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道光帝旻甯

關燈
清道光帝一愛一新覺羅·旻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屬虎。

    他39歲登極,在位30年,享年6一9歲。

     道光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是惟一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

    清代第一個繼位者皇太極,不是嫡出;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是第九子,母親為莊妃;順治的兒子康熙,是第三子,母親佟佳氏,也是妃子;康熙的兒子雍正,是第四子,母烏雅氏,為德妃;雍正的兒子乾隆,是第四子,母鈕祜祿氏,也是妃子;乾隆的兒子嘉慶,是第十五子,母魏佳氏,為皇貴妃。

    以上是道光皇帝的先輩,再看他的後輩:道光的兒子鹹豐,是第四子,母鈕祜祿氏,為貴妃;鹹豐的兒子同治,是獨子,母為懿貴妃;光緒、宣統都不是皇子。

    所以,隻有道光是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是嘉慶的第二子,母喜塔拉氏,生前正式冊立為皇後。

    喜塔拉氏,副都統、内務府總管和爾經額之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為颙琰冊喜塔拉氏為嫡福晉,這年颙琰15歲。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喜塔拉氏在皇宮撷芳殿生下一子,名綿甯(旻甯),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

    嘉慶即位,冊喜塔拉氏為皇後。

    但她沒有福氣,當了一年零三十七天皇後,便得病死去。

    這年旻甯16歲。

     皇父對旻甯格外關懷、悉心教導,要他靜心讀書,修心養一性一。

    旻甯受到儒家教育,“經史融通,奎藻日新”,以此自诩,學而有成。

    他“日與詩書相砥砺”,寫成《養正書屋詩文》40卷。

    他親筆書寫“至敬、存誠、勤學、改過”四個條幅,挂在屋中,以提示自己要修身養一性一,也是向皇父表露心迹。

    他曾寫道:“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氣愈和。

    ”可見旻甯在當皇子時,注意磨煉自己的一性一格。

     旻甯32歲,也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的突發一性一事件。

    這年,旻甯随皇父巡狩木蘭,因一陰一雨綿綿,無法圍獵,奉命先期回到京師。

    當林清率領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沖向養心殿時,旻甯正在上書房讀書,聞變後表現鎮定,“急命進撒袋、鳥铳、腰刀,饬太監登垣以望”。

    這時,有的教民手舉白旗,攀牆登殿,靠近養心門,旻甯“發鳥铳殪(打死)之,再發再殪”。

    旻甯在事件中,還“飛章上聞”,向皇父奏報;“嚴命禁城四門”,到儲秀宮安一撫皇母;親自率領侍衛到西長街一帶訪查。

    旻甯在這一事變中的表現,使他在内廷上下威望大增。

    或贊其智勇沉着,或譽其舉措有方。

    嘉慶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報,即封旻甯為智親王,他所使用的槍也命名為“威烈”。

     盡避旻甯有出色的表現,又秘密定為儲君,但在皇位繼承中,仍出現風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到熱河秋狝,自圓明園啟程。

    命皇次子智親王旻甯、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随駕。

    這年,嘉慶61歲,“身一體豐一腴,一精一神強固”。

    二十四日,嘉慶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

    當天,嘉慶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

    二十五日,嘉慶病情嚴重,當夕崩逝。

    嘉慶暴死,死因不明。

    有人據皇族後人的口碑,說嘉慶死于雷擊。

    如果此說屬實,清人官私著作,不敢如實記載。

    嘉慶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一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心腦血管病而猝死。

    嘉慶皇帝突然駕崩,國不可一日無主,皇位繼承就成為當時朝廷的頭等大事。

    但是,旻甯繼位,史有疑案。

     祖制家法:皇帝立儲的匣,按清朝“家法”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宣布實行“秘密立儲”。

    皇帝立皇太子的禦書匣,懸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在道光之前,開啟“匣”宣示傳位密旨繼位者,隻有乾隆和嘉慶。

    乾隆叙述開啟“匣”的過程說:“逮皇考傳位聯躬,宣示密緘,倉猝之際,朕不敢自行啟封,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面展緘敬閱。

    ”這就是所謂“公同手啟,立定大統”。

    由此可見,“宣示密緘”是嗣君與朝臣共同開啟的。

    乾隆内禅皇位給嘉慶,是由乾隆親自開啟匣宣谕的。

    其經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密立皇十五子颙琰(嘉慶)為皇太子,按照雍正帝立下的規矩收藏秘密立儲诏書。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在圓明園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所定密緘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閱看,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颙琰為皇太子”雲雲。

    嘉慶秘密立儲禦書的匣,自然不應例外。

    嘉慶在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禦書。

    但是,當時并沒有這樣做。

    那麼秘密立儲禦書收藏在何處?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