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關燈
是共率騎士五千,人兼馬一疋,從間道馳入齊境五百裡。

    前後遣三使報消難而皆不反命。

    去〔北〕豫州三十裡,武疑有變,欲還。

    忠曰:“有進死,無退生。

    ”獨以千騎夜趨城下,四面峭絕,徒聞擊柝之一聲。

    武親來,麾數百騎以西。

    忠勒餘騎不動,候門開而入,乃馳遣召武。

    時齊鎮城伏敬遠勒甲士二千人據東陴,舉烽嚴警。

    武憚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财帛,以消難及其屬先歸。

    忠以三千騎為殿,到洛南,皆解鞍而卧。

    齊衆來追,至于洛北。

    忠謂将士曰:“但飽食,今在死地,賊必不敢渡水當吾鋒。

    ”齊兵一陽一若渡水,忠馳将擊之,齊兵不敢一逼一,遂徐引而還。

    武歎曰:“達奚武自是天下健兒,今日服矣!”進位柱國大将軍。

    武成元年,進封随國公,邑萬戶,别食竟陵縣一千戶,收其租賦。

    尋治禦正中大夫。

     保定二年,遷大司空。

    時朝議将與突厥伐齊,公卿鹹曰:“齊氏地半天下,國富兵強。

    若從漠北入并州,極為險阻,且大将斛律明月未易可當。

    今欲探其巢窟,非十萬不可。

    ”忠獨曰:“師克在和不在衆,萬騎足矣。

    明月豎子,亦何能為。

    ”三年,乃以忠為元帥,大将軍楊纂、李穆、王傑、爾朱敏及開府元壽、田弘、慕容延等十餘人皆隸焉。

    又令達奚武帥步騎三萬,自南道而進,期會晉一陽一。

    忠乃留敏據什贲,遊兵河上。

    忠出武川,過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餘鎮。

    齊人守陉嶺之隘,忠縱奇兵奮擊,大破之。

    又留楊纂屯靈丘為後拒。

    突厥木汗可汗控(也)〔地〕頭可汗、步(雖)〔離〕可汗等,以十萬騎來會。

    四年正月朔,攻晉一陽一。

    是時大雪數旬,風寒慘烈,齊人乃悉其一精一銳,鼓噪而出。

    突厥震駭,引上西山不肯戰。

    衆皆失色。

    忠令其衆曰:“事勢在天,無以衆寡為意。

    ”乃率七百人步戰,死者十四五。

    以武後期不至,乃班師。

    齊人亦不敢一逼一。

    突厥于是縱兵大掠,自晉一陽一至(栾)〔平〕城七百餘裡,人畜無孑遺,俘斬甚衆。

    高祖遣使迎勞忠于夏州。

    及至京師,厚加宴賜。

    高祖将以忠為太傅,晉公護以其不附己,難之,乃拜總管泾(幽)〔豳〕靈雲鹽顯六州諸軍事、泾州刺史。

     是歲,大軍又東伐,晉公護出洛一陽一,令忠出沃野以應接突厥。

    時軍糧既少,諸将憂之,而計無所出。

    忠曰:“當權以濟事耳。

    ”乃招誘稽胡諸首領,鹹令在坐。

    使王傑盛軍容,鳴鼓而至。

    忠一陽一怪而問之。

    傑曰:“大冢宰已平洛一陽一,天子聞銀、夏之間生胡擾動,故使傑就公讨之。

    ”又令突厥使者馳至而告曰:“可汗更入并州,留兵馬十餘萬在長城下,故遣問公,若有稽胡不服,欲來共公破之。

    ”坐者皆懼,忠慰喻而遣之。

    于是諸胡相率歸命,饋輸填積。

    屬晉公護先退,忠亦罷兵還鎮。

    又以政績可稱,诏賜錢三十萬、布五百疋、谷二千斛。

     天和三年,以疾還京。

    高祖及晉公護屢臨視焉。

    尋薨,年六十二,贈太保、同朔等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本官如故。

    谥曰桓。

    子堅嗣。

     弟整,建德中,開府、陳留郡公,從高祖平齊,殁于并州。

    以整死王事,诏其子智積襲其官爵。

    整弟(惠)〔慧〕,大象末,大宗伯、竟陵縣公。

    (惠)〔慧〕弟嵩,以忠勳,賜爵興城郡公,早卒。

    嵩弟達,亦以忠勳,爵周郡公。

     王雄字胡布頭,太原人也。

    父侖以雄(傑)着勳,追贈柱國大将軍、少傅、安康郡公。

     雄儀貌魁梧,少有謀略。

    永安末,從賀拔嶽入關,除征西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魏孝武西遷,授都督,封臨貞縣伯,邑五百戶。

    大統初,進爵為公,增邑二百戶。

    拜武衛将軍,加骠騎将軍,增邑八百戶,進大都督。

    尋拜儀同三司,增邑三百戶。

    遷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出為岐州刺史。

    進爵武威郡公,進位大将軍,行同州事。

    十七年,雄率軍出子午谷,圍梁上津、魏興。

    明年,克之,以其地為東梁州。

    尋而複叛,又令雄讨之。

    魏恭帝元年,賜姓可頻氏。

    孝闵帝踐阼,授少傅,增邑二千戶,進位柱國大将軍。

    武成初,進封庸國公,邑萬戶。

    尋出為泾州總管諸軍事、泾州刺史。

     保定四年,從晉公護東征。

    雄在塗遇病,乃自力而進。

    至邙山,與齊将斛律明月接戰。

    雄馳馬沖之,殺三人,明月退走,雄追之。

    明月左右皆散,矢又盡,惟餘一奴一矢在焉。

    雄按矛不及明月者丈餘,曰:“惜爾不殺得,但任爾見天子。

    ”明月乃射雄,中額,抱馬退走,至營而薨。

    時年五十八。

    贈使持節、太保、同華等二十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谥曰忠。

    子謙嗣,自有傳。

    史臣曰:太祖接喪亂之際,乘戰争之餘,發迹平涼,撫征關右。

    于時外虞孔熾,内難方殷,羽檄交馳,戎軒屢駕。

    終能蕩清逋孽,克固鴻基。

    雖禀筭于廟谟,實責成于将帥。

    達奚武等并兼資勇略,(感)〔鹹〕會風雲。

    或效績中權,或立功方面,均分休戚,同濟艱難。

    可謂國之爪牙,朝之禦侮者也。

    而武協規太祖,得隽小(間)〔關〕,周瑜赤壁之謀,賈诩烏巢之策,何能以尚。

    一言興邦,斯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