人員。

     等到了李德林家門,跟随的隻五個人,說這樣不會使李德林責怪我太炫耀。

     李德林家境貧寒,經曆坎坷,而且他的母親多病,就在家潛心研讀典籍,再沒有做官的心思。

     後來,他母親的病略微好了點,就一逼一迫他去做官。

     任城王高氵皆做了定州的刺史,看重李德林的才能,把他召入州府。

     他們倆早晚相随,幾乎成了師生和朋友,不拘于君民間的禮儀。

     高氵皆曾經對李德林說:“我私下裡聽說埋沒人才就應受戮。

     讓你長時呆在我身邊,得不到官職,而隻讓我自身受益,縱然朝廷不怪罪于我,也害怕受到神靈的譴責。

    ”于是李德林被舉薦為秀才,送入邺京,當時是天保八年(558)。

     任城王給尚書令楊遵彥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燕趙本來多奇才,這話确實不錯。

     今年所選拔的秀才李德林,文章學識,自不必多說,隻看他的風度神采,就知他終究會成為棟梁之材。

     至于說到他治理國家的本領,可與賈誼、晁錯同列;作文賦詩的能力,可與相如、子雲相比。

     即使堯舜臨世,賢才豪傑滿朝,然而建造大廈的人,怎麼會嫌棟梁太多呢。

     我曾見孔文舉的《薦祢衡表》中說道:‘洪水泛濫,帝思賢佐。

    ’拿正平來比大禹,常覺比得不倫不類。

     現在拿李德林來說,便會覺得這句話并不過分。

    ”楊遵彥随即令李德林起草《讓尚書令表》,他拿起筆,頃刻間寫成,不做絲毫更改。

     楊遵彥因此十分欣賞他的才能,便把表給吏部郎中陸..看。

     陸..看後說:“可以明顯地看出他的文章風格,浩浩蕩蕩如長河東流。

     以前所見後生寫的文章,與李德林的文章相比,隻不過是涓一涓細流而已。

    ”于是陸..讓他的兒子陸..早晚與李德林相随,并告誡他的兒子道:“你做每件事,都應師法這個人,把他作為你的楷模。

    ”當時楊遵彥主管選拔人才的事務,他非常謹慎地選拔,舉行秀才考試,很少有甲等成績的。

     而李德林所回答的五道試題,都為上等,被授為殿中将軍。

     這官職是西省的一個閑職,不是他所期望的,又加上當時處于天保末世,于是稱病還鄉,閉門謝客,以保持自己的品節。

     乾明元年(560),楊遵彥奏請皇上,讓李德林入朝商議國事。

     皇建初年,皇上降诏在各地搜羅人才,他再次被迫到晉一陽一,寫了一篇《春思賦》,世人稱其典雅華麗。

     這時,長廣王做了丞相,駐守在邺下。

     李德林奉旨回到京城,與散騎常侍高元海等,共同掌管軍國大事。

     長廣王召見了他,并授他為丞相府行參軍。

     不久,長廣王繼帝位,李德林被授為奉朝請,在舍人省值夜班。

     河清年間(562~565),被授為員外散騎侍郎,掌管齊帥的事務,在機密省值班。

     天統初年,李德林被授為給事中,在中書省值班,掌管诏诰文書,不久任中書舍人。

     武平初年,升為通直散騎侍郎,又奉命與中書侍郎宋士素,副侍中趙彥深一起掌管軍國機密。

     不久因母親去世而離職,五天顆米不進、滴水不沾。

     因此發一熱病,渾身生瘡,還是哀哭不絕。

     許多為官的好友,像陸骞、宋士素,名醫張子彥等,親自替他調制湯藥。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