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
關燈
小
中
大
從此勾吳添勝氣,郢都兵革不能閑。
再說楚将蒍越,欲将皇甫讷綁縛拷打,責令供狀,解去郢都。
讷辯曰:“吾乃龍洞山下隐士皇甫讷也。
欲從故人東臯公出關東遊,并無觸犯,何故見擒?”蒍越聞其聲音,想道:“子胥目如閃電,聲若洪鐘。
此人形貌雖然相近,其聲低小,豈途路風霜所緻耶?”正疑惑間,忽報“東臯公來見。
”蒍越命押在一邊,延東臯公入,各序賓主而坐。
東臯公曰:“老漢欲出關東遊,聞将軍捉得亡臣伍子胥,特來稱賀!”蒍越曰:“小卒拿得一人,貌類子胥,而未肯招承。
”東臯公曰:“将軍與子胥父子,共立楚朝,豈不能辯别真僞耶?”蒍越曰:“子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
此人目小而聲雌,吾疑憔悴已久,失其故态耳。
”東臯公曰:“老漢與子胥亦有一面,請借此人與吾辨之,便知虛實。
”蒍越命取原囚至前。
讷望見東臯公,遽呼曰:“公相期出關,何不早至?累我受辱!”東臯公笑謂蒍越曰:“将軍誤矣!此吾鄉友皇甫讷也。
約吾同遊,期定關前相會,不意他先行一程。
将軍不信,老夫有過關文牒在此,焉可誣為亡臣耶?”言畢,即于袖中取出文牒,呈與蒍越觀看。
越大慚,親釋其縛,命酒壓驚曰:“此乃小卒識認不真,萬勿見怪!”東臯公曰:“此将軍為朝廷執法,老夫何怪之有。
”蒍越又取金帛相助,為東遊之資。
二人稱謝下關。
蒍越号令将士,堅守如故。
再說伍員過了昭關,心中暗喜,放步而行。
走不上數裡,遇著一人,伍員認得他姓左名誠,見為昭關擊柝小吏。
他原是城父人,曾跟随伍家父子射獵,所以認識頗真。
見伍員,大驚曰:“朝廷索公子甚急,公子如何過關?”伍員曰:“主公知我有一顆夜光之珠,問我取索,此珠已落人手,将往取之,适才禀過蒍将軍,蒙他釋放來的。
”左誠不信曰:“楚王有令:‘縱放公子者,全家處斬。
’某請同公子暫回關上,問明了主将,方才可行。
”伍員曰:“若見主将,我說美珠已交付與你,恐汝難于分剖。
不如做人情放我,他日好相見也。
”左誠知伍員英勇,不敢相抗,遂縱之東行,回到關上,隐過其事不提。
伍員疾行,至于鄂渚,遙望大江,茫茫浩浩,波濤萬頃,無舟可渡。
伍員前阻大水,後慮追兵,心中十分危急。
忽見有漁翁乘船,從下流泝①水而上,員喜曰:“天不絕我命也!”乃急呼曰:“漁父渡我!漁父速速渡我!”那漁父方欲攏船,見岸上又有人行動,乃放聲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②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
伍員聞歌會意,即望下流沿江趨走,至于蘆洲,以蘆荻自隐①。
少頃,漁翁将船攏岸,不見了伍員,複放聲歌曰: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伍員同芈勝從蘆叢中鑽出,漁翁急招之。
二人踐石登舟,漁翁将船一篙點開,輕桦蘭槳,飄飄而去。
不勾一個時辰,達于對岸。
漁翁曰:“夜來夢将星墜于吾舟,老漢知必有異人問渡,所以蕩槳出來,不期遇子。
觀子容貌,的非常人,可實告我,勿相隐也。
”伍員遂告姓名。
