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争歃納蒯瞆子路結纓
關燈
小
中
大
曰:“越人畏吳之心尚在,且遠來疲敝,再勝之,必走。
即不勝,守猶未晚。
”太子友惑其言,乃使彌庸出師迎敵,友繼其後。
勾踐親立于行陣,督兵交戰。
陣方合,範蠡、洩庸兩翼呼噪而至,勢如風雨。
吳兵一精一勇慣戰者,俱随吳王出征,其國中皆未教之卒,那越國是數年訓練就的一精一兵,弓一弩一劍戟,十分勁利。
又範蠡、洩庸俱是宿将,怎能抵擋?吳兵大敗。
王孫彌庸為洩庸所殺。
太子友陷于越軍,沖突不出,身中數箭,恐被執辱,自刎而亡。
越兵直造城下,王子地把城門牢閉,率民夫上城把守,一面使人往吳王處告急。
勾踐乃留水軍屯于太湖,陸營屯于胥、阊之間。
使範蠡焚姑蘇之台,火彌月不息,其餘皇太舟,悉徒于湖中。
吳兵不敢複出。
再說吳王夫差與魯、衛二君,同至黃池,使人請晉定公赴會,晉定公不敢不至。
夫差使王孫駱與晉上卿趙鞅,議載書名次之先後。
趙鞅曰:“晉世主夏盟,又何讓焉?”王孫駱曰:“晉祖叔虞,乃成王之弟,吳祖太伯,乃武王之伯祖,尊卑隔絕數輩。
況晉雖主盟,會宋會虢,已出楚下,今乃欲踞吳之上乎?”于是彼此争論,連日不決。
忽王子地密報至,言:“越兵入吳,殺太子,焚姑蘇台。
見今圍城,勢甚危急。
”夫差大驚。
伯嚭拔劍砍殺使者,夫差問曰:“爾殺使人何意?”伯嚭曰:“事之虛實,尚未可知,留使者洩漏其語,齊、晉将乘危生事,大王安得晏然而歸乎?”夫差曰:“爾言是也。
然吳、晉争長未定,又有此報,孤将不會而歸乎?抑會而先晉乎?”王孫駱進曰:“二者俱不可。
不會而歸,人将窺我之急;若會而先晉,我之行止,将聽命于晉;必求主會,方保無虞。
”夫差曰:“欲主會,計将安出?”王孫駱密奏曰:“事在危急,請王鳴鼓挑戰,以奪晉人之氣。
”夫差曰:“善。
”是夜出令,中夜士皆飽食秣馬,銜枚疾驅,去晉軍才一裡,結為方陳,百人為一行,一行建一大旗,百二十行為一面。
中軍皆白輿,白旗,白甲,白羽之矰望之如白茅吐秀。
吳王親自仗钺,秉素旌,中陣而立。
左軍面左,亦百二十行。
皆赤輿,赤旗,丹甲,朱羽之矰,一望若火,太宰嚭主之。
右軍面右,亦百二十行。
皆黑輿,黑旗,玄甲,烏羽之矰,一望如墨,王孫駱主之。
帶甲之士,共三萬六千人。
黎明陣定,吳王親執桴鳴鼓,軍中萬鼓皆鳴,鐘聲铎聲,丁甯錞于,一時齊扣。
三軍嘩吟,響震天地。
晉軍大駭,不知其故,乃使大夫董褐至吳軍請命。
夫差親對曰:“周王有旨,命寡人主盟中夏,以縫諸姬之阙。
今晉君逆命争長,遷延不決,寡人恐煩使者往來,親聽命于藩籬之外,從與不從,決于此日!”董褐還報晉侯,魯、衛二君皆在坐。
董褐私謂趙鞅曰:“臣觀吳王口強而色慘,中心①似有大憂,或者越人入其國都乎?若不許其先,必逞其毒于我;然而不可徒讓也。
必使之去王号以為名。
”趙鞅言于晉侯,使董褐再入吳軍,緻晉侯之命曰:“君以王命宣布于諸侯,寡君敢不敬奉!然上國以伯肇封,而号曰吳王,謂周室何?君若去王号而稱公,惟君所命。
”夫差以其言為正,乃斂兵就幕,與諸侯相見,稱吳公,先歃。
晉侯次之,魯、衛以次受歃。
會畢,即班師從江淮水路而回。
