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尉遲迥字薄居羅,代人也。
其先,魏之别種,号尉遲部,因而姓焉。
父俟兜,一性一弘裕,有鑒識,尚太祖姊昌樂大長公主,生迥及綱。
俟兜病且卒,呼二子,撫其首曰:“汝等并有貴相,但恨吾不見爾,各宜勉之。
” 迥少聰敏,美容儀。
及長,有大志,好施一愛一士。
稍遷大丞相帳内都督。
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馬都尉。
從太祖複弘農,破沙苑,皆有功。
累遷尚書左仆射,兼領軍将軍。
迥通敏有幹能,雖任兼文武,頗允時望。
太祖以此深委仗焉。
後拜大将軍。
侯景之渡江,梁元帝時鎮江陵,既以内難方殷,請修鄰好。
其弟武陵王紀,在蜀稱帝,率衆東下,将攻之。
梁元帝大懼,乃移書請救,又請伐蜀。
太祖曰:“蜀可圖矣。
取蜀制梁,在茲一舉。
”乃與群公會議,諸将多有異同。
唯迥以為紀既盡銳東下,蜀必空虛,王師臨之,必有征無戰。
太祖深以為然,謂迥曰:“伐蜀之事,一以委汝,計将安出?”迥曰:“蜀與中國隔絕百有餘年,恃其山川險阻,不虞我師之至。
宜以一精一甲銳騎,星夜襲之。
平路則倍道兼行,險途則緩兵漸進,出其不意,沖其腹心。
蜀人既駭官軍之臨速,必望風不守矣。
”于是乃令迥督開府元珍、乙弗亞、(萬)俟呂陵始、叱奴興、綦連〔雄〕、宇文升等六軍,甲士一萬二千,騎萬疋,伐蜀。
以魏廢帝二年春,自散關由固道出白馬,趣晉壽,開平林舊道。
前軍臨劍閣,紀安州刺史樂廣,以州先降。
紀梁州刺史楊幹運時鎮潼州,又降。
六月,迥至潼州,大飨将士,引之而西。
紀益州刺史蕭撝不敢戰,遂嬰城自守。
進軍圍之。
初,紀至巴郡,聞迥來侵,遣谯淹回師,為撝外援。
迥分遣元珍、乙弗亞等以輕騎破之,遂降。
撝前後戰數十合,皆為迥所破。
撝與紀子宜都王肅,及其文武官屬,詣軍門請見,迥以禮接之。
其吏人等,各令複業。
唯收僮隸及儲積以賞将士。
号令嚴肅,軍無私焉。
诏迥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
以平蜀功,封一子為公。
自劍閣以南,得承制封拜及黜陟。
迥乃明賞罰,布恩威,綏緝新邦,經略未附,夷夏懷而歸之。
迥一性一至孝,色養不擔身雖在外,所得四時甘脆,必先薦奉,然後敢嘗。
大長公主年高多病,迥往在京師,每退朝參候起居,憂悴形于容色。
大長公主每為之和顔進食,以甯迥心。
太祖知其至一性一,征迥入朝,以慰其母意。
遣大鴻胪郊勞,仍賜迥衮冕之服。
蜀人思之,立碑頌德。
孝闵踐阼,進位柱國大将軍。
又以迥有平蜀之功,同霍去病壁軍之義,封甯蜀公。
進蜀公,爵邑萬戶。
宣帝即位,以迥為大前疑,出為相州總管。
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以迥望位夙重,懼為異圖,乃令迥子魏安公惇赍诏書以會葬征迥。
尋以鄖公韋孝寬代迥為總管。
迥以隋文帝當權,将圖篡奪,遂謀舉兵,留惇而不受代。
隋文帝又使候正破六汗裒詣迥喻旨,密與總管府長史晉昶等書,令為之備。
迥聞之,殺長史及裒。
乃集文武士庶,登城北樓而令之曰:“楊堅以凡庸之才,藉後父之勢,挾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賞罰無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吾居将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戚,義由一體。
先帝處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
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匡國庇人,進可以享榮名,退可以終臣節。
卿等以為何如?”于是衆鹹從命,莫不感激。
乃自稱大總管,承制署置官司。
于時趙王招已入朝,留少子在國,迥又奉以号令。
迥弟子勤,時為青州總管,亦從迥。
迥所管相、衛、黎、一毛一、洺、貝、趙、冀、瀛、滄,勤所統青、膠、光、莒諸州,皆從之。
衆數十萬。
荥州刺史邵公宇文冑、申州刺史李惠、東楚州刺史費也利進、東潼州刺史曹孝達,各據州以應迥。
迥又北結高寶甯以通突厥;南連陳人,許割江、淮之地。
隋文帝于是征兵讨迥,即以韋孝寬為元帥。
惇率衆十萬入武德,軍于沁東。
孝寬等諸軍隔水相持不進。
隋文帝又遣高颎馳驿督戰。
惇布兵二十裡,麾軍小卻,欲待孝寬軍半度擊之。
孝寬因其小卻,鳴鼓齊進,惇大敗。
孝寬乘勝進至邺。
迥與子惇、佑等又悉其卒十三萬,陳于城南。
迥别統萬人,皆綠巾錦襖,号曰黃龍兵。
勤率衆五萬,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騎先到。
迥舊習軍旅,雖老猶被甲臨陣。
其麾下千兵,皆關中人,為之力戰。
孝寬等軍失利而卻。
邺中士女,觀者如堵。
高颎與李詢整陣,先犯觀者,因其擾而乘之。
