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書、錄尚書事。
太祖每謂群公曰:“長孫公任使之處,令人無反顧憂。
漢之蕭、寇,何足多也。
然其容止堂堂,足為當今模楷。
”六官建,拜大司樂。
孝闵踐阼,封上一黨一公。
初,紹遠為太常,廣召工人,創造樂器,土木絲竹,各得其宜。
為黃鐘不調,紹遠每以為意。
嘗因退朝,經韓使君佛寺前過,浮圖三層之上,有鳴铎焉。
忽聞其音,雅合宮調,取而配奏,方始克諧。
紹遠乃啟世宗行之。
紹遠所奏樂,以八為數。
故梁黃門侍郎裴正上書,以為昔者大舜欲聞七始,下洎周武,爰創七音。
持林鐘作黃鐘,以為正調之首。
诏與紹遠詳議往複,于是遂定以八為數焉。
授小司空。
高祖讀史書,見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廢八而懸七,并除黃鐘之正宮,用林鐘為調首。
紹遠奏雲:“天子懸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軌,萬世不易。
下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
詳諸經義,又無廢八之典。
且黃鐘為君,天子正位,今欲廢之,未見其可。
”後高祖竟(廢)〔行〕七音。
屬紹遠遘疾,未獲面陳,慮有司遽損樂器,乃書與樂部齊樹之。
澄字士亮。
年十歲,司徒李琰之見而奇之,遂以女妻焉。
十四,從征讨,有策謀,勇冠諸将。
及長,容貌魁岸,風儀溫雅。
魏孝武初,除征東将軍、渭州刺史。
魏文帝嘗與太祖及群公宴,從容言曰:“孝經一卷,人行之本,諸公宜各引要言。
”澄應聲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惡。
”既而出合,太祖深歎澄之合機,而譴其次答者。
後從太祖援玉壁,又從戰邙山,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
孝闵踐阼,拜大将軍,封義門公,為玉壁總管。
卒,自喪初至及葬,世宗三臨之。
典祀中大夫宇文容谏曰:“君臨臣喪,自有節制。
今乘輿屢降,恐乖禮典。
”世宗不從。
澄一操一履清約,家無餘财。
太祖嘗謂曰:“我于公間,志無所惜,公有所須,宜即具道。
”澄曰:“澄自頂至足,皆是明公恩造。
即如今者,實無所須。
”雅對賓客,接引忘疲。
雖不飲酒,而好觀人酣興。
常恐座客請歸,每敕中廚别進異馔,留之止。
兕字若汗,一性一機辯,強記博聞,雅重賓遊,尤善談論。
從魏孝武西遷。
天和初,累遷骠騎大将軍、開府,遷绛州刺史。
斛斯征字士亮,河南洛一陽一人。
父椿,太傅、尚書令。
征幼聰穎,五歲誦孝經、周易,識者異之。
及長,博涉群書,尤一精一三禮,兼解音律。
有至一性一,居父喪,朝夕共一溢米。
以父勳累遷太常卿。
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缺,征博采遺逸,稽諸典故,創新改舊,方始備焉。
又樂有錞于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
征見之曰:“此錞于也。
”衆弗之信。
征遂依幹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衆乃歎服。
征乃取以合樂焉。
六官建,拜司樂中大夫,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
後高祖以征治經有師法,诏令教授皇太子。
宣帝時為魯公,與諸皇子等鹹服青衿,行束修之禮,受業于征,仍并呼征為夫子。
儒者榮之。
宣帝嗣位,遷上大将軍、大宗伯。
時高祖初崩,梓宮在殡,帝意欲速葬,令朝臣議之。
征與内史宇文孝伯等固請依禮七月,帝竟不許。
帝之為太子也,宮尹鄭譯坐不能以正道調護,被谪除名。
而帝雅親一愛一譯,至是拜譯内史中大夫,甚委任之。
譯乃獻新樂,十二月各一笙,每一笙用十六管。
帝令與征議之,征駁而奏,帝頗納焉。
及高祖山陵還,帝欲作樂,複令議其可不。
征曰:“孝經雲“聞樂不樂”。
聞尚不樂,其況作乎。
”鄭譯曰:“既雲聞樂,明即非無。
止可不樂,何容不奏。
”帝遂依譯議。
譯因此銜之。
帝後肆行非度,昏虐日甚。
征以荷高祖重恩,嘗備位師傅,若生不能谏,死何以見高祖。
乃上疏極谏,指陳帝失,帝不納。
譯因谮之,遂下征獄。
獄卒張元哀之,乃以佩刀穿獄牆,遂出之。
元卒被拷而終無所言。
征遇赦得免。
隋文踐極,例複官,除太子太傅,诏修撰樂書。