于途中連得告急之報,軍士已知家國被襲,心膽俱碎,又且遠行疲敝,皆無鬥志。
吳王猶率衆與越相持。
吳軍大敗。
夫差懼,謂伯嚭曰:“子言越必不叛,故聽子而歸越王。
今日之事,子當為我請成于越。
不然,子胥‘屬镂’之劍猶在,當以屬子!”伯嚭乃造越軍,稽首于越王,求赦吳罪,其犒軍之禮,悉如越之昔日。
範蠡曰:“吳尚未可滅也,姑許成,以為太宰之惠。
吳自今亦不振矣。
”勾踐乃許吳成,班師而歸。
此周敬王三十八年事也。
明年,魯哀公狩于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麇身牛尾,其角有肉,怪而殺之,以問孔子。
孔子觀之曰:“此麟也!”視其角,赤绂猶在,識其為顔母昔日所系,歎曰:“吾道其終窮矣!”使弟子取而埋之。
今巨野故城東十裡有土台,廣輪四十餘步,俗呼為獲麟堆,即麟葬處。
孔子援琴作歌曰:明王作兮麟鳳遊,今非其時欲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于是取《魯史》,自魯隐公元年,至哀公獲麟之歲,其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筆削而成《春秋》,與《易》、《詩》、《書》、《禮》、《樂》,号為“六經”。
是年,齊右相陳恒知吳為越所破,外無強敵,内無強家,單單隻礙一阚止,乃使其族人陳逆、陳豹等,攻殺阚止。
齊簡公出奔,陳恒追而弑之,盡滅阚氏之一黨一。
立簡公弟骜,是為平公。
陳恒獨相。
孔子聞齊變,齋三日,沐浴而朝哀公,請兵伐齊。
讨陳恒弑君之罪。
哀公使告三家
即不勝,守猶未晚。
”太子友惑其言,乃使彌庸出師迎敵,友繼其後。
勾踐親立于行陣,督兵交戰。
陣方合,範蠡、洩庸兩翼呼噪而至,勢如風雨。
吳兵一精一勇慣戰者,俱随吳王出征,其國中皆未教之卒,那越國是數年訓練就的一精一兵,弓一弩一劍戟,十分勁利。
又範蠡、洩庸俱是宿将,怎能抵擋?吳兵大敗。
王孫彌庸為洩庸所殺。
太子友陷于越軍,沖突不出,身中數箭,恐被執辱,自刎而亡。
越兵直造城下,王子地把城門牢閉,率民夫上城把守,一面使人往吳王處告急。
勾踐乃留水軍屯于太湖,陸營屯于胥、阊之間。
使範蠡焚姑蘇之台,火彌月不息,其餘皇太舟,悉徒于湖中。
吳兵不敢複出。
再說吳王夫差與魯、衛二君,同至黃池,使人請晉定公赴會,晉定公不敢不至。
夫差使王孫駱與晉上卿趙鞅,議載書名次之先後。
趙鞅曰:“晉世主夏盟,又何讓焉?”王孫駱曰:“晉祖叔虞,乃成王之弟,吳祖太伯,乃武王之伯祖,尊卑隔絕數輩。
況晉雖主盟,會宋會虢,已出楚下,今乃欲踞吳之上乎?”于是彼此争論,連日不決。
忽王子地密報至,言:“越兵入吳,殺太子,焚姑蘇台。
見今圍城,勢甚危急。
”夫差大驚。
伯嚭拔劍砍殺使者,夫差問曰:“爾殺使人何意?”伯嚭曰:“事之虛實,尚未可知,留使者洩漏其語,齊、晉将乘危生事,大王安得晏然而歸乎?”夫差曰:“爾言是也。
然吳、晉争長未定,又有此報,孤将不會而歸乎?抑會而先晉乎?”王孫駱進曰:“二者俱不可。
不會而歸,人将窺我之急;若會而先晉,我之行止,将聽命于晉;必求主會,方保無虞。
