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光緒帝載湉

關燈
了一茬又一茬,但能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得海,就是李蓮英。

    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記載:每天三餐、早晚起居,慈禧太後和李蓮英都當面或互派太監問候。

    慈禧太後在中南海、頤和園居住的時候,經常找李蓮英,說:“蓮英啊,咱們遛彎去呀!”李蓮英便陪慈禧去散步。

    他倆走在前邊,其餘的人遠距離地跟随在後面。

    慈禧太後有時還把李蓮英召到寝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

    李蓮英實際上成為慈禧晚年生活中離不開、信得過、用得上的一個“伴兒”。

     慈禧太後對李蓮英的一寵一信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安。

    有人說:李蓮英權傾朝右、營私納賄,奔走其門者,就得到高官。

    甚至還有人說:李蓮英構陷帝一黨一及維新派。

    按照清制,這些指控如果屬實,李蓮英是要被砍頭的。

    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以北洋海軍已經訓練成軍,奏請朝廷派大臣前來巡閱。

    慈禧太後就派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去天津、旅順港巡閱。

    奕譞是醇親王,又是光緒的生父,因此要加派太監、禦醫随行。

    醇親王奕譞主動要求派李蓮英随行,以免太後對自己猜忌。

    醇親王奏請得到懿準,因為李蓮英代慈禧作耳目,可以通過李蓮英知道新建的海軍、港口的實情。

    四月十三日,醇親王奕譞抵達天津,李蓮英同奕譞、李鴻章一起乘軍艦出海,先後檢閱了大沽、旅順口、威海衛、煙台等處,五月初一日回京複命。

     這時朝臣不滿之一聲鵲起。

    禦史朱一新奏稱:“我朝家法,嚴馭宦寺。

    世祖宮中立鐵牌,更億萬年,昭為法守。

    聖母垂簾,安得海假采辦出京,立置重典。

    ”奏折批評派李蓮英随醇親王視察海軍。

    還有人說,李蓮英妄自尊大,結交地方,收受賄賂。

    實際情況如何呢?清代文人、著名維新派人士王小航說:醇親王離開京城以後,每次接見文武官員,都讓李蓮英作陪。

    他的本意在避免攬權之嫌,以李蓮英為他佐證。

    而李蓮英一直記着安得海的教訓,每夜不住淮軍為他準備的華麗行館,隻随醇親王起居。

    醇親王見客,李蓮英穿着樸實,侍立裝煙、點煙,退歸私堂,不見外客,日夜安靜,一無所擾。

    當時直隸、山東的一些地方官員,想巴結這位太後身邊的大太監,但都大失所望。

    慈禧看了朱一新的奏折,找醇親王問明情況後,命将朱一新降級。

     李蓮英在慈禧與光緒之間采取什麼态度呢?有人說他完全站在太後一邊,反對變法,陷害光緒。

    也有人說李蓮英生一性一圓滑,兩面讨好,不但慈禧太後喜歡他,光緒皇帝因為從小就受到李蓮英的看護,也喜歡他,叫他“谙達”(師傅),還誇他“忠心事主”。

    王小航曾講述一個故事: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緒和王公大臣出逃,第二年回京在保定駐跸。

    慈禧臨時寝宮被褥鋪陳潔淨華美,李蓮英住得也不錯,而光緒皇帝如何呢?李蓮英侍候慈禧太後睡下後,前來光緒住處探望,見光緒在燈前孤坐,無一太監值班。

    李蓮英一看,十分驚訝:光緒皇帝竟然沒有鋪蓋。

    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無法入睡。

    李蓮英立即跪下,抱着光緒的腿痛哭說:“奴才們罪該萬死!”并且親自把自己住處被褥抱過來供奉給光緒帝使用。

    光緒回到北京以後,回憶西逃的苦楚時曾說:“若無李谙達,我活不到今天。

    ”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死後,李蓮英辦理完喪事,于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日,離開了生活51年的皇宮。

    隆裕太後準其“原品休緻”,就是帶原薪每月60兩白銀退休。

    李蓮英死于宣統三年(1911年),終年64歲。

    李蓮英死後,得到清廷祭奠銀1000兩。

    北京恩濟莊太監墓地修造了一座豪華的李蓮英墓,“文革”時被毀,現在隻有李蓮英墓志銘的拓片保留下來。

     光緒皇帝生命的第四個時期是10年“囚帝”的生活。

    這10年他過得太苦了。

    國家發生不幸: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簽訂《辛醜條約》;個人也發生不幸:大清國的皇帝居然做了“囚帝”。

    可以說,光緒皇帝的一生,政治生活是悲劇,家庭生活也是悲劇。

     在光緒家庭生活中,除了他的生母一之外,影響他最大的3個女人是:慈禧太後、隆裕皇後和珍妃。

    慈禧既是光緒的恩人、親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

    據瞿鴻《聖德記略》載述,慈禧對光緒也有怨氣:“外間疑我母子不如初年。

    試思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以外家言,又我親妹之子,我豈有不一愛一憐者?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濕不幹,我每日親與滌拭。

