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關燈
小
中
大
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莊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争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意為大哥),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隐含責難鄭伯一逼一走共叔段的意思。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後悔了。
有個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特意把貢品獻給鄭莊公。
莊公賜給他飯食。
颍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着。
莊公問他為什麼這樣。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個母親,我吃的東西她都吃過,隻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
”莊公說:“你有個老一娘一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颍考叔說:“請問您為什麼這麼說?”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颍考叔他後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憂慮的?隻要掘地挖出泉水,挖個隧道,在那裡見面,那誰能您違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詞相合)呢?”莊公依了他的話。
莊公走進隧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于是姜氏和莊公作為母親和兒子跟從前一樣(即恢複了母子關系) 君子說:“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
《詩經·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
’大概就是對颍考叔這類孝子而說的吧?” 評析 此文作為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俨然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
文章把發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鄭伯克段于鄢”這一曆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仿佛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曆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生、發展和最後結局。
從而,不僅讓我們明了這一曆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治者内部奪權鬥争的尖銳一性一和殘酷一性一。
此文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叙得法。
此文并不平鋪直叙地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而是緊緊一抓住相關人物一性一格的發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
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人物的固有個一性一決定着事件的發展和結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展和結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固有個一性一。
通過此文,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
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
即後來常說的“春秋筆法”。
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一愛一、共叔段貪得無厭,并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
好的叙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叙述和描寫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的。
《左傳》作者對“鄭伯克段于鄢”這一事件的政治傾向和思想傾向不也是這樣顯現出來的嗎? 當然本文還有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簡潔等特點,這屬于具體的表達技巧的問題,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莊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争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意為大哥),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于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隐含責難鄭伯一逼一走共叔段的意思。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後悔了。
有個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特意把貢品獻給鄭莊公。
莊公賜給他飯食。
颍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着。
莊公問他為什麼這樣。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個母親,我吃的東西她都吃過,隻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
”莊公說:“你有個老一娘一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颍考叔說:“請問您為什麼這麼說?”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颍考叔他後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憂慮的?隻要掘地挖出泉水,挖個隧道,在那裡見面,那誰能您違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詞相合)呢?”莊公依了他的話。
莊公走進隧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于是姜氏和莊公作為母親和兒子跟從前一樣(即恢複了母子關系) 君子說:“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
《詩經·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
’大概就是對颍考叔這類孝子而說的吧?” 評析 此文作為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俨然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
文章把發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鄭伯克段于鄢”這一曆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仿佛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曆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生、發展和最後結局。
從而,不僅讓我們明了這一曆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治者内部奪權鬥争的尖銳一性一和殘酷一性一。
此文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叙得法。
此文并不平鋪直叙地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而是緊緊一抓住相關人物一性一格的發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
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人物的固有個一性一決定着事件的發展和結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展和結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固有個一性一。
通過此文,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
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
即後來常說的“春秋筆法”。
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一愛一、共叔段貪得無厭,并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
好的叙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叙述和描寫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的。
《左傳》作者對“鄭伯克段于鄢”這一事件的政治傾向和思想傾向不也是這樣顯現出來的嗎? 當然本文還有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簡潔等特點,這屬于具體的表達技巧的問題,這裡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