迥大敗,遂入邺。
迥走保北城,孝
其先,魏之别種,号尉遲部,因而姓焉。
父俟兜,一性一弘裕,有鑒識,尚太祖姊昌樂大長公主,生迥及綱。
俟兜病且卒,呼二子,撫其首曰:“汝等并有貴相,但恨吾不見爾,各宜勉之。
” 迥少聰敏,美容儀。
及長,有大志,好施一愛一士。
稍遷大丞相帳内都督。
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馬都尉。
從太祖複弘農,破沙苑,皆有功。
累遷
迥通敏有幹能,雖任兼文武,頗允時望。
太祖以此深委仗焉。
後拜大将軍。
侯景之渡江,梁元帝時鎮江陵,既以内難方殷,請修鄰好。
其弟武陵王紀,在蜀稱帝,率衆東下,将攻之。
梁元帝大懼,乃移書請救,又請伐蜀。
太祖曰:“蜀可圖矣。
取蜀制梁,在茲一舉。
”乃與群公會議,諸将多有異同。
唯迥以為紀既盡銳東下,蜀必空虛,王師臨之,必有征無戰。
太祖深以為然,謂迥曰:“伐蜀之事,一以委汝,計将安出?”迥曰:“蜀與中國隔絕百有餘年,恃其山川險阻,不虞我師之至。
宜以一精一甲銳騎,星夜襲之。
平路則倍道兼行,險途則緩兵漸進,出其不意,沖其腹心。
蜀人既駭官軍之臨速,必望風不守矣。
”于是乃令迥督開府元珍、乙弗亞、(萬)俟呂陵始、叱奴興、綦連〔雄〕、宇文升等六軍,甲士一萬二千,騎萬疋,伐蜀。
以魏廢帝二年春,自散關由固道出白馬,趣晉壽,開平林舊道。
前軍臨劍閣,紀安州刺史樂廣,以州先降。
紀梁州刺史楊幹運時鎮潼州,又降。
六月,迥至潼州,大飨将士,引之而西。
紀益州刺史蕭撝不敢戰,遂嬰城自守。
進軍圍之。
初,紀至巴郡,聞迥來侵,遣谯淹回師,為撝外援。
迥分遣元珍、乙弗亞等以輕騎破之,遂降。
撝前後戰數十合,皆為迥所破。
撝與紀子宜都王肅,及其文武官屬,詣軍門請見,迥以禮接之。
其吏人等,各令複業。
唯收僮隸及儲積以賞将士。
号令嚴肅,軍無私焉。
诏迥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
以平蜀功,封一子為公。
自劍閣以南,得承制封拜及黜陟。
迥乃明賞罰,布恩威,綏緝新邦,經略未附,夷夏懷而歸之。
迥一性一至孝,色養不擔身雖在外,所得四時甘脆,必先薦奉,然後敢嘗。
大長公主年高多病,迥往在京師,每退朝參候起居,憂悴形于容色。
大長公主每為之和顔進食,以甯迥心。
太祖知其至一性一,征迥入朝,以慰其母意。
遣大鴻胪郊勞,仍賜迥衮冕之服。
蜀人思之,立碑頌德。
孝闵踐阼,進位柱國大将軍。
又以迥有平蜀之功,同霍去病壁軍之義,封甯蜀公。
進蜀公,爵邑萬戶。
宣帝即位,以迥為大前疑,出為相州總管。
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以迥望位夙重,懼為異圖,乃令迥子魏安公惇赍诏書以會葬征迥。
尋以鄖公韋孝寬代迥為總管。
迥以隋文帝當權,将圖篡奪,遂謀舉兵,留惇而不受代。
隋文帝又使候正破六汗裒詣迥喻旨,密與總管府長史晉昶等書,令為之備。
迥聞之,殺長史及裒。
乃集文武士庶,登城北樓而令之曰:“楊堅以凡庸之才,藉後父之勢,挾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賞罰無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吾居将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戚,義由一體。
先帝處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
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匡國庇人,進可以享榮名,退可以終臣節。
卿等以為何如?”于是衆鹹從命,莫不感激。
乃自稱大總管,承制署置官司。
于時趙王招已入朝,留少子在國,迥又奉以号令。
迥弟子勤,時為青州總管,亦從迥。
迥所管相、衛、黎、一毛一、洺、貝、趙、冀、瀛、滄,勤所統青、膠、光、莒諸州,皆從之。
衆數十萬。
荥州刺史邵公宇文冑、申州刺史李惠、東楚州刺史費也利進、東潼州刺史曹孝達,各據州以應迥。
迥又北結高寶甯以通突厥;南連陳人,許割江、淮之地。
隋文帝于是征兵讨迥,即以韋孝寬為元帥。
惇率衆十萬入武德,軍于沁東。
孝寬等諸軍隔水相持不進。
隋文帝又遣高颎馳驿督戰。
惇布兵二十裡,麾軍小卻,欲待孝寬軍半度擊之。
孝寬因其小卻,鳴鼓齊進,惇大敗。
孝寬乘勝進至邺。
迥與子惇、佑等又悉其卒十三萬,陳于城南。
迥别統萬人,皆綠巾錦襖,号曰黃龍兵。
勤率衆五萬,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騎先到。
迥舊習軍旅,雖老猶被甲臨陣。
其麾下千兵,皆關中人,為之力戰。
孝寬等軍失利而卻。
邺中士女,觀者如堵。
高颎與李詢整陣,先犯觀者,因其擾而乘之。
迥大敗,遂入邺。
迥走保北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