開皇初,薨。
子諺。
征所撰樂典十卷。
太祖每謂群公曰:“長孫公任使之處,令人無反顧憂。
漢之蕭、寇,何足多也。
然其容止堂堂,足為當今模楷。
”六官建,拜大司樂。
孝闵踐阼,封上一黨一公。
初,紹遠為太常,廣召工人,創造樂器,土木絲竹,各得其宜。
為黃鐘不調,紹遠每以為意。
嘗因退朝,經韓使君佛寺前過,浮圖三層之上,有鳴铎焉。
忽聞其音,雅合宮調,取而配奏,方始克諧。
紹遠乃啟世宗行之。
紹遠所奏樂,以八為數。
故梁黃門侍郎裴正上書,以為昔者大舜欲聞七始,下洎周武,爰創七音。
持林鐘作黃鐘,以為正調之首。
诏與紹遠詳議往複,于是遂定以八為數焉。
授小司空。
高祖讀史書,見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廢八而懸七,并除黃鐘之正宮,用林鐘為調首。
紹遠奏雲:“天子懸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軌,萬世不易。
下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
詳諸經義,又無廢八之典。
且黃鐘為君,天子正位,今欲廢之,未見其可。
”後高祖竟(廢)〔行〕七音。
屬紹遠遘疾,未獲面陳,慮有司遽損樂器,乃書與樂部齊樹之。
澄字士亮。
年十歲,司徒李琰之見而奇之,遂以女妻焉。
十四,從征讨,有策謀,勇冠諸将。
及長,容貌魁岸,風儀溫雅。
魏孝武初,除征東将軍、渭州刺史。
魏文帝嘗與太祖及群公宴,從容言曰:“孝經一卷,人行之本,諸公宜各引要言。
”澄應聲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惡。
”既而出合,太祖深歎澄之合機,而譴其次答者。
後從太祖援玉壁,又從戰邙山,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
孝闵踐阼,拜大将軍,封義門公,為玉壁總管。
卒,自喪初至及葬,世宗三臨之。
典祀中大夫宇文容谏曰:“君臨臣喪,自有節制。
今乘輿屢降,恐乖禮典。
”世宗不從。
澄一操一履清約,家無餘财。
太祖嘗謂曰:“我于公間,志無所惜,公有所須,宜即具道。
”澄曰:“澄自頂至足,皆是明公恩造。
即如今者,實無所須。
”雅對賓客,接引忘疲。
雖不飲酒,而好觀人酣興。
常恐座客請歸,每敕中廚别進異馔,留之止。
兕字若汗,一性一機辯,強記博聞,雅重賓遊,尤善談論。
從魏孝武西遷。
天和初,累遷骠騎大将軍、開府,遷绛州刺史。
斛斯征字士亮,河南洛一陽一人。
父椿,太傅、尚書令。
征幼聰穎,五歲誦孝經、周易,識者異之。
及長,博涉群書,尤一精一三禮,兼解音律。
有至一性一,居父喪,朝夕共一溢米。
以父勳累遷太常卿。
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缺,征博采遺逸,稽諸典故,創新改舊,方始備焉。
又樂有錞于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
征見之曰:“此錞于也。
”衆弗之信。
征遂依幹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衆乃歎服。
征乃取以合樂焉。
六官建,拜司樂中大夫,進位骠騎大将軍、開府。
後高祖以征治經有師法,诏令教授皇太子。
宣帝時為魯公,與諸皇子等鹹服青衿,行束修之禮,受業于征,仍并呼征為夫子。
儒者榮之。
宣帝嗣位,遷上大将軍、大宗伯。
時高祖初崩,梓宮在殡,帝意欲速葬,令朝臣議之。
征與内史宇文孝伯等固請依禮七月,帝竟不許。
帝之為太子也,宮尹鄭譯坐不能以正道調護,被谪除名。
而帝雅親一愛一譯,至是拜譯内史中大夫,甚委任之。
譯乃獻新樂,十二月各一笙,每一笙用十六管。
帝令與征議之,征駁而奏,帝頗納焉。
及高祖山陵還,帝欲作樂,複令議其可不。
征曰:“孝經雲“聞樂不樂”。
聞尚不樂,其況作乎。
”鄭譯曰:“既雲聞樂,明即非無。
止可不樂,何容不奏。
”帝遂依譯議。
譯因此銜之。
帝後肆行非度,昏虐日甚。
征以荷高祖重恩,嘗備位師傅,若生不能谏,死何以見高祖。
乃上疏極谏,指陳帝失,帝不納。
譯因谮之,遂下征獄。
獄卒張元哀之,乃以佩刀穿獄牆,遂出之。
元卒被拷而終無所言。
征遇赦得免。
隋文踐極,例複官,除太子太傅,诏修撰樂書。
開皇初,薨。
子諺。
征所撰樂典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