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回 夫差違谏釋越勾踐竭力事吳

關燈
話說越大夫文種,蒙吳王夫差許其行成,回報越王,言:“吳王已班師矣。

    遣大夫王孫雄随臣到此,催促起程;太宰屯兵江上,專候我王過江。

    ”越王勾踐不覺雙眼流淚。

    文種曰:“五月之期迫矣!王宜速歸,料理國事,不必為無益之悲。

    ”越王乃收淚。

    回至越都,見市井如故,丁壯蕭然,甚有慚色。

    留王孫雄于館驿,收拾庫藏寶物,裝成車輛。

    又括國中女子三百三十人,以三百人送吳王,三十人送太宰。

    時尚未有行動之日,王孫雄連連催促。

    勾踐泣謂群臣曰:“孤承先人餘緒,兢兢業業,不敢怠荒。

    今夫椒一敗,遂至國亡家破,千裡而作俘囚。

    此行有去日,無歸日矣!”群臣莫不揮涕。

    文種進曰:“昔者湯囚于夏台,文王系于羑裡,一舉而成王;齊恒公奔莒,晉文公奔翟,一舉而成伯。

    夫艱苦之境,天之所以開王伯也。

    王善承天意,自有興期,何必過傷,以自損其志乎?”勾踐于是即日祭祀宗廟,王孫雄先行一日,勾踐與夫人随後進發。

    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

    範蠡具舟于固陵,迎接越王,臨水祖道①文種舉觞王前,祝曰: 皇天祐助,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①。

    威人者滅,服從者昌;王雖淹滞,其後無殃。

    君臣生離,感動上皇;衆夫哀悲,莫不感傷!臣請薦脯,行酒二觞。

     勾踐仰天歎息,舉杯垂涕,默牙所言。

     範蠡進曰:“臣聞‘居不幽者志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

    ’古之聖賢,皆遇困厄之難,蒙不赦之恥,豈獨君王哉?”勾踐曰:“昔堯任舜、禹而天下治,雖有洪水,不為人害。

    寡人今将去越入吳,以國屬諸大夫,大夫何以慰寡人之望乎?”範蠡謂同列曰:“吾聞‘主優臣辱,主辱臣死。

    ’今主上有去國②之憂,臣吳③之辱,以吾浙東之士,豈無一二豪傑,與主上分憂辱者乎?”于是諸大夫齊聲曰:“誰非臣子?惟王所命!”勾踐曰:“諸大夫不棄寡人,願各言爾志:誰可從難?誰可守國?”文種曰:“四境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臣;與君周旋,臨機應變,臣不如蠡。

    ”範蠡曰:“文種自處已審④,主公以國事委之,可使耕戰足備,百姓親睦。

    至于輔危主,忍垢辱,往而必反,與君複仇者,臣不敢辭。

    ”于是諸大夫以次自述。

    太宰苦成曰:“發君之令”明君之德,統煩理劇,使民知分,臣之事也。

    ”行人曳庸曰:“通使諸侯,解紛釋疑,出不辱命,入不被尤,臣之事也。

    ”司直皓進曰:“君非臣谏,舉過決疑,直心不撓,不阿親戚,臣之事也。

    ”司馬諸稽郢曰:“望敵設陣,飛矢揚兵,貪進不退,流血滂滂,臣之事也。

    ”司農、如曰:“躬親撫民,吊死存疾,食不二味,蓄陳儲新,臣之事也。

    ”太史計倪曰:“侯天察地,紀曆陰陽,福見知吉,妖出知兇,臣之事也。

    ”勾踐曰:“孤雖入于北國,為吳窮虜,諸大夫懷德抱術,各顯所長,以保社稷,孤何憂焉!”乃留衆大夫守國,獨與範蠡偕行。

    君臣别于江口,無不流涕。

    勾踐仰天歎曰:“死者,人之所畏,若孤之聞死,胸中絕無怵惕。

    ”遂登船徑去。

    送者皆哭拜于江岸下,越王終不返顧。

    有詩為證: 斜陽山外片帆開,風卷春濤動地回。

     今日一樽沙際别,但時重見渡江來? 越夫人乃據舷而哭。

    見烏鵲啄江渚之蝦,飛去複來,意甚閑适,因哭而歌之,曰: 仰飛鳥兮烏鸢,淩玄虛兮翩翩;集洲渚兮優恣,奮健翮兮雲間;啄素蝦兮飲水,任厥一性一兮往還。

    妾無罪兮負地,有何辜兮譴天?風飄飄兮西往,知再返兮何年?心辍辍兮若割,淚泫泫兮雙懸! 越王聞夫人怨歌,心中内恸,強笑以慰夫人之心曰:“孤之六翮①備矣,高飛有日,複何憂哉!” 越王既入吳界,先遣範蠡見太宰伯嚭于吳山,複以金帛女子獻之。

    嚭問曰:“文大夫何以不至?”蠡曰:“為吾主守國,不得偕來也。

    ”嚭遂随範蠡來見越王,越王深謝其覆庇之德。

    嚭一力擔承,許以返國,越王之心稍安。

    伯嚭引軍押送越王,至于吳下,引入見吳王。

    勾踐肉袒伏于階下,夫人亦随之。

    範蠡将寶物女子,開單呈獻于下。

    越王再拜稽首曰:“東海役臣勾踐,不自量力,得罪邊境。

    大王赦其深辜①,使執箕帚;誠蒙厚恩,得保須臾之命,不勝感戴!貝踐謹叩首頓首。

    ”夫差曰:“寡人若念先君之仇,子今日無生理!”勾踐複叩首曰:“臣實當死,惟大王憐之!”時子胥在旁,目若熛火,聲如雷霆,乃進曰:“夫飛鳥在青雲之上,尚欲彎弓而射之,況近集于庭庑乎?勾踐為人機險,今為釜中之魚,命制庖人,故谄詞令色,以求免刑誅。

    一旦稍得志,如放虎于山,縱鲸于海,不複可制矣!”夫差曰:“孤聞誅降殺服,禍及三世。

    孤非一愛一越而不誅,恐見咎于天耳!”太宰嚭曰:“子胥明于一時之計,不知安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