”夫差曰:“欲主會,計将安出?”王孫駱密奏曰:“事在危急,請王鳴鼓挑戰,以奪晉人之氣。
”夫差曰:“善。
”是夜出令,中夜士皆飽食秣馬,銜枚疾驅,去晉軍才一裡,結為方陳,百人為一行,一行建一大旗,百二十行為一面。
中軍皆白輿,白旗,白甲,白羽之矰望之如白茅吐秀。
吳王親自仗钺,秉素旌,中陣而立。
左軍面左,亦百二十行。
皆赤輿,赤旗,丹甲,朱羽之矰,一望若火,太宰嚭主之。
右軍面右,亦百二十行。
皆黑輿,黑旗,玄甲,烏羽之矰,一望如墨,王孫駱主之。
帶甲之士,共三萬六千人。
黎明陣定,吳王親執桴鳴鼓,軍中萬鼓皆鳴,鐘聲铎聲,丁甯錞于,一時齊扣。
三軍嘩吟,響震天地。
晉軍大駭,不知其故,乃使大夫董褐至吳軍請命。
夫差親對曰:“周王有旨,命寡人主盟中夏,以縫諸姬之阙。
今晉君逆命争長,遷延不決,寡人恐煩使者往來,親聽命于藩籬之外,從與不從,決于此日!”董褐還報晉侯,魯、衛二君皆在坐。
董褐私謂趙鞅曰:“臣觀吳王口強而色慘,中心①似有大憂,或者越人入其國都乎?若不許其先,必逞其毒于我;然而不可徒讓也。
必使之去王号以為名。
”趙鞅言于晉侯,使董褐再入吳軍,緻晉侯之命曰:“君以王命宣布于諸侯,寡君敢不敬奉!然上國以伯肇封,而号曰吳王,謂周室何?君若去王号而稱公,惟君所命。
”夫差以其言為正,乃斂兵就幕,與諸侯相見,稱吳公,先歃。
晉侯次之,魯、衛以次受歃。
會畢,即班師從江淮水路而回。
于途中連得告急之報,軍士已知家國被襲,心膽俱碎,又且遠行疲敝,皆無鬥志。
吳王猶率衆與越相持。
吳軍大敗。
夫差懼,謂伯嚭曰:“子言越必不叛,故聽子而歸越王。
今日之事,子當為我請成于越。
不然,子胥‘屬镂’之劍猶在,當以屬子!”伯嚭乃造越軍,稽首于越王,求赦吳罪,其犒軍之禮,悉如越之昔日。
範蠡曰:“吳尚未可滅也,姑許成,以為太宰之惠。
吳自今亦不振矣。
”勾踐乃許吳成,班師而歸。
此周敬王三十八年事也。
明年,魯哀公狩于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麇身牛尾,其角有肉,怪而殺之,以問孔子。
孔子觀之曰:“此麟也!”視其角,赤绂猶在,識其為顔母昔日所系,歎曰:“吾道其終窮矣!”使弟子取而埋之。
今巨野故城東十裡有土台,廣輪四十餘步,俗呼為獲麟堆,即麟葬處。
孔子援琴作歌曰:明王作兮麟鳳遊,今非其時欲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于是取《魯史》,自魯隐公元年,至哀公獲麟之歲,其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筆削而成《春秋》,與《易》、《詩》、《書》、《禮》、《樂》,号為“六經”。
是年,齊右相陳恒知吳為越所破,外無強敵,内無強家,單單隻礙一阚止,乃使其族人陳逆、陳豹等,攻殺阚止。
齊簡公出奔,陳恒追而弑之,盡滅阚氏之一黨一。
立簡公弟骜,是為平公。
陳恒獨相。
孔子聞齊變,齋三日,沐浴而朝哀公,請兵伐齊。
讨陳恒弑君之罪。
哀公使告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