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李賢 弟遠
關燈
小
中
大
李賢字賢和,其先隴西成紀人也。
曾祖父,魏太武時以子都督讨兩山屠各殁于陣,贈甯西将軍、隴西郡守。
祖斌,襲領父兵,鎮于高平,因家焉。
父文保,早卒。
魏大統末,以賢兄弟着勳,追贈泾原東秦三州刺史、司空。
賢幼有志節,不妄舉動。
嘗出遊,遇一老人,須眉皓白,謂之曰:“我年八十,觀士多矣,未有如卿者。
必為台牧,卿其勉之。
”九歲,從師受業,略觀大旨而已,不尋章句。
或謂之曰:“學不一精一勤,不如不學。
”賢曰:“夫人各有志,賢豈能強學待問,領徒授業耶,唯當粗聞教義,補己不足。
至如忠孝之道,實銘之于心。
”問者慚服。
年十四,遭父喪,撫訓諸弟,友一愛一甚笃。
魏永安中,萬俟醜奴據岐、泾等諸州反叛,魏孝莊遣爾朱天光率兵擊破之。
其一黨一萬俟道洛、費連少渾猶據原州,未知醜奴已敗。
天光遣使造賢,令密圖道洛。
天光率兵續進。
會賊一黨一萬俟阿寶戰敗逃還,私告賢曰:“醜奴已敗,王師行至此。
阿寶以一性一命相投,願能存濟。
”賢因令阿寶僞為醜奴使,绐道洛等曰:“今已破台軍,須與公計事,令阿寶權守原州,公宜速往。
”道洛等信之,是日便發。
既出而天光至,遂克原州。
道洛乃将麾下六千人奔于牽屯山。
天光見賢曰:“道洛之出,子之力也。
”賢又率鄉人出馬千匹以助軍,天光大悅。
時原州亢旱,天光以乏水草,乃退舍城東五十裡,牧馬息兵。
令都督長孫邪利行原州事,以賢為主簿。
道洛複乘虛忽至,時賊一黨一千餘人在城中,密為内應,引道洛入城,遂殺邪利。
賢複率鄉人殊死拒戰,道洛乃退走。
又有賊帥達符顯圍一逼一州城,晝夜攻戰,屢被摧衄。
賢間道赴雍州,詣天光請援。
天光許之,賢乃返。
而賊營壘四合,無因入城。
候日向夕,乃僞負薪,與賊樵采者俱得至城下。
城中垂布引之,賊衆方覺,乃弓一弩一亂發。
射之不中,遂得入城,告以大軍将至。
賊聞之,便即散走。
累遷威烈将軍、殿中将軍、高平令。
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太祖西征。
賢與其弟遠、穆等密應侯莫陳崇。
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
及大軍将至秦州,悅棄城走,太祖令兄子導勒兵追之,以賢為前驅。
轉戰四百餘裡,至牽屯山及之,悅自刭于陣。
賢亦被重瘡,馬中流矢。
太祖嘉之,賞奴婢、布帛及雜畜等,授持節、撫軍大将軍、都督。
魏孝武西遷,太祖令賢率騎兵迎衛。
時山東之衆,多欲逃歸。
帝乃令賢以一精一騎三百為殿,衆皆憚之,莫敢亡叛。
封下邽縣公,邑一千戶。
俄授左都督、安東将軍,還鎮原州。
大統二年,州民豆盧狼害都督大野樹兒等,據州城反。
賢乃招集豪傑與之謀曰:“賊起倉卒,便誅二将,其勢雖盛,其志已驕。
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殘剝為業。
夫以羇旅之賊,而馭烏合之衆,勢自離解。
今若從中擊之,賊必喪膽。
如吾計者,指日取之。
”衆皆從焉。
賢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為兩道,乘夜鼓噪而出。
群賊大驚,一戰而敗,狼乃斬關遁走。
賢輕與三騎追斬之。
遷原州長史,尋行原州事。
四年,莫折後熾連結賊一黨一,所在寇掠。
賢率鄉兵與行泾州事史甯讨之。
後熾列陣以待。
賢謂甯曰:“賊聚結歲久,徒衆甚多,數州之人,皆為其用。
我若總一陣并力擊之,彼既同惡相濟,理必總萃于我。
其勢不分,衆寡莫敵。
我便救尾,無以制之。
今若令諸軍分為數隊,多設旗鼓,掎角而前,以脅諸栅。
公别統一精一兵,直指後熾,按甲而待,莫與交鋒。
後熾欲前,則憚公之銳。
諸栅欲出,則懼我疑兵。
令其進不得戰,退不得走,以候其懈,擊之必破。
後熾一敗,則衆栅不攻自拔矣。
”甯不從,屢戰頻北。
賢乃率數百騎徑掩後熾營,收其妻子、僮隸五百餘人,并辎重等。
屬後熾與甯戰勝,方欲追奔,忽聞賢至,乃棄甯與賢接戰。
賢手斬十餘級,生獲六人,賊遂大敗。
後熾單騎遁走。
師還,以功賞奴婢四十口,雜畜數百頭。
八年,授原州刺史。
賢雖少從戎旅,而頗閑政事,撫導鄉裡,甚得民和。
十二年,随獨孤信征涼州,平之。
又撫一慰張掖等五郡而還。
