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書

關燈
詩與歌可以感天動地驚鬼神 【原文】 帝曰:“夔!命汝典樂①,教胄子②,直而溫,寬而栗③,剛而無虐④,簡而無傲。

    詩言志,歌永言⑤,聲依永,律和聲。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6),神人以和。

    ” 夔曰:“於(7)!予擊石拊石(8),百獸率舞。

    ” 【注釋】 ①樂;樂官。

    ②胄(zhou)子:未成年的人。

    ③栗:恭謹。

    ④無:不要。

    ⑤永:詠,意思是吟唱。

    (6)奪:失去。

    倫:次序,這裡指和諧。

    (7)於(wu):是啊,好吧。

    (8)拊:輕輕敲擊。

    石:石磬,古代的一種樂器。

     【譯文】 舜帝說:“夔啊!我任命你掌管樂官,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正直溫和,寬厚恭謹,剛強而不暴虐,簡約而不傲慢。

    詩是表達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音調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諧和五聲。

    八種樂器的音調能夠調和,不失去相互間的次序,讓神和人聽了都感到和諧。

    ” 夔說:“好吧!我輕重有緻地擊打石磬,使各種獸類都能随着音樂舞蹈起來。

    ” 【讀解】 舜帝對夔說的這段關于詩歌和音樂的作用的看法,後來被儒家當作“詩教”的經典言論,也成了曆代官方所推崇的文藝觀,成了我們的民族傳統。

     按這種觀點,詩歌和音樂是人們内心想法和情感的表現;表現的最高标準,是和諧;和諧就是美,是優雅,可以感天動地驚神鬼;和諧的詩歌和音樂被用來培育、陶冶人們的内在情一操一,培養一性一情高雅的君子。

     簡單地說,詩歌和音樂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供自我發洩或娛樂消遣。

    現在的流行音樂、交誼舞是不可能培養出傳統意義上的君子的,詩歌也成了少數被認為神經有一毛一病的人的自我發洩。

    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是我們的幸事,同時也是我們的不幸,正如鋼筋水泥叢林之于田園牧歌的幸與不幸一樣。

    舜帝即位後的“三把火” 【原文】 肇十有二州①,封十有二山,浚川②。

     象以典刑(3),流宥五刑(4),鞭作官刑,撲作教刑(5),金作贖刑。

    眚災肆赦(6),怙終賊刑(7)。

    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8)!流共工于幽州(9),放驩兜于崇(10)!竄三苗于三危(11),殛鳏于羽山(12),四罪而天下鹹服。

     【注釋】 ①肇:這裡指劃分地域。

    ②浚:疏通。

    ③象:刻畫。

    典:常,常用。

    典刑:常用的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

    (4)流:流放。

    宥:寬耍⑤撲:檟(jia)楚,古代學校用作體罰的工具。

    (6)眚(sheng):過失。

    肆:于是。

    (7)怙:依仗。

    賊:用作“則”。

    (8)恤:慎重。

    (9)幽州:地名,在北方邊遠地區。

    (10)崇山:地名,在現在湖北黃陂以南。

    (11)三苗:古代國名,在現在湖南、江西境内。

    三危:地名,在現在甘肅敦煌一帶。

    (12)殛(ji):流放。

    羽山:地名,在東方。

     【譯文】 舜劃定了十二個州的疆界,在十二座山上封土為壇,作祭祀用,并疏通了河道。

    舜把五種常用的刑罰刻畫在器物上,用流放的辦法代替五刑以示寬大,用鞭刑來懲罰犯了罪的官員,用木條打來懲罰有罪過的掌管教化的人,用銅作為贖罪的刑罰。

    因為過失犯罪,可以赦免;要是犯了罪又不知悔改,就要用刑罰。

    慎重啊,慎重啊,使用刑罰時一定要慎重。

     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鳏流放到羽山。

    這四個罪人受到了應有的處罰,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

     【讀解】 舜帝上任後燒了三把火:劃定州界,制定刑罰,放逐堯的大臣共工、驩兜、鳏,以及三苗,于是天下人心歸順。

    接下來是任用百官,使國家機器運轉起來。

    舜三十歲出道從政,在帝王位置上呆了五十年,身後名垂青史。

     咱們中國人對新任官員的信心,多半寄托在“三把火”上。

    舜帝的“三把火”的重心在刑罰,表明他重視“依法治國”。

    這和後世的帝王得天下後大興土木、賞賜功臣、争權奪利形成鮮明對比。

     還可注意的是,舜帝在重慎用刑罰,以懲戒為目的,區别罪行,處罰适度。

    這是開明君主與暴君(如秦始皇、隋場帝)的區别所在。

    治國的關鍵在治人心。

    不僅要賞罰分明,還要賞罰适度,才能使人心歸)煩,天下大治。

    以憂國憂民著稱的詩人杜甫曾說:“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話表明了他對堯、舜時代的向往。

    舜帝代行天道 【原文】 正月上日①,受終于文祖②。

    在璇玑玉衡③,以齊七政④。

    肆類于上帝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