    ”所以,光緒不聽話,搞變法維新,慈禧既痛又氣。

    光緒同慈禧的關系,貫穿在整個光緒一生中,不單獨講述;光緒同隆裕皇後和珍妃的關系,本節略作介紹。

     光緒帝有一後、二妃,沒有子女。

    這在清朝皇帝中是獨特的(宣統6歲遜位另當别論)。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日,19歲的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

    光緒的一位皇後和兩位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選的。

     光緒的皇後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都統桂祥的女兒,就是隆裕皇後。

    隆裕皇後長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駝背。

    這門親事是慈禧皇太後懿旨給定的,光緒雖不滿意,卻也無奈。

    皇後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

    慈禧将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闱椒房,探悉皇帝的内情,控制和一操一縱皇帝,并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後垂簾聽政做鋪墊瑾妃像。

    光緒皇帝同皇後葉赫那拉氏大婚後,情不投,意不合,始終是一門不美滿的婚姻。

    光緒死後,宣統繼位,上光緒皇後徽号為“隆裕”,是為隆裕皇太後。

    隆裕皇太後在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于太極殿。

     光緒有兩位妃子,一位是瑾妃,另一位是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他他拉氏,但相貌和一性一格卻大不相同。

    瑾妃相貌一般,一性一格柔和脆弱。

    後因其妹珍妃忤慈禧皇太後,被降為貴人。

    宣統時,尊為瑾貴妃,民國十三年(1924年)死。

     珍妃,初為珍嫔,晉珍妃。

    在影視作品中的珍妃,聰慧明敏,妩媚一豔麗,機敏多情,非常感人。

    藝術作品把珍妃理想化,甚至于說她幫助光緒推行戊戌變法。

    其實,珍妃不像影視作品中那麼漂亮,而且略胖,有照片為證。

    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年僅13歲的珍妃與其姐瑾妃,同時被選為嫔。

    次年二月,姐妹二人一起入宮。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皇太後60大壽,宮外雖然硝煙彌漫,宮内卻是歌舞升平。

    在這喜慶之年,宮裡的人,該賞的賞,該升的升。

    瑾嫔與珍嫔,沾了喜氣,同時晉封:姐姐為瑾妃,妹妹為珍妃。

    珍妃這年剛滿19歲,是花樣的年華。

    珍妃年輕熱情,一性一格活潑,博得光緒帝的一寵一愛一。

    而正宮隆裕皇後葉赫那拉氏,卻引不起皇帝的情趣,甚而産生厭煩。

    皇後與珍妃,宮闱之内,漸起情波。

    隆裕皇後因失一寵一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

    她利用自己統攝六宮的地位與慈禧姑侄的身份,“頻頻短之于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後告珍妃的狀。

    珍妃的入宮,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生活的熱情。

    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與珍妃共度了一段愉悅的時光。

    而這正是慈禧和皇後所不願意看到的。

    皇後葉赫那拉氏經過長時間觀察、了解,終于抓到珍妃的把一柄一。

    據《西太後遺事》記載:裕寬謀求福州将軍一職,先請托于太監李蓮英,因李蓮英索銀多,又以與珍妃一娘一家親近關系,“乃辇金獻之珍妃,俾伺便言之上前”。

    這件事被李蓮英的耳目探得,于是引起一場風波。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清晨,光緒皇帝如同往常一樣到長春一宮東暖閣向慈禧皇太後下跪請安。

    慈禧坐在禦榻上,對光緒閉目不視,也不答話。

    光緒跪在地上,不敢擡頭,也不敢多言。

    皇太後同光緒帝僵持了約有一個時辰,慈禧太後才放話:“下去吧!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可要管。

    不能讓她們可着一性一子,不遵家法,幹預朝政,胡作非為!”光緒莫名其妙,唯唯稱是,以禮告退,回養心殿。

    光緒正在納悶時,有太監跪奏:清晨,皇太後下令總管太監李蓮英,對瑾妃、珍妃杖責處罰。

    珍妃位下太監高萬枝,被慈禧太後懿旨正法。

    珍妃的胞兄志銳被革職,發遣烏裡雅蘇台。

    至于慈禧皇太後對珍妃的嚴懲,有書說是“褫衣廷杖”——這對皇妃來說,是宮史前所未聞的,也是對珍妃最大的羞辱。

     慈禧皇太後杖責珍妃,正史沒有記載,宮廷禦醫檔案,留下一些資料:十月二十八日,太醫張仲元請得珍妃脈息,六脈沉伏,一抽一搐氣閉,牙關緊閉,周身筋脈顫一動。

    十一月初一日,亥刻(21~23時),太醫張仲元請得珍貴人脈息,左寸關沉伏,右寸關滑數,一抽一搐漸止,仍覺筋惕肉顫,神識已清,惟氣血未調,痰熱尚連下行,以緻胸膈煩悶,兩肋串痛。

    有時惡寒發燒,周身筋脈疼痛。

    同日子刻(23~1時),張仲元請得珍貴人脈息,左關沉伏,右寸沉滑,一抽一搐又作,牙關緊閉,人事不醒,周身筋脈顫一動。

    同一日深夜,将禦醫請進内宮急診,可見珍妃病情之急重。

    根據上述醫案,珍妃确受重杖。

     慈禧皇太後之所以重懲珍妃,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對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