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誅芈勝葉公定楚滅夫差越王稱霸
關燈
小
中
大
不可與共安樂。
子今不去,禍必不免! 文種看罷,欲召送書之人,已不知何往矣。
種怏怏不樂,然猶未深信其言,歎曰:“少伯何慮之過手?”過數日,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
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後人不知其事,訛傳範蠡載入五湖,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
按範蠡扁舟獨往,妻子且棄之,況吳宮一寵一妃,何敢私載乎?又有言範蠡恐越王複迷其色,乃以計沉之于江,此辦謬也。
羅隐有詩辯西施之冤雲: 家國興亡自有時,時人何苦咎西施! 西施若解亡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再說越王念範蠡之功,收其妻子,封以百裡之地,複使良工鑄金,象範蠡之形,置之座側,如蠡之生也。
卻說範蠡自五湖入海,忽一日,使人取妻子去,遂入齊。
改名曰鸱夷子皮,仕齊為上卿。
未幾,棄官隐于陶山,畜五一牝一①。
生息②,獲利千金,自号曰陶朱公。
後人所傳《緻富奇書》,雲是陶朱公之遺術也。
其後吳人祀範蠡于吳江,與晉張翰,唐陸龜蒙為“三高祠。
”宋人劉寅有詩雲: 人謂吳癡信不虛,建崇越相果保如? 千年亡國無窮恨,隻合江邊祀子胥。
勾踐不行滅吳之賞,無尺土寸地分授,與舊臣疏遠,相見益稀。
計倪佯狂辭職,曳庸等亦多告老,文種心念範蠡之言,稱疾不朝。
越王左右有不悅文種者,谮于王曰:“種自以功大賞薄,心懷怨望,故不朝耳。
”越王素知文種之才能,以為滅吳之後,無所用之。
恐其一旦為亂,無人可制。
欲除之,又無其名。
其時魯哀公與季、孟、仲三家有隙,欲借越兵伐魯,以除去三家,乃借朝越為名,來至越國。
勾踐心虞文種,故不為發兵,哀公遂死于越。
再說越王忽一日往視文種之疾,種為病狀,強迎王入。
王乃解劍而坐,謂曰:“寡人聞之:‘志士不憂其身之死,而憂其道之不行。
’子有七術,寡人行其三,而吳已破滅,尚有四術,安所用之?”種對曰:“臣不知所用也。
”越王曰:“願以四術,為我謀吳之前人于地下可乎?”言畢,即升輿而去。
遺下佩劍于座。
種取視之,劍匣有“屬镂”二字,即夫差賜子胥自刭之劍也。
種仰天歎曰:“古人雲‘大德不報。
’吾不聽範少伯之言,乃為越王所戮,豈非愚哉!”複自笑曰:“百世而下,論者必以吾配子胥,亦複何恨!”遂伏劍而死。
越王知種死,乃大喜,葬種于卧龍山,後人因名其山曰種山。
葬一年,海水大發,穿山脅①,冢忽崩裂,有人見子胥同文種前後逐一浪一而去。
今錢塘江上,海潮重疊,前為子胥,後乃文種也。
碉髯翁有《文種贊》曰: 忠哉文種,治國之傑!三術亡吳,一身殉越。
不共蠡行,甯同胥滅,千載生氣,海潮疊疊。
勾踐在位二十七年而薨,周元王之七年也。
其後子孫,世稱為霸。
話分兩頭。
卻說晉國六卿,自範、中行二氏滅後,止存智、趙、魏、韓四卿。
智氏、荀氏因與範氏同出于荀,欲别其族,乃循智罂之舊,改稱智氏,時智瑤為政,号為智伯。
四家聞田氏弑君專國,諸侯莫讨,于是私自立議,各擇便據地,以為封邑。
晉出公之邑,反少于四卿,無可奈何。
就中單表趙簡子名鞅,有子數人,長子名伯魯,其最幼者,名無恤,乃賤婢所生。