漁翁嗟呀不已,曰:“子面有饑色,吾往取食啖子,子姑少待。
”漁翁将舟系于綠楊下,入村取食,久而不至。
員謂勝曰:“人心難測,安知不聚徒擒我?”乃複隐于蘆花深處。
少頃,漁翁取麥飯、鮑魚羹、盎漿,來至樹下,不見伍員,乃高喚曰:“蘆中人!蘆中人!吾非以子求利者也!”伍員乃出蘆中而應。
漁翁曰:“知子饑困,特為取食,奈何相避耶?”伍員曰:“一性一命屬天,今屬于丈人矣。
憂患所積,中心皇皇,豈敢相避?”漁翁進食,員與勝飽餐一頓。
臨去,解佩劍以授漁翁,曰:“此先王所賜,吾祖父佩之三世矣。
中有七星,價值百金,以此答丈人之惠。
”漁翁笑曰:“吾聞楚王有令:‘得伍員者,賜粟五萬石,爵上大夫。
’吾不圖上卿之賞,而利汝百金之劍乎?且‘君子無劍不遊’,子所必需,吾無所用也。
”員曰:“丈人既不受劍,願乞姓名,以圖後報!”漁翁怒曰:“吾以子含冤負屈,故渡汝過江。
子以後報啖①我。
非丈夫也!”員曰:“丈人雖不望報,某心何以自安?”固請言之。
漁翁曰:“今日相逢,子逃楚難,吾縱楚賊,安用姓名為哉?況我舟揖活計,波一浪一生涯,雖有名姓,何期而會?萬一天遣相逢,我但呼子為‘蘆中人’,子呼我為‘漁丈人’,足為志記耳。
”員乃欣然拜謝。
方行數步,複轉身謂漁翁曰:“倘後有追兵來至,勿洩吾機。
”隻因轉身一言,有分喪了漁翁一性一命。
要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報:報仇。
①陰陽:反複 ①投首:告密。
②隔:擊。
釜鬵:著器。
①刻:古代計時,一晝夜為一百刻。
①一浪一言:亂說。
①泝:溯。
逆。
②侵:近。
①隐:隐藏于蘆草中。
①啖:此不作吃義,而作利誘講。
再說楚将蒍越,欲将皇甫讷綁縛拷打,責令供狀,解去郢都。
讷辯曰:“吾乃龍洞山下隐士皇甫讷也。
欲從故人東臯公出關東遊,并無觸犯,何故見擒?”蒍越聞其聲音,想道:“子胥目如閃電,聲若洪鐘。
此人形貌雖然相近,其聲低小,豈途路風霜所緻耶?”正疑惑間,忽報“東臯公來見。
”蒍越命押在一邊,延東臯公入,各序賓主而坐。
東臯公曰:“老漢欲出關東遊,聞将軍捉得亡臣伍子胥,特來稱賀!”蒍越曰:“小卒拿得一人,貌類子胥,而未肯招承。
”東臯公曰:“将軍與子胥父子,共立楚朝,豈不能辯别真僞耶?”蒍越曰:“子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
此人目小而聲雌,吾疑憔悴已久,失其故态耳。
”東臯公曰:“老漢與子胥亦有一面,請借此人與吾辨之,便知虛實。
”蒍越命取原囚至前。
讷望見東臯公,遽呼曰:“公相期出關,何不早至?累我受辱!”東臯公笑謂蒍越曰:“将軍誤矣!此吾鄉友皇甫讷也。
約吾同遊,期定關前相會,不意他先行一程。
将軍不信,老夫有過關文牒在此,焉可誣為亡臣耶?”言畢,即于袖中取出文牒,呈與蒍越觀看。
越大慚,親釋其縛,命酒壓驚曰:“此乃小卒識認不真,萬勿見怪!”東臯公曰:“此将軍為朝廷執法,老夫何怪之有。
”蒍越又取金帛相助,為東遊之資。
二人稱謝下關。
蒍越号令将士,堅守如故。
再說伍員過了昭關,心中暗喜,放步而行。
走不上數裡,遇著一人,伍員認得他姓左名誠,見為昭關擊柝小吏。
他原是城父人,曾跟随伍家父子射獵,所以認識頗真。
