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之飾,曾不如婢隸之服。
然而以身率下,國富刑清,廟稱太宗,良有以也。
臣聞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今承魏氏喪亂之後,貞信未興。
宜先“遵五美,屏四惡”,革浮華之俗,抑流競之風,察鴻都之小藝,焚雉頭之異服,無益之貨勿重于時,虧德之器勿陳于側,則民知德矣。
臣又聞之,為治之要,在于選舉。
若差之毫厘,則有千裡之失。
後來居上,則緻積薪之譏。
是以古之善為治者,貫魚以次,任必以能。
爵人于朝,不以私一愛一。
簡材以授其官,量能以任其用。
官得其材,用當其器,六辔既調,坐緻千裡。
虞、舜選衆,不仁者遠。
則庶事康哉,民知其化矣。
帝覽而嘉之。
時外史廨宇屢移,未有定所。
季明又上言曰:“外史之職,漢之東觀,儀等石渠,司同天祿。
是乃廣内秘府,藏言之奧。
帝王所寶,此焉攸在。
自魏及周,公館不立。
臣雖愚瞽,猶知其非,是以去年十一月中,敢冒陳奏。
将降中旨,即遣修營。
荏苒一周,未加功力。
臣職思其憂,敢不重請。
”帝納焉。
于是廨宇方立。
天和三年,進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後以疾卒。
趙文深字德本,南一陽一宛人也。
父遐,以醫術進,仕魏為尚藥典禦。
文深少學楷隸,年十一,獻書于魏帝。
立義歸朝,除大丞相府法曹參軍。
文深雅有鐘、王之則,筆勢可觀。
當時碑牓,唯文深及冀隽而已。
大統十年,追論立義功,封白石縣男,邑二百戶。
太祖以隸書纰缪,命文深與黎季明、沉遐等依說文及字林刊定六體,成一萬餘言,行于世。
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關,貴遊等翕然并學褒書。
文深之書,遂被遐棄。
文深慚恨,形于言色。
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
至于碑牓,餘人猶莫之逮。
王褒亦每推先之。
宮殿樓閣,皆其迹也。
遷縣伯下大夫,加儀同三司。
世宗令至江陵書景福寺碑,漢南人士,亦以為工。
梁主蕭詧觀而美之,賞遺甚厚。
天和元年,露寝等初成,文深以題牓之功,增邑二百戶,除趙興郡守。
文深雖外任,每須題牓,辄複追之。
後以疾卒。
褚該字孝通,河南一陽一翟人也。
晉末,遷居江左。
祖長樂,齊竟陵王錄事參軍。
父義昌,梁鄱一陽一王中記室。
該幼而謹厚,有譽鄉曲。
尤善醫術,見稱于時。
仕梁,曆武陵王府參軍。
随府西上。
後與蕭撝同歸國,授平東将軍、左銀青光祿大夫,轉骠騎将軍、右光祿大夫。
武成元年,除醫正上士。
自許奭死後,該稍為時人所重,賓客迎候,亞于姚僧垣。
天和初,遷縣伯下大夫。
五年,進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該一性一淹和,不自矜尚,但有請之者,皆為盡其藝術。
時論稱其長者焉。
後以疾卒。
子士則,亦傳其家業。
時有強練,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名字。
魏時有李順興者,語默不恒,好言未然之事,當時号為李練。
世人以強類練,故亦呼為練焉。
容貌長壯,有異于人。
神一精一僘侃,莫之能測。
意欲有所論說,逢人辄言。
若值其不欲言,縱苦加祈請,亦不相酬答。
初聞其言,略不可解。
事過之後,往往有驗。
恒寄住諸佛寺,好遊行民家,兼曆造王公邸第。
所至之處,人皆敬而信之。
晉公護未誅之前,曾手持一大瓠,到護第門外,抵而破之。
乃大言曰:“瓠破子苦。
”時柱國、平高公侯伏侯龍恩早依随護,深被任委。
強練至龍恩宅,呼其妻元氏及其妾媵并婢仆等,并令連席而坐。
諸人以一逼一夫人,苦辭不肯。
強練曰:“汝等一例人耳,何有貴賤。
”遂一逼一就坐。
未幾而護誅,諸子并死。
龍恩亦伏法,仍籍沒其家。
建德中,每夜上街衢邊樹,大哭釋迦牟尼佛,或至申旦,如此者累日,聲甚哀憐。
俄而廢佛、道二教。
大象末,又以一無底囊,曆長安市肆告乞,市人争以米麥遺之。
強練張囊投之,随即漏之于地。
人或問之曰:“汝何為也?”強練曰:“此亦無餘,但欲使諸人見盛空耳。
”至隋開皇初,果移都于龍首山,長安城遂空廢。
後亦莫知其所終。
又有蜀郡衛元嵩者,亦好言将來之事,蓋江左寶志之流。
天和中,着詩預論周、隋廢興及皇家受命,并有征驗。
一性一尤不信釋教,嘗上疏極論之。
史失其事,故不為傳。
史臣曰:仁義之于教,大矣,術藝之于用,博矣。
狥于是者,不能無非,厚于利者,必有其害。
詩、書、禮、樂所失也淺,故先王重其德。
方術技巧,所失也深,故往哲輕其藝。
夫能通方術而不詭于俗,習技巧而必蹈于禮者,豈非大雅君子乎。
姚僧垣診候一精一審,名冠于一代,其所全濟,固亦多焉。
而弘茲義方,皆為令器,故能享眉壽,縻好爵。
老聃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于是信矣。