有善相人者,姓姑布,名子卿,至于晉,鞅召諸子使相之。
子卿曰:“無為将軍者。
”鞅歎曰:“趙氏其滅矣!”子卿曰:“吾來時遇一少年在途,相從者皆君府中人,此得非君之子耶?”鞅曰:“此吾幼子無恤,所出甚賤,豈足道哉?”子卿曰:“天之所廢,雖貴必賤;天之所興,雖賤必貴。
此子骨相,似異諸公子,吾未得詳視也。
君可召之。
”鞅使人召無恤至。
子卿望見,遽起拱立曰:“此真将軍矣!”鞅笑而不答。
他日悉召諸子,叩其學問,無恤有問必答,條理分明,鞅始知其賢。
乃廢伯魯而立無恤為适子。
一日,智伯怒鄭之不朝,欲同趙鞅伐鄭。
鞅偶患疾,使無恤代将以往。
智伯以酒灌無恤,無恤不能飲。
智伯醉而怒,以酒斝投無恤之面,面傷出一血。
趙氏将士俱怒,欲攻智伯。
無恤曰:“此小恥,吾姑忍之。
”智伯班師回晉,反言無恤之過,欲鞅廢之。
鞅不從。
無恤自此與智伯有隙。
趙鞅病笃,謂無恤曰:“異日晉國有難,惟晉陽可恃,汝可識之。
”言畢遂卒。
無恤代立,是為趙襄子。
此乃周貞定王十一年之事。
時晉出公憤四卿之專,密使人乞兵于齊、魯,請伐四卿。
齊田氏,魯三家,反以其謀告于智伯。
智伯大怒,同韓康子虎、魏桓子駒、趙襄子無恤,合四家之衆,反伐出衆。
出人出奔于齊。
智伯立昭公之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自此晉之大權,盡遍于智伯瑤。
瑤遂有代晉之志,召集家臣商議。
畢竟智伯成敗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胡:何。
①告:休假。
②側:埋伏。
①太息:歎息。
②羅:絲織物。
③屟:鞋。
①醅:酒。
①彜:青銅器。
①一牝一:鳥獸,雌一性一。
②生息:繁殖。
①山脅:山腰。
子今不去,禍必不免! 文種看罷,欲召送書之人,已不知何往矣。
種怏怏不樂,然猶未深信其言,歎曰:“少伯何慮之過手?”過數日,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
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後人不知其事,訛傳範蠡載入五湖,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
按範蠡扁舟獨往,妻子且棄之,況吳宮一寵一妃,何敢私載乎?又有言範蠡恐越王複迷其色,乃以計沉之于江,此辦謬也。
羅隐有詩辯西施之冤雲: 家國興亡自有時,時人何苦咎西施! 西施若解亡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再說越王念範蠡之功,收其妻子,封以百裡之地,複使良工鑄金,象範蠡之形,置之座側,如蠡之生也。
卻說範蠡自五湖入海,忽一日,使人取妻子去,遂入齊。
改名曰鸱夷子皮,仕齊為上卿。
未幾,棄官隐于陶山,畜五一牝一①。
生息②,獲利千金,自号曰陶朱公。
後人所傳《緻富奇書》,雲是陶朱公之遺術也。
其後吳人祀範蠡于吳江,與晉張翰,唐陸龜蒙為“三高祠。
”宋人劉寅有詩雲: 人謂吳癡信不虛,建崇越相果保如? 千年亡國無窮恨,隻合江邊祀子胥。
勾踐不行滅吳之賞,無尺土寸地分授,與舊臣疏遠,相見益稀。
計倪佯狂辭職,曳庸等亦多告老,文種心念範蠡之言,稱疾不朝。
越王左右有不悅文種者,谮于王曰:“種自以功大賞薄,心懷怨望,故不朝耳。
”越王素知文種之才能,以為滅吳之後,無所用之。