見伍員,大驚曰:“朝廷索公子甚急,公子如何過關?”伍員曰:“主公知我有一顆夜光之珠,問我取索,此珠已落人手,将往取之,适才禀過蒍将軍,蒙他釋放來的。
”左誠不信曰:“楚王有令:‘縱放公子者,全家處斬。
’某請同公子暫回關上,問明了主将,方才可行。
”伍員曰:“若見主将,我說美珠已交付與你,恐汝難于分剖。
不如做人情放我,他日好相見也。
”左誠知伍員英勇,不敢相抗,遂縱之東行,回到關上,隐過其事不提。
伍員疾行,至于鄂渚,遙望大江,茫茫浩浩,波濤萬頃,無舟可渡。
伍員前阻大水,後慮追兵,心中十分危急。
忽見有漁翁乘船,從下流泝①水而上,員喜曰:“天不絕我命也!”乃急呼曰:“漁父渡我!漁父速速渡我!”那漁父方欲攏船,見岸上又有人行動,乃放聲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②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
伍員聞歌會意,即望下流沿江趨走,至于蘆洲,以蘆荻自隐①。
少頃,漁翁将船攏岸,不見了伍員,複放聲歌曰: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伍員同芈勝從蘆叢中鑽出,漁翁急招之。
二人踐石登舟,漁翁将船一篙點開,輕桦蘭槳,飄飄而去。
不勾一個時辰,達于對岸。
漁翁曰:“夜來夢将星墜于吾舟,老漢知必有異人問渡,所以蕩槳出來,不期遇子。
觀子容貌,的非常人,可實告我,勿相隐也。
”伍員遂告姓名。
漁翁嗟呀不已,曰:“子面有饑色,吾往取食啖子,子姑少待。
”漁翁将舟系于綠楊下,入村取食,久而不至。
員謂勝曰:“人心難測,安知不聚徒擒我?”乃複隐于蘆花深處。
少頃,漁翁取麥飯、鮑魚羹、盎漿,來至樹下,不見伍員,乃高喚曰:“蘆中人!蘆中人!吾非以子求利者也!”伍員乃出蘆中而應。
漁翁曰:“知子饑困,特為取食,奈何相避耶?”伍員曰:“一性一命屬天,今屬于丈人矣。
憂患所積,中心皇皇,豈敢相避?”漁翁進食,員與勝飽餐一頓。
臨去,解佩劍以授漁翁,曰:“此先王所賜,吾祖父佩之三世矣。
中有七星,價值百金,以此答丈人之惠。
”漁翁笑曰:“吾聞楚王有令:‘得伍員者,賜粟五萬石,爵上大夫。
’吾不圖上卿之賞,而利汝百金之劍乎?且‘君子無劍不遊’,子所必需,吾無所用也。
”員曰:“丈人既不受劍,願乞姓名,以圖後報!”漁翁怒曰:“吾以子含冤負屈,故渡汝過江。
子以後報啖①我。
非丈夫也!”員曰:“丈人雖不望報,某心何以自安?”固請言之。
漁翁曰:“今日相逢,子逃楚難,吾縱楚賊,安用姓名為哉?況我舟揖活計,波一浪一生涯,雖有名姓,何期而會?萬一天遣相逢,我但呼子為‘蘆中人’,子呼我為‘漁丈人’,足為志記耳。
”員乃欣然拜謝。
方行數步,複轉身謂漁翁曰:“倘後有追兵來至,勿洩吾機。
”隻因轉身一言,有分喪了漁翁一性一命。
要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報:報仇。
①陰陽:反複 ①投首:告密。
②隔:擊。
釜鬵:著器。
①刻:古代計時,一晝夜為一百刻。
①一浪一言:亂說。
①泝:溯。
逆。
②侵:近。
①隐:隐藏于蘆草中。
①啖:此不作吃義,而作利誘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