俄而茹茹圍一逼一州城,剽掠
曾祖父,魏太武時以子都督讨兩山屠各殁于陣,贈甯西将軍、隴西郡守。
祖斌,襲領父兵,鎮于高平,因家焉。
父文保,早卒。
魏大統末,以賢兄弟着勳,追贈泾原東秦三州刺史、司空。
賢幼有志節,不妄舉動。
嘗出遊,遇一老人,須眉皓白,謂之曰:“我年八十,觀士多矣,未有如卿者。
必為台牧,卿其勉之。
”九歲,從師受業,略觀大旨而已,不尋章句。
或謂之曰:“學不一精一勤,不如不學。
”賢曰:“夫人各有志,賢豈能強學待問,領徒授業耶,唯當粗聞教義,補己不足。
至如忠孝之道,實銘之于心。
”問者慚服。
年十四,遭父喪,撫訓諸弟,友一愛一甚笃。
魏永安中,萬俟醜奴據岐、泾等諸州反叛,魏孝莊遣爾朱天光率兵擊破之。
其一黨一萬俟道洛、費連少渾猶據原州,未知醜奴已敗。
天光遣使造賢,令密圖道洛。
天光率兵續進。
會賊一黨一萬俟阿寶戰敗逃還,私告賢曰:“醜奴已敗,王師行至此。
阿寶以一性一命相投,願能存濟。
”賢因令阿寶僞為醜奴使,绐道洛等曰:“今已破台軍,須與公計事,令阿寶權守原州,公宜速往。
”道洛等信之,是日便發。
既出而天光至,遂克原州。
道洛乃将麾下六千人奔于牽屯山。
天光見賢曰:“道洛之出,子之力也。
”賢又率鄉人出馬千匹以助軍,天光大悅。
時原州亢旱,天光以乏水草,乃退舍城東五十裡,牧馬息兵。
令都督長孫邪利行原州事,以賢為主簿。
道洛複乘虛忽至,時賊一黨一千餘人在城中,密為内應,引道洛入城,遂殺邪利。
賢複率鄉人殊死拒戰,道洛乃退走。
又有賊帥達符顯圍一逼一州城,晝夜攻戰,屢被摧衄。
賢間道赴雍州,詣天光請援。
天光許之,賢乃返。
而賊營壘四合,無因入城。
候日向夕,乃僞負薪,與賊樵采者俱得至城下。
城中垂布引之,賊衆方覺,乃弓一弩一亂發。
射之不中,遂得入城,告以大軍将至。
賊聞之,便即散走。
累遷威烈将軍、殿中将軍、高平令。
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太祖西征。
賢與其弟遠、穆等密應侯莫陳崇。
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
及大軍将至秦州,悅棄城走,太祖令兄子導勒兵追之,以賢為前驅。
轉戰四百餘裡,至牽屯山及之,悅自刭于陣。
賢亦被重瘡,馬中流矢。
太祖嘉之,賞奴婢、布帛及雜畜等,授持節、撫軍大将軍、都督。
魏孝武西遷,太祖令賢率騎兵迎衛。
時山東之衆,多欲逃歸。
帝乃令賢以一精一騎三百為殿,衆皆憚之,莫敢亡叛。
封下邽縣公,邑一千戶。
俄授左都督、安東将軍,還鎮原州。
大統二年,州民豆盧狼害都督大野樹兒等,據州城反。
賢乃招集豪傑與之謀曰:“賊起倉卒,便誅二将,其勢雖盛,其志已驕。
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殘剝為業。
夫以羇旅之賊,而馭烏合之衆,勢自離解。
今若從中擊之,賊必喪膽。
如吾計者,指日取之。
”衆皆從焉。
賢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為兩道,乘夜鼓噪而出。
群賊大驚,一戰而敗,狼乃斬關遁走。
賢輕與三騎追斬之。
遷原州長史,尋行原州事。
四年,莫折後熾連結賊一黨一,所在寇掠。
賢率鄉兵與行泾州事史甯讨之。
後熾列陣以待。
賢謂甯曰:“賊聚結歲久,徒衆甚多,數州之人,皆為其用。
我若總一陣并力擊之,彼既同惡相濟,理必總萃于我。
其勢不分,衆寡莫敵。
我便救尾,無以制之。
今若令諸軍分為數隊,多設旗鼓,掎角而前,以脅諸栅。
公别統一精一兵,直指後熾,按甲而待,莫與交鋒。
後熾欲前,則憚公之銳。
諸栅欲出,則懼我疑兵。
令其進不得戰,退不得走,以候其懈,擊之必破。
後熾一敗,則衆栅不攻自拔矣。
”甯不從,屢戰頻北。
賢乃率數百騎徑掩後熾營,收其妻子、僮隸五百餘人,并辎重等。
屬後熾與甯戰勝,方欲追奔,忽聞賢至,乃棄甯與賢接戰。
賢手斬十餘級,生獲六人,賊遂大敗。
後熾單騎遁走。
師還,以功賞奴婢四十口,雜畜數百頭。
八年,授原州刺史。
賢雖少從戎旅,而頗閑政事,撫導鄉裡,甚得民和。
十二年,随獨孤信征涼州,平之。
又撫一慰張掖等五郡而還。
俄而茹茹圍一逼一州城,剽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