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鹹豐帝奕詝
關燈
小
中
大
拉維約夫趁火打劫,兵一逼一瑷珲(今一愛一輝),約黑龍江将軍奕山談判邊界事務。
俄用武力迫使奕山簽訂中俄《瑷珲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中國領土60萬平方公裡,并将烏蘇裡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中國領土劃為所謂中俄“共管”。
鹹豐九年(1859年)五月,英、法借口換約,又率軍艦到大沽口。
英法艦隊,進攻大沽炮台。
清提督史榮椿下令開炮還擊,重創英、法艦隊,擊沉4艘、擊傷6艘,死傷400餘人,重傷英艦隊司令賀布。
英法聯軍在美艦掩護下狼狽退走。
鹹豐見大沽獲勝,盡毀《天津條約》。
爾後,英、法兩國都在調兵遣将,準備新的侵略。
鹹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谕鹹豐十年(1860年)春,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陸續開赴中國。
爾後,占舟山、攻煙台。
六月,英法聯軍再向大沽進攻。
清僧格林沁率兵守大沽,而疏防北塘。
僧格林沁上奏要在大沽同英法聯軍決戰,鹹豐谕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
”七月,英法聯軍由北塘登陸。
鹹豐戰和不定,痛失殲敵良機。
英法聯軍攻陷塘沽後,又攻占天津。
鹹豐派大學士桂良、直隸總督恒福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
英、法提出天津開埠、賠款等要求。
桂良拟好接受條款奏報,鹹豐谕先退兵、後定約。
英法聯軍以談判不成,向通州進軍。
八月,鹹豐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議和。
載垣接受英、法要求,但英、法又提出向皇帝親遞國書,被載垣拒絕,談判破裂。
載垣、穆蔭拘囚英使巴夏禮等,解到北京。
英法聯軍繼續進攻,大戰于通州張家灣。
僧格林沁戰敗,退到通州八裡橋。
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裡橋,僧格林沁、勝保兵再敗。
英法聯軍進一逼一北京,鹹豐帝讓皇六弟、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一事,辦理和局。
鹹豐心生一計:暗示大臣奏請“秋狝木蘭”。
初八日,鹹豐以“秋狝木蘭”為名,從圓明園啟程奔往熱河。
英法聯軍進至北京德勝門外,二十二日(10月6日),攻占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
奕訢奏請放還巴夏禮等。
這個事件影響重大: 第一,簽訂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又定中俄《瑷珲條約》,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中國領土60萬平方公裡,并将烏蘇裡江以東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裡,割給了俄國。
後來俄國又占去巴爾喀什湖以東44萬平方公裡土地。
第二,英、法兩國索賠白銀1600萬兩。
第三,九月初三日(10月18日),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大火沖天,數日不熄。
圓明園慘遭焚劫,使中華園林之瑰寶暨珍藏之文物珍品,或慘遭劫掠,或化為灰燼。
第四,英法聯軍侵入京師,這在中華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英法聯軍侵入京師,使得大清廟社震驚,圓明三園遭焚掠,京師百姓遭殃,中華文明受辱。
這是中華千古未有之奇變,也是民族千古未蒙之奇辱。
遭遇殖民侵略,外國有相似的例子。
在非洲,意大利曾經侵略并打敗過埃塞俄比亞,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1894年(光緒二十年),意大利尋找借口,入侵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軍民抵抗侵略。
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積極備戰,發布公告:“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給予敵人以反擊,一切有力量的人都跟我來吧!”埃塞俄比亞軍民空前一團一結,有力者出力——參軍,有衣物者出衣物——捐出衣物、糧食,組成一支有11萬人和40餘門大炮的軍隊。
埃塞俄比亞軍民用落後武器迎擊意大利軍的侵略。
經過兩年奮戰,打死打傷意軍11000餘人,意大利侵略者被打敗了!意大利不得不乞和,簽訂《亞的斯亞貝巴和約》,承認埃塞俄比亞的完全獨立,賠款1000萬裡拉。
可是,鹹豐皇帝是怎樣對付英法聯軍侵略的呢? 第一,鹹豐沒有下诏決戰。
他沒有作戰決心,也沒有周密部署。
起初,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陸續開赴中國。
鹹豐皇帝沒有發布诏書,動員軍民,積極抵抗;也沒有派軍隊守住天津塘沽海口。
卻在圓明園慶祝他的30壽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賀,并在同樂園連演四天慶壽大戲。
鹹豐和王公大臣沉醉在園内的聽戲歡樂中,英法聯軍卻加緊了軍事進攻。
一個大清帝國,數以百萬計官兵,難道還不如埃塞俄比亞的11萬軍隊嗎?而且,意大利到埃塞俄比亞很近,不像英、法到清朝那麼遠;埃塞俄比亞是個小一柄一,不像清朝那麼地大、物博、人衆、兵多! 第二,鹹豐沒有政治韬略。
鹹豐戰和不決,小勝即驕。
打了敗仗,簽訂《天津條約》;略獲小勝,又撕毀《天津條約》;再打敗仗,又拒絕妥協;施展貓伶狗俐小技,使得事态不斷擴大。
沒有使天津談判就地解決,而支持肅順、載垣、穆蔭一夥,将英使巴夏禮等誘擒到北京,導緻事态進一步擴大。
鹹豐帝沒有韬略,沒有格局,耍小把戲,玩小權術,使主動局面變成被動局面,又使被動局面更加被動。
第三,鹹豐沒有身守社稷。
面對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裡橋,鹹豐沒有動員兵民“勤王”,全力守衛京師,而是準備逃跑。
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
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社稷危難之時,既不遷都逃跑,也不巡狩圍獵,而是發出“
