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回 美人計吳宮寵西施言語科子貢說列國

關燈
奏曰:“臣聞葵邱之盟,遏籴有禁,為恤鄰也。

    況越,吾貢獻之所自出乎?明歲谷熟,責其如數相償,無損于吳,而有德于越,何憚而不為也?”夫差乃與越粟萬石,謂文種曰:“寡人逆群臣之議,而輸粟于越,年豐必償,不可失信!”文種再拜稽首曰:“大王哀越而救其饑餒,敢不如約。

    ”文種領谷萬石,歸越,越王大喜,群臣皆呼“萬歲!”勾踐即以粟賜國中之貧民,百姓無不頌德。

     次年,越國大熟。

    越王問于文種曰:“寡人不償吳粟,則失信;若償之,則損越而利吳矣。

    奈何?”文種對曰:“宜擇一精一粟,蒸而與之,彼一愛一吾粟,而用以布種,吾計乃得矣。

    ”越王用其計,以熟谷還吳,如其鬥斛之數。

    吳王歎曰:“越王真信人也!”又見其谷粗一大異常,謂伯嚭曰:“越地肥沃,其種甚嘉,可散與吾民植之。

    ”于是國中皆用越之粟種。

    不複發生,吳民大饑。

    夫差猶認以為地土不同,不知粟種之蒸熟也。

    文種之計亦毒矣!此周敬王三十六年事也。

    越王聞吳國饑困,便欲興兵伐吳。

    文種谏曰:“時未至也,其忠臣尚在。

    ”越王又問于範蠡,蠡對曰:“時不遠矣!願王益習戰以待之。

    ”越王曰:“攻戰之具,尚未備乎?”蠡對曰:“善戰者,必有一精一卒,一精一卒必有兼人之技,大者劍戟,小者弓一弩一,非得明師教習,不得盡善。

    臣訪得南林有處一女,一精一于劍戟;又有楚人陳音,善于弓矢,王其聘之。

    ”越王分遣二使,持重币往聘處一女及陳音。

     單說處一女不知名姓,生于深林之中,長于無人之野,不由師傅,自然工于擊刺。

    使者至南林,緻越王之命,處一女即随使北行。

    至山陰道中,遇一白須老翁,立于車前,問曰:“來者莫非南林處一女乎?有何劍術,敢受越王之聘?願請試之!”處一女曰:“妾不敢自隐,惟公指教!”老翁即挽林内之竹,如摘腐草,欲以刺處一女。

    竹折,未堕于地,處一女即接取竹末,以刺老翁。

    老翁忽飛上樹,化為白猿,長嘯一聲而去。

    使者異之。

    處一女見越王,越王賜坐,問以擊刺之道。

    處一女曰:“内實一精一神,外示安佚,見之如好婦,奪之似猛虎。

    布形候氣,與神俱往。

    捷若騰兔,追形還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

    得吾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

    大王不信,願得試之。

    ”越王命勇士百人,攢戟以刺處一女。

    處一女連接其戟而投之。

    越王乃服。

    使教習軍士,軍士受其教者三千人。

    歲餘,處一女辭歸南林,越王再使人請之,已不在矣。

    或曰:“天欲興越亡吳,故遣神女一下授劍術,以助越也。

    ” 再說楚人陳音,以殺人避仇于越。

    蠡見其射必命中,言于越王,聘為射師。

    王問音曰:“請聞弓一弩一何所而始?”陳音對曰:“臣聞一弩一生于弓,弓生于彈,彈生于古之孝子。

    古者人民樸實,饑食鳥獸,渴飲霧露。

    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

    有孝子不忍見其父母為禽一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

    時為之歌曰:‘斷木續竹,飛土逐肉。

    ’至神農皇帝興,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立威于四方。

    有弧案者,生于楚之荊山,生不見父母,自為兒時,習用弓矢,所射無脫。

    以其道傳于羿,羿傳于逢蒙,逢蒙傳于琴氏。

    琴氏以為諸侯相伐,弓矢不能制一服,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其名曰一弩一。

    琴氏傳之楚三侯,楚由是世世以桃弓棘矢,備禦鄰國。

    臣之前人,受其道于楚,五世于茲矣。

    一弩一之所向,鳥不及飛,獸不及走。

    惟王試之!”越王亦遣士三千,使音教習于北郊之外。

    音授以連一弩一之法,三矢連續而去,人不能防。

    三月盡其巧①。

    陳音病死,越王厚葬之,名其山曰陳音山。

    此是後話。

    髯仙詩雲: 擊劍彎弓總為吳,卧薪嘗膽淚幾枯。

     蘇台歌舞方如沸,遑問②鄰邦事有無。

     子胥聞越王習武之事,乃求見夫差,流涕而言曰:“大王信越之臣順,今越用範蠡,日夜訓練士卒,劍戟弓矢之藝,無不一精一良。

    一旦乘吾間而入,吾國禍不支矣。

    王如不信,何不使人察之?”夫差果使人探聽越國,備知處一女、陳音之事,回報夫差。

    夫差謂伯嚭曰:“越已服矣,複治兵欲何為乎?”嚭對曰:“越蒙大王賜地,非兵莫守。

    夫治兵,乃守國之常事,王何疑焉?”夫差終不釋然,遂有興兵伐越之意。

     話分兩頭。

    再說齊國陳氏,世得民心,久懷擅國之志。

    及陳恒嗣位,逆謀愈急,憚高國之一黨一尚衆,思盡去之,乃奏于簡公曰:“魯鄰國而共吳伐齊,此仇不可忘也。

    ”簡公信其言。

    恒因薦國書為大将,高無平、宗樓副之,大夫公孫夏、公孫揮、闾丘明等皆從。

    悉車千乘,陳恒親送其師。

    屯于汶水之上,誓欲滅魯方還。

    時孔子在魯,删述《詩》、《書》。

    一日,門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