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鹹豐帝奕詝

關燈


    ”奕詝師傅杜受田則對奕詝說:“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不敵六阿哥。

    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

    ”他們兩兄弟都照着自己師傅說的做了。

    道光對皇四子奕詝的話很高興,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清史稿·杜受田傳》記載同上面類似的故事: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

    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

    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上文中的宣宗是道光帝,文宗就是後來的鹹豐帝。

    這就是《清史稿·杜受田傳》所載“藏拙示仁”的故事。

     以上故事,說明奕詝突出“仁”與“孝”。

    這是道光立奕詝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選擇皇太子的主要标準是所謂的“德”。

    本來皇太子的選擇,應當是“德才兼備”,道光選擇皇太子的時候,沒有“德”、“才”兼顧,而是偏重“德”。

    後來的事實證明,鹹豐帝奕詝遇到大事時缺乏遠略、膽識,而是退縮、逃避,證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道光帝密立儲位,将皇四子奕詝名字書寫密封于匣。

    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铨,禦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沖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内務府大臣文慶,公啟匣,宣示建儲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

    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

    特谕。

    ”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當日午時,道光帝崩于圓明園。

     奕詝即位,改明年為鹹豐元年(1851年)。

    奕詝做了皇帝,其禦名要避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谕旨:“以二名不偏諱,将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舊,無庸改避,亦無庸缺筆;其下一字應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以是著為令典。

    ”于是,命“将禦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下一字著缺寫末一筆”。

    以前所刻印的書籍,都不需改避。

     道光身後留下的寶座,應當由奕訢坐。

    皇六子奕訢論德論行,以文以武,在道光諸皇子中是最優秀的。

    結果卻被奕詝錯坐了皇帝的寶座。

    當然,這個曆史責任不在鹹豐,而在道光,或者說在“秘密立儲制度”。

    鹹豐錯坐了皇位,不僅給自己帶來了悲劇,而且給民族和國家帶來了悲劇! 下面講鹹豐皇帝第二錯,英法聯軍入侵時錯逃離皇都北京。

     鹹豐登極之後,面臨“内憂”與“外患”兩大難題:“内憂”——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外患”——英法聯軍入侵北京。

    他被困擾11年,并無一日安甯。

     鹹豐對内碰到的最大難題,是太平天國的興起。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奕詝告祭天地,即皇帝位。

    當年十二月,便發生太平天國起義。

    洪秀全在38歲生日這一天,即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于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号“太平天國”。

    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軍攻占永安。

    鹹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攻克武漢。

    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連克九江、安慶,攻占南京,定名為“天京”。

    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攻陷天京。

    太平軍餘部又奮争兩年多失敗。

    此次戰火,燃遍14省之廣,曆時14年之久,清朝統治,元氣大傷,根本動搖。

    回顧清朝統一華夏後,在中原地區有三次大規模的戰争:第一次是康熙朝的吳三桂叛亂,第二次是嘉慶朝的白蓮教民變,第三次則是鹹、同兩朝的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時間之長、地區之廣、規模之大、耗銀之多、死人之衆、影響之深,成為有清一代中原戰争之最。

     鹹豐對外碰到的最大難題,是英法聯軍入侵北京。

     先是,鹹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政一府提出修改《南京條約》等要求,遭到清廷拒絕。

     鹹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号”事件,進犯廣州,被擊退。

     鹹豐七年(1857年)十一月,英法聯軍攻陷廣州。

    兩廣總督葉名琛兵敗,後被俘,解送印度加爾各達,死于囚禁。

     鹹豐、同治朝與列強簽訂的部分條約 鹹豐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聯軍及英、法、俄、美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謂“修約”。

    鹹豐令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夷制夷”: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羁縻,對法進行誘勸,對英嚴辭責問。

    譚廷襄奉旨行一事,結果沒有成功。

    四月,英法艦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一逼一近天津,清軍8000餘人潰敗。

    這時,鹹豐想起當年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的耆英,但英、法拒絕同耆英談判。

    鹹豐不得已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

    五月,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分别與英、法、俄、美等國代表,簽訂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條約》。

    條約樣本奏上,鹹豐雖然憤怒,卻不得不批準。

    他在盛怒之下,令耆英自盡,算是找了一隻替罪羊。

    同時,沙俄西伯利亞總督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