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顧過隆,乃錄憲功績為傳,送上史局。

     最幼在江左,迄于入關,未習醫術。

    天和中,齊王憲奏高祖,遣最習之。

    憲又謂最曰:“爾博學高才,何如王褒、庾信。

    王、庾名重兩國,吾視之蔑如。

    接待資給,非爾家比也。

    爾宜深識此意,勿不存心。

    且天子有敕,彌須勉勵。

    ”最于是始受家業。

    十許年中,略盡其妙。

    每有人造請,效驗甚多。

    隋文帝踐極,除太子門大夫。

    以父憂去官,哀毀骨立。

    既免喪,襲爵北绛郡公,複為太子門大夫。

    俄轉蜀王秀友。

    秀鎮益州,遷秀府司馬。

    及平陳,察至。

    最自以非嫡,讓封于察,隋文帝許之。

    秀後一陰一有異謀,隋文帝令公卿窮治其事。

    開府慶整、郝偉等并推過于秀。

    最獨曰:“凡有不法,皆最所為,王實不知也。

    ”搒訊數百,卒無異辭。

    最竟坐誅。

    時年六十七。

    論者義之。

    撰梁後略十卷,行于世。

     黎景熙字季明,河間(鄭)〔鄚〕人也,少以字行于世。

    曾祖嶷,魏太武時,從破平涼,有功,賜爵容城縣男,加鷹揚将軍。

    後為燕郡守。

    祖鎮,襲爵,為員外散騎侍郎。

    父瓊,太和中,襲爵,曆員外郎、魏縣令,後至鄜城郡守。

     季明少好讀書,一性一強記默識,而無應對之能。

    其從祖廣,太武時為尚書郎,善古學。

    嘗從吏部尚書清河崔玄伯受字義,又從司徒崔浩學楷篆,自是家傳其法。

    季明亦傳習之,頗與許氏有異。

    又好占玄象,頗知術數。

    而落魄不事生業。

    有書千餘卷。

    雖窮居獨處,不以饑寒易一操一。

    與範一陽一盧道源為莫逆之友。

     永安中,道源勸令入仕,始為威烈将軍。

    魏孝武初,遷鎮遠将軍,尋除步兵校尉。

    及孝武西遷,季明乃寓居伊、洛。

    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從軍。

    尋授銀青光祿大夫,加中軍将軍,拜行台郎中,除黎一陽一郡守。

    季明從至懸瓠,察景終不足恃,遂去之。

    客于颍川,以世路未清,欲優遊卒歲。

    時王思政鎮颍川,累使召。

    季明不得已,出與相見。

    留于内館月餘。

    太祖又征之,遂入關。

    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東閣。

     大統末,除安西将軍,尋拜著作佐郎。

    于時倫輩,皆位兼常伯,車服華盛。

    唯季明獨以貧素居之,而無愧色。

    又勤于所職,著述不擔然一性一尤專固,不合于時。

    是以一為史官,遂十年不調。

    魏恭帝元年,進号平南将軍、右銀青光祿大夫。

    六官建,為外史上士。

    孝闵帝踐阼,加征南将軍、右金紫光祿大夫。

    時大司馬賀蘭祥讨吐谷渾,诏季明從軍。

    還,除骠騎将軍、右光祿大夫。

    武成末,遷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營宮室。

    春夏大旱,诏公卿百寮,極言得失。

    季明上書曰:臣聞成湯遭旱,以六事自陳。

    宣王太甚,而珪璧斯竭。

    豈非遠慮元元,俯哀兆庶。

    方今農要之月,時雨猶愆,率土之心,有懷渴仰。

    陛下垂情萬類,子一愛一群生,觐禮百神,猶未豐洽者,豈或作事不節,有違時令,舉措失中,傥邀斯旱。

     春秋,君舉必書,動為典禮,水旱一陰陽一,莫不應行而至。

    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

    ”春秋莊公三十一年冬,不雨。

    五行傳以為是歲一年而三築台,奢侈不恤民也。

    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

    五行傳以為時作南門,勞民興役。

    漢惠帝二年夏,大旱。

    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澗水絕。

    五行傳以為先是發民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

    漢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

    五行傳以為是歲發天下故吏穿昆明池。

    然則土木之功,動民興役,天辄應之以異。

    典籍作誡,傥或可思。

    上天譴告,改之則善。

    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譴,庶靈澤時降,嘉谷有成,則年登可觊,子來非晚。

    詩雲:“民亦勞止,迄可小康。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或恐極一陽一生一陰一,秋多雨水,年複不登,民将無觊。

    如又薦饑,為慮更甚。

    時豪富之家,競為奢麗。

    季明又上書曰: 臣聞寬大所以兼覆,慈一愛一所以懷衆。

    故天地稱其高厚者,萬物得其容養焉。

    四時着其寒暑者,庶類資其忠信焉。

    是以帝王者,寬大象天地,忠信則四時。

    招搖東指,天下識其春。

    人君布德,率土懷其惠。

    伏惟陛下資幹禦宇,品物鹹亨,時乘六龍,自強不息,好問受規,天下幸甚。

     自古至治之君,亦皆廣延博訪,詢采刍荛,置喜樹木,以求其過。

    頃年亢旱踰時,人懷望歲。

    陛下爰發明诏,廣求人瘼。

    同禹、湯之罪己,高宋景之守正。

    澍雨應時,年谷斯稔。

    克己節用,慕質惡華,此則尚矣。

    然而朱紫仍耀于衢路,绮縠猶侈于豪家;裋褐未充于細民,糟糠未厭于編戶。

    此則勸導之理有所未周故也。

    今雖導之以政,齊之以刑,風俗固難以一矣。

    昔文帝集上書之囊,以作帷帳;惜十家之産,不造露台;後宮所幸,衣不曳地,方之今日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