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回 孫武子演陣斬美姬蔡昭侯納質乞吳師

關燈
共非秦,鶴市何當殺萬人? 不待夫差方暴骨,阖闾今日已無民! 話分兩頭。

    卻說楚昭王卧于宮中,既醒,見枕畔有寒光,視之,得一寶劍。

    及旦,召相劍者風胡子入宮,以劍示之。

    風胡子觀劍大驚曰:“君王何從得此?”昭王曰:“寡人卧覺,得之于枕畔,不知此劍何名?”風胡子曰:“此名‘湛盧’之劍,乃吳中劍師歐冶子所鑄。

    昔越王鑄名劍五口,吳王壽夢聞而求之,越王乃獻其三,曰‘魚腸’、‘磐郢’、‘湛盧’。

    ‘魚腸’以刺王僚;‘磐郢’以送亡女;惟‘湛盧’之劍在焉。

    臣聞此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一精一,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然人君行逆理之事,其劍即出。

    此劍所在之國,其國祚①必綿遠昌熾。

    今吳王弑王僚自立,又坑殺萬人,以葬其女,吳人悲怨,故‘湛盧’之劍,去無道而就有道也。

    ”昭王大悅,即佩于身,以為至寶,宣示國人,以為天瑞②。

     阖闾失劍,使人訪求之,有人報:“此劍歸于楚國。

    ”阖闾怒曰:“此必楚王賂吾左右而盜吾劍也!”殺左右數十人。

    遂使孫武、伍員、伯嚭率師伐楚。

    複遣使征兵于越。

    越王允常未與楚絕,不肯發兵。

    孫武等拔楚六潛二邑,因後兵不繼,遂班師。

    阖闾怒越之不同于伐楚,複謀伐越。

    孫武谏曰:“今年歲星在越,伐之不利。

    ”阖闾不聽,遂伐越,敗越兵于檇李,大掠而還。

    孫武私謂伍員曰:“四十年之後,越強而吳盡矣!”伍員默記其言。

    此阖闾五年事也。

    其明年,楚令尹囊瓦率舟師伐吳,以報潛六之役。

    阖闾使孫武、伍員擊之,敗楚師于巢,獲其将華繁以歸。

    阖闾曰:“不入郢都,雖敗楚兵,猶無功也。

    ”員對曰:“臣豈須臾忘郢都哉!彼楚國天下莫①強,未可輕敵。

    囊瓦雖不得民心,而諸侯未惡。

    聞其索賂無厭,不久諸侯有變,乃可乘矣。

    ”遂使孫武演習水軍于江口。

    伍員終日使人探聽楚事。

    忽一日,報:“有唐、蔡二國遣使臣通好,已在郊外。

    ”伍員喜曰:“唐、蔡皆楚屬國,無故遣使遠來,必然與楚有怨,天使吾破楚入郢也。

    ” 原來楚昭王為得了“湛盧”之劍,諸侯畢賀,唐成公與蔡昭侯亦來朝楚。

    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雙,銀貂鼠裘二副,以一裘一佩獻于楚昭王,以為賀禮,自己佩服其一。

    囊瓦見而一愛一之,使人求之于蔡侯。

    蔡侯一愛一此裘、佩,不與囊瓦。

    唐侯有名馬二匹,名曰“肅霜”。

    “肅霜”乃雁名,其羽如練之白,高首而長頸,馬之形色似之,故以為名。

    後人複加馬傍曰骕澨,乃天下希有之馬也。

    唐侯以此馬駕車來楚,其行速而穩。

    囊瓦又一愛一之,使人求之于唐侯。

    唐侯亦不與。

    二君朝禮既畢,囊瓦即谮于昭王曰:“唐、蔡私通吳國,若放歸,必導吳伐楚,不如留之。

    ”乃拘二君于館驿。

    各以千人守之,名為護衛,實則監押。

    其時昭王年幼,國政皆出于囊瓦。

    二君一住三年,思歸甚切,不得起身。

    唐世子不見唐侯歸國,使大夫公孫哲至楚省視,知其見拘之故。

    奏曰:“二馬與一國孰重?君何不獻馬以求歸?”唐侯曰:“此馬希世之寶,寡人惜之!且不肯獻于楚王,況令尹乎?且其人貪而無厭,以威劫寡人,寡人甯死,決不從之。

    ”公孫哲私謂從者曰:“吾主不忍一馬,而久淹于楚,何其重畜而輕國哉。

    我等不如私盜骕澨,獻于令尹。

    倘得主公歸唐,吾輩雖坐盜馬之罪,亦何所恨!”從者然之,乃以酒灌醉圉人,私盜二馬獻于囊瓦曰:“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獻上良馬,以備驅馳之用。

    ”囊瓦大喜,受其所獻。

    次日,入告昭王曰:“唐侯地褊兵微,諒不足以成大事,可赦之歸國。

    ”昭王遂放唐成公出城。

    唐侯既歸,公孫哲與衆從者,皆自系于殿前待罪。

    唐侯曰:“微諸卿獻馬于貪夫,寡人不能返國,此寡人之罪,二三子勿怨寡人足矣。

    ”各厚賞之。

    今德安府随州城北,有骕澨陂,因馬過此得名也。

    唐胡曾先生有詩雲: 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見機。

     莫惜骕澨輸令尹,漢東宮阙早時歸。

     又髯仙有詩雲: 三年拘系辱難堪,隻為名駒未售貪。

     不是便宜私竊馬,君侯安得離荊南? 蔡侯聞唐侯獻馬得歸,亦解裘、佩以獻瓦。

    瓦複告昭王曰:“唐、蔡一體,唐侯既歸,蔡不可獨留也。

    ”昭王從之。

     蔡侯出了郢都,怒氣填胸,取白璧沉于漢水,誓曰:“寡人若不能伐楚,而再南渡者,有如大川!”及返國,次日,即以世子元為質于晉,借兵伐楚。

    晉定公為之訴告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