俄用武力迫使奕山簽訂中俄《瑷珲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中國領土60萬平方公裡,并将烏蘇裡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中國領土劃為所謂中俄“共管”。
鹹豐九年(1859年)五月,英、法借口換約,又率軍艦到大沽口。
英法艦隊,進攻大沽炮台。
清提督史榮椿下令開炮還擊,重創英、法艦隊,擊沉4艘、擊傷6艘,死傷400餘人,重傷英艦隊司令賀布。
英法聯軍在美艦掩護下狼狽退走。
鹹豐見大沽獲勝,盡毀《天津條約》。
爾後,英、法兩國都在調兵遣将,準備新的侵略。
鹹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谕鹹豐十年(1860年)春,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陸續開赴中國。
爾後,占舟山、攻煙台。
六月,英法聯軍再向大沽進攻。
清僧格林沁率兵守大沽,而疏防北塘。
僧格林沁上奏要在大沽同英法聯軍決戰,鹹豐谕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
”七月,英法聯軍由北塘登陸。
鹹豐戰和不定,痛失殲敵良機。
英法聯軍攻陷塘沽後,又攻占天津。
鹹豐派大學士桂良、直隸總督恒福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
英、法提出天津開埠、賠款等要求。
桂良拟好接受條款奏報,鹹豐谕先退兵、後定約。
英法聯軍以談判不成,向通州進軍。
八月,鹹豐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議和。
載垣接受英、法要求,但英、法又提出向皇帝親遞國書,被載垣拒絕,談判破裂。
載垣、穆蔭拘囚英使巴夏禮等,解到北京。
英法聯軍繼續進攻,大戰于通州張家灣。
僧格林沁戰敗,退到通州八裡橋。
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裡橋,僧格林沁、勝保兵再敗。
英法聯軍進一逼一北京,鹹豐帝讓皇六弟、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一事,辦理和局。
鹹豐心生一計:暗示大臣奏請“秋狝木蘭”。
初八日,鹹豐以“秋狝木蘭”為名,從圓明園啟程奔往熱河。
英法聯軍進至北京德勝門外,二十二日(10月6日),攻占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
奕訢奏請放還巴夏禮等。
這個事件影響重大: 第一,簽訂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又定中俄《瑷珲條約》,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中國領土60萬平方公裡,并将烏蘇裡江以東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裡,割給了俄國。
後來俄國又占去巴爾喀什湖以東44萬平方公裡土地。
第二,英、法兩國索賠白銀1600萬兩。
第三,九月初三日(10月18日),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大火沖天,數日不熄。
圓明園慘遭焚劫,使中華園林之瑰寶暨珍藏之文物珍品,或慘遭劫掠,或化為灰燼。
第四,英法聯軍侵入京師,這在中華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英法聯軍侵入京師,使得大清廟社震驚,圓明三園遭焚掠,京師百姓遭殃,中華文明受辱。
這是中華千古未有之奇變,也是民族千古未蒙之奇辱。
遭遇殖民侵略,外國有相似的例子。
在非洲,意大利曾經侵略并打敗過埃塞俄比亞,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1894年(光緒二十年),意大利尋找借口,入侵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軍民抵抗侵略。
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積極備戰,發布公告:“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給予敵人以反擊,一切有力量的人都跟我來吧!”埃塞俄比亞軍民空前一團一結,有力者出力——參軍,有衣物者出衣物——捐出衣物、糧食,組成一支有11萬人和40餘門大炮的軍隊。
埃塞俄比亞軍民用落後武器迎擊意大利軍的侵略。
經過兩年奮戰,打死打傷意軍11000餘人,意大利侵略者被打敗了!意大利不得不乞和,簽訂《亞的斯亞貝巴和約》,承認埃塞俄比亞的完全獨立,賠款1000萬裡拉。
可是,鹹豐皇帝是怎樣對付英法聯軍侵略的呢? 第一,鹹豐沒有下诏決戰。
他沒有作戰決心,也沒有周密部署。
起初,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陸續開赴中國。
鹹豐皇帝沒有發布诏書,動員軍民,積極抵抗;也沒有派軍隊守住天津塘沽海口。
卻在圓明園慶祝他的30壽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賀,并在同樂園連演四天慶壽大戲。
鹹豐和王公大臣沉醉在園内的聽戲歡樂中,英法聯軍卻加緊了軍事進攻。
一個大清帝國,數以百萬計官兵,難道還不如埃塞俄比亞的11萬軍隊嗎?而且,意大利到埃塞俄比亞很近,不像英、法到清朝那麼遠;埃塞俄比亞是個小一柄一,不像清朝那麼地大、物博、人衆、兵多! 第二,鹹豐沒有政治韬略。
鹹豐戰和不決,小勝即驕。
打了敗仗,簽訂《天津條約》;略獲小勝,又撕毀《天津條約》;再打敗仗,又拒絕妥協;施展貓伶狗俐小技,使得事态不斷擴大。
沒有使天津談判就地解決,而支持肅順、載垣、穆蔭一夥,将英使巴夏禮等誘擒到北京,導緻事态進一步擴大。
鹹豐帝沒有韬略,沒有格局,耍小把戲,玩小權術,使主動局面變成被動局面,又使被動局面更加被動。
第三,鹹豐沒有身守社稷。
面對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裡橋,鹹豐沒有動員兵民“勤王”,全力守衛京師,而是準備逃跑。
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
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社稷危難之時,既不遷都逃跑,也不巡狩圍獵,而是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