恐其一旦為亂,無人可制。
欲除之,又無其名。
其時魯哀公與季、孟、仲三家有隙,欲借越兵伐魯,以除去三家,乃借朝越為名,來至越國。
勾踐心虞文種,故不為發兵,哀公遂死于越。
再說越王忽一日往視文種之疾,種為病狀,強迎王入。
王乃解劍而坐,謂曰:“寡人聞之:‘志士不憂其身之死,而憂其道之不行。
’子有七術,寡人行其三,而吳已破滅,尚有四術,安所用之?”種對曰:“臣不知所用也。
”越王曰:“願以四術,為我謀吳之前人于地下可乎?”言畢,即升輿而去。
遺下佩劍于座。
種取視之,劍匣有“屬镂”二字,即夫差賜子胥自刭之劍也。
種仰天歎曰:“古人雲‘大德不報。
’吾不聽範少伯之言,乃為越王所戮,豈非愚哉!”複自笑曰:“百世而下,論者必以吾配子胥,亦複何恨!”遂伏劍而死。
越王知種死,乃大喜,葬種于卧龍山,後人因名其山曰種山。
葬一年,海水大發,穿山脅①,冢忽崩裂,有人見子胥同文種前後逐一浪一而去。
今錢塘江上,海潮重疊,前為子胥,後乃文種也。
碉髯翁有《文種贊》曰: 忠哉文種,治國之傑!三術亡吳,一身殉越。
不共蠡行,甯同胥滅,千載生氣,海潮疊疊。
勾踐在位二十七年而薨,周元王之七年也。
其後子孫,世稱為霸。
話分兩頭。
卻說晉國六卿,自範、中行二氏滅後,止存智、趙、魏、韓四卿。
智氏、荀氏因與範氏同出于荀,欲别其族,乃循智罂之舊,改稱智氏,時智瑤為政,号為智伯。
四家聞田氏弑君專國,諸侯莫讨,于是私自立議,各擇便據地,以為封邑。
晉出公之邑,反少于四卿,無可奈何。
就中單表趙簡子名鞅,有子數人,長子名伯魯,其最幼者,名無恤,乃賤婢所生。
有善相人者,姓姑布,名子卿,至于晉,鞅召諸子使相之。
子卿曰:“無為将軍者。
”鞅歎曰:“趙氏其滅矣!”子卿曰:“吾來時遇一少年在途,相從者皆君府中人,此得非君之子耶?”鞅曰:“此吾幼子無恤,所出甚賤,豈足道哉?”子卿曰:“天之所廢,雖貴必賤;天之所興,雖賤必貴。
此子骨相,似異諸公子,吾未得詳視也。
君可召之。
”鞅使人召無恤至。
子卿望見,遽起拱立曰:“此真将軍矣!”鞅笑而不答。
他日悉召諸子,叩其學問,無恤有問必答,條理分明,鞅始知其賢。
乃廢伯魯而立無恤為适子。
一日,智伯怒鄭之不朝,欲同趙鞅伐鄭。
鞅偶患疾,使無恤代将以往。
智伯以酒灌無恤,無恤不能飲。
智伯醉而怒,以酒斝投無恤之面,面傷出一血。
趙氏将士俱怒,欲攻智伯。
無恤曰:“此小恥,吾姑忍之。
”智伯班師回晉,反言無恤之過,欲鞅廢之。
鞅不從。
無恤自此與智伯有隙。
趙鞅病笃,謂無恤曰:“異日晉國有難,惟晉陽可恃,汝可識之。
”言畢遂卒。
無恤代立,是為趙襄子。
此乃周貞定王十一年之事。
時晉出公憤四卿之專,密使人乞兵于齊、魯,請伐四卿。
齊田氏,魯三家,反以其謀告于智伯。
智伯大怒,同韓康子虎、魏桓子駒、趙襄子無恤,合四家之衆,反伐出衆。
出人出奔于齊。
智伯立昭公之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自此晉之大權,盡遍于智伯瑤。
瑤遂有代晉之志,召集家臣商議。
畢竟智伯成敗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胡:何。
①告:休假。
②側:埋伏。
①太息:歎息。
②羅:絲織物。
③屟:鞋。
①醅:酒。
①彜:青銅器。
①一牝一:鳥獸,雌一性一。
②生息:繁殖。
①山脅: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