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于是除整豐州刺史,以固為湖州。
豐州舊治,不居人民,賦役參集,勞逸不均。
整請移治武當,诏可其奏。
獎勵撫導,遷者如歸,旬月之間,城府周備。
固之遷也,其部曲多願留為整左右,整谕以朝制,弗之許也,流涕而去。
及整秩滿代至,民吏戀之,老幼送整,遠近畢集,數日停留,方得出界。
其得人心如此。
拜禦正中大夫,出為中華郡守,轉同州司會,遷始州刺史。
整雅識情僞,尤明政術,恭謹廉慎,常懼盈一滿,故曆居内外,所在見稱。
天和六年,進位大将軍,增邑通前二千一百戶。
晉公護之初執政也,欲委整以腹心。
整辭不敢當,頗迕其意,護以此疏之。
及護誅,附會者鹹伏法,而整獨保全。
時人稱其先覺。
建德二年卒,時年六十一。
贈本官,加鄜宜豳鹽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谥曰襄。
子熙嗣。
熙字長熙。
一性一方雅,有度量,雖在私室,容止俨然。
非一時賢俊,未嘗與之遊處。
善騎射,解音律,涉群書,尤明三禮。
累遷居職任,并有能名。
大象中,位至吏部中大夫、儀同大将軍。
整弟休,幼聰敏,有文武材。
起家太學生。
後與整同起兵逐張保,授都督。
累遷大都督、樂安郡守。
入為中外府樂曹參軍。
時諸功臣多為本州刺史,晉公護謂整曰:“以公勳望,應得本州,但朝廷藉公委任,無容遠出。
然公門之内,須有衣錦之榮。
”乃以休為炖煌郡守。
在郡十餘年,甚有政績。
進位儀同三司,遷合州刺史。
尋卒官。
司馬裔字遵胤,河内溫人也,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後。
曾祖楚之,屬宋武帝誅晉氏戚屬,避難歸魏。
位至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朔州刺史,封琅邪王。
裔少孤,有志一操一,州郡辟召,并不應命。
起家司徒府參軍事。
後以軍功,授中堅将軍、員外散騎常侍。
及魏孝武西遷,裔時在邺,潛歸鄉裡,志在立功。
大統三年,大軍複弘農,乃于溫城起義,遣使送款。
與東魏将高永洛、王陵等晝夜交戰。
衆寡不敵,義徒死傷過半。
及大軍東征,裔率所部從戰河橋,又别攻懷縣,獲其将吳輔叔。
自此頻與東魏交戰,每有克獲。
六年,授河内郡守。
尋加持節、平東将軍、北徐州刺史。
八年,率其義衆入朝。
太祖嘉之,特蒙賞勞。
頃之,河内有四千餘家歸附,并裔之鄉舊,乃授前将軍、太中大夫,領河内郡守,令安集流民。
十三年,攻拔東魏平齊、柳泉、蓼塢三城,獲其鎮将李熙之。
加授都督。
十五年,太祖令山東立義諸将等能率衆入關者,并加重賞。
裔領戶千室先至,太祖欲以封裔。
裔固辭曰:“立義之士,辭鄉裡,捐親戚,遠歸皇化者,皆是誠心内發,豈裔能率之乎。
今以封裔,便是賣義士以求榮,非所願也。
”太祖善而從之。
授帥都督,拜其妻元為襄城郡公主。
十六年,大軍東伐,裔請為前鋒。
遂入建州,破東魏将劉雅興,拔其五城。
魏廢帝元年,征裔,令以本兵鎮漢中。
除白馬城主,帶華一陽一郡守,加授撫軍将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
二年,轉鎮宋熙郡。
尋率所部兵從尉遲迥伐蜀,與叱羅協破叛兵趙雄傑于槐林,平鄧朏于梓潼。
以功賜爵龍門縣子,行蒲州刺史。
尋行新城郡事。
魏恭帝元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本郡中正。
孝闵帝踐阼,除巴州刺史,進使持節、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琅邪縣伯,邑五百戶。
保定二年,入為禦伯中大夫,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戶。
四年,轉禦正中大夫,進爵為公。
大軍東讨,裔率義兵與少師楊摽守轵關,即授懷州刺史、東道慰勞大使。
五年,轉始州刺史。
天和初,信州蠻酋冉令賢等反,連結二千餘裡。
裔随上庸公陸騰讨之。
裔自開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禍福。
蠻酋冉三公等三十餘城皆來降附。
進次雙城,蠻酋向寶勝等率其種落,據險自固。
向天王之徒,為其外援。
裔晝夜攻圍,腹背受敵。
自春至秋,五十餘戰。
寶勝糧仗俱竭,力屈乃降。
時尚有籠東一城未下,尋亦拔之。
又獲賊帥冉西梨、向天王等。
出師再期,群蠻率服。
拜信州刺史。
五年,遷潼州刺史。
六年,征拜大将軍,除西甯州刺史。
未及之部,卒于京師。
裔一性一清約,不事生業,所得俸祿,并散之親戚,身死之日,家無餘财。
宅宇卑陋,喪庭無所,有诏為起祠堂焉。
贈大将軍,加懷邵汾晉四州刺史。
谥曰定。
子侃嗣。
侃字道遷,少敢勇,未弱冠,便從戎旅。
保定四年,随少師楊摽東征。
與齊人交戰,摽為敵所擒,侃力戰得免。
天和二年,授右侍上士,加都督,進大都督。
從大軍攻晉州,以功授使持節、車騎将軍、儀同三司。
又從平并、邺,除樂安郡守。
後更論晉州及平齊勳,加骠騎大将軍、開府