然而以身率下,國富刑清,廟稱太宗,良有以也。
臣聞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今承魏氏喪亂之後,貞信未興。
宜先“遵五美,屏四惡”,革浮華之俗,抑流競之風,察鴻都之小藝,焚雉頭之異服,無益之貨勿重于時,虧德之器勿陳于側,則民知德矣。
臣又聞之,為治之要,在于選舉。
若差之毫厘,則有千裡之失。
後來居上,則緻積薪之譏。
是以古之善為治者,貫魚以次,任必以能。
爵人于朝,不以私一愛一。
簡材以授其官,量能以任其用。
官得其材,用當其器,六辔既調,坐緻千裡。
虞、舜選衆,不仁者遠。
則庶事康哉,民知其化矣。
帝覽而嘉之。
時外史廨宇屢移,未有定所。
季明又上言曰:“外史之職,漢之東觀,儀等石渠,司同天祿。
是乃廣内秘府,藏言之奧。
帝王所寶,此焉攸在。
自魏及周,公館不立。
臣雖愚瞽,猶知其非,是以去年十一月中,敢冒陳奏。
将降中旨,即遣修營。
荏苒一周,未加功力。
臣職思其憂,敢不重請。
”帝納焉。
于是廨宇方立。
天和三年,進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後以疾卒。
趙文深字德本,南一陽一宛人也。
父遐,以醫術進,仕魏為尚藥典禦。
文深少學楷隸,年十一,獻書于魏帝。
立義歸朝,除大丞相府法曹參軍。
文深雅有鐘、王之則,筆勢可觀。
當時碑牓,唯文深及冀隽而已。
大統十年,追論立義功,封白石縣男,邑二百戶。
太祖以隸書纰缪,命文深與黎季明、沉遐等依說文及字林刊定六體,成一萬餘言,行于世。
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關,貴遊等翕然并學褒書。
文深之書,遂被遐棄。
文深慚恨,形于言色。
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
至于碑牓,餘人猶莫之逮。
王褒亦每推先之。
宮殿樓閣,皆其迹也。
遷縣伯下大夫,加儀同三司。
世宗令至江陵書景福寺碑,漢南人士,亦以為工。
梁主蕭詧觀而美之,賞遺甚厚。
天和元年,露寝等初成,文深以題牓之功,增邑二百戶,除趙興郡守。
文深雖外任,每須題牓,辄複追之。
後以疾卒。
褚該字孝通,河南一陽一翟人也。
晉末,遷居江左。
祖長樂,齊竟陵王錄事參軍。
父義昌,梁鄱一陽一王中記室。
該幼而謹厚,有譽鄉曲。
尤善醫術,見稱于時。
仕梁,曆武陵王府參軍。
随府西上。
後與蕭撝同歸國,授平東将軍、左銀青光祿大夫,轉骠騎将軍、右光祿大夫。
武成元年,除醫正上士。
自許奭死後,該稍為時人所重,賓客迎候,亞于姚僧垣。
天和初,遷縣伯下大夫。
五年,進授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該一性一淹和,不自矜尚,但有請之者,皆為盡其藝術。
時論稱其長者焉。
後以疾卒。
子士則,亦傳其家業。
時有強練,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名字。
魏時有李順興者,語默不恒,好言未然之事,當時号為李練。
世人以強類練,故亦呼為練焉。
容貌長壯,有異于人。
神一精一僘侃,莫之能測。
意欲有所論說,逢人辄言。
若值其不欲言,縱苦加祈請,亦不相酬答。
初聞其言,略不可解。
事過之後,往往有驗。
恒寄住諸佛寺,好遊行民家,兼曆造王公邸第。
所至之處,人皆敬而信之。
晉公護未誅之前,曾手持一大瓠,到護第門外,抵而破之。
乃大言曰:“瓠破子苦。
”時柱國、平高公侯伏侯龍恩早依随護,深被任委。
強練至龍恩宅,呼其妻元氏及其妾媵并婢仆等,并令連席而坐。
諸人以一逼一夫人,苦辭不肯。
強練曰:“汝等一例人耳,何有貴賤。
”遂一逼一就坐。
未幾而護誅,諸子并死。
龍恩亦伏法,仍籍沒其家。
建德中,每夜上街衢邊樹,大哭釋迦牟尼佛,或至申旦,如此者累日,聲甚哀憐。
俄而廢佛、道二教。
大象末,又以一無底囊,曆長安市肆告乞,市人争以米麥遺之。
強練張囊投之,随即漏之于地。
人或問之曰:“汝何為也?”強練曰:“此亦無餘,但欲使諸人見盛空耳。
”至隋開皇初,果移都于龍首山,長安城遂空廢。
後亦莫知其所終。
又有蜀郡衛元嵩者,亦好言将來之事,蓋江左寶志之流。
天和中,着詩預論周、隋廢興及皇家受命,并有征驗。
一性一尤不信釋教,嘗上疏極論之。
史失其事,故不為傳。
史臣曰:仁義之于教,大矣,術藝之于用,博矣。
狥于是者,不能無非,厚于利者,必有其害。
詩、書、禮、樂所失也淺,故先王重其德。
方術技巧,所失也深,故往哲輕其藝。
夫能通方術而不詭于俗,習技巧而必蹈于禮者,豈非大雅君子乎。
姚僧垣診候一精一審,名冠于一代,其所全濟,固亦多焉。
而弘茲義方,皆為令器,故能享眉壽,縻好爵。
老聃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于是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