于是除整豐州刺史,以固為湖州。
豐州舊治,不居人民,賦役參集,勞逸不均。
整請移治武當,诏可其奏。
獎勵撫導,遷者如歸,旬月之間,城府周備。
固之遷也,其部曲多願留為整左右,整谕以朝制,弗之許也,流涕而去。
及整秩滿代至,民吏戀之,老幼送整,遠近畢集,數日停留,方得出界。
其得人心如此。
拜禦正中大夫,出為中華郡守,轉同州司會,遷始州刺史。
整雅識情僞,尤明政術,恭謹廉慎,常懼盈一滿,故曆居内外,所在見稱。
天和六年,進位大将軍,增邑通前二千一百戶。
晉公護之初執政也,欲委整以腹心。
整辭不敢當,頗迕其意,護以此疏之。
及護誅,附會者鹹伏法,而整獨保全。
時人稱其先覺。
建德二年卒,時年六十一。
贈本官,加鄜宜豳鹽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谥曰襄。
子熙嗣。
熙字長熙。
一性一方雅,有度量,雖在私室,容止俨然。
非一時賢俊,未嘗與之遊處。
善騎射,解音律,涉群書,尤明三禮。
累遷居職任,并有能名。
大象中,位至吏部中大夫、儀同大将軍。
整弟休,幼聰敏,有文武材。
起家太學生。
後與整同起兵逐張保,授都督。
累遷大都督、樂安郡守。
入為中外府樂曹參軍。
時諸功臣多為本州刺史,晉公護謂整曰:“以公勳望,應得本州,但朝廷藉公委任,無容遠出。
然公門之内,須有衣錦之榮。
”乃以休為炖煌郡守。
在郡十餘年,甚有政績。
進位儀同三司,遷合州刺史。
尋卒官。
司馬裔字遵胤,河内溫人也,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後。
曾祖楚之,屬宋武帝誅晉氏戚屬,避難歸魏。
位至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朔州刺史,封琅邪王。
裔少孤,有志一操一,州郡辟召,并不應命。
起家司徒府參軍事。
後以軍功,授中堅将軍、員外散騎常侍。
及魏孝武西遷,裔時在邺,潛歸鄉裡,志在立功。
大統三年,大軍複弘農,乃于溫城起義,遣使送款。
與東魏将高永洛、王陵等晝夜交戰。
衆寡不敵,義徒死傷過半。
及大軍東征,裔率所部從戰河橋,又别攻懷縣,獲其将吳輔叔。
自此頻與東魏交戰,每有克獲。
六年,授河内郡守。
尋加持節、平東将軍、北徐州刺史。
八年,率其義衆入朝。
太祖嘉之,特蒙賞勞。
頃之,河内有四千餘家歸附,并裔之鄉舊,乃授前将軍、太中大夫,領河内郡守,令安集流民。
十三年,攻拔東魏平齊、柳泉、蓼塢三城,獲其鎮将李熙之。
加授都督。
十五年,太祖令山東立義諸将等能率衆入關者,并加重賞。
裔領戶千室先至,太祖欲以封裔。
裔固辭曰:“立義之士,辭鄉裡,捐親戚,遠歸皇化者,皆是誠心内發,豈裔能率之乎。
今以封裔,便是賣義士以求榮,非所願也。
”太祖善而從之。
授帥都督,拜其妻元為襄城郡公主。
十六年,大軍東伐,裔請為前鋒。
遂入建州,破東魏将劉雅興,拔其五城。
魏廢帝元年,征裔,令以本兵鎮漢中。
除白馬城主,帶華一陽一郡守,加授撫軍将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
二年,轉鎮宋熙郡。
尋率所部兵從尉遲迥伐蜀,與叱羅協破叛兵趙雄傑于槐林,平鄧朏于梓潼。
以功賜爵龍門縣子,行蒲州刺史。
尋行新城郡事。
魏恭帝元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本郡中正。
孝闵帝踐阼,除巴州刺史,進使持節、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琅邪縣伯,邑五百戶。
保定二年,入為禦伯中大夫,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戶。
四年,轉禦正中大夫,進爵為公。
大軍東讨,裔率義兵與少師楊摽守轵關,即授懷州刺史、東道慰勞大使。
五年,轉始州刺史。
天和初,信州蠻酋冉令賢等反,連結二千餘裡。
裔随上庸公陸騰讨之。
裔自開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禍福。
蠻酋冉三公等三十餘城皆來降附。
進次雙城,蠻酋向寶勝等率其種落,據險自固。
向天王之徒,為其外援。
裔晝夜攻圍,腹背受敵。
自春至秋,五十餘戰。
寶勝糧仗俱竭,力屈乃降。
時尚有籠東一城未下,尋亦拔之。
又獲賊帥冉西梨、向天王等。
出師再期,群蠻率服。
拜信州刺史。
五年,遷潼州刺史。
六年,征拜大将軍,除西甯州刺史。
未及之部,卒于京師。
裔一性一清約,不事生業,所得俸祿,并散之親戚,身死之日,家無餘财。
宅宇卑陋,喪庭無所,有诏為起祠堂焉。
贈大将軍,加懷邵汾晉四州刺史。
谥曰定。
子侃嗣。
侃字道遷,少敢勇,未弱冠,便從戎旅。
保定四年,随少師楊摽東征。
與齊人交戰,摽為敵所擒,侃力戰得免。
天和二年,授右侍上士,加都督,進大都督。
從大軍攻晉州,以功授使持節、車騎将軍、儀同三司。
又從平并、邺,除樂安郡守。
後更論晉州及平齊勳,加骠騎大将軍、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