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
關燈
小
中
大
危矣!”少頃,建從人逃回驿中,言太子被殺之事。
伍員即時攜建子勝出了鄭城,思量無路可奔,隻得往吳國逃難。
髯翁有詩,單詠太子建自取殺身之禍。
詩雲: 親父如仇隔②釜鬵,鄭君假館反謀侵。
人情難料皆如此,冷盡英雄好義心。
再說伍員同公子勝,懼鄭國來追,一路晝伏夜行,千辛萬若,不必細述。
行過陳國,知陳非駐足之處。
複東行數日,将近昭關,那座關,在小岘山之西,兩山并峙,中間一口,為廬、濠往來之沖,出了此關,便是大江,通吳的水路了。
形勢險隘,原設有官把守。
近因盤诘伍員,特遣右司馬蒍越,帶領大軍駐紮于此。
伍員行至曆陽山,離昭關約六十裡之程,偃息深林,徘徊不進。
忽有一老父攜杖而來,徑入林中,見伍員,奇其貌,乃前揖之。
員亦答禮。
老父曰:“君能非伍氏子乎?”員大駭曰:“何為問及于此?”老父曰:“吾乃扁鵲之弟子東臯公也。
自少以醫術遊于列國,今年老,隐居于此。
數日前,蒍将軍有小恙,邀某往視,見關上懸有伍子胥形貌,與君正相似,是以問之。
君不必諱,寒舍隻在山後,請那步暫過,有話可以商量。
”伍員知其非常人,乃同公子勝随東臯公而行。
約數裡,有一茅莊,東臯公揖伍員而入。
進了草堂,伍員再拜。
東臯公慌忙答禮曰:“此尚非君停足之處。
”複引至堂後西偏,進一小小笆門,過一竹園,園後有土屋三間,其門如窦。
低頭而入,内設一床一幾,左右開小窗透光,東臯公推伍員上座。
員指公子勝曰:“有小主在,吾當側侍。
”東臯公問:“何人?”員曰:“此即楚太子建之子,名勝。
某實子胥也。
以公長者,不敢隐情。
某有父兄切骨之仇,誓欲圖報,幸公勿洩!”東臯公乃坐勝于上,自己與伍員東西相對。
謂員曰:“老夫但有濟人之術,豈有殺人之心哉!此處雖住一年半載,亦無人知覺。
但昭關設守甚嚴,公子如何可過?必思一萬全之策,方可無虞。
”員下跪曰:“先生何計能脫我難?日後必當重報!”東臯公曰:“此處荒僻無人,公子且寬留。
容某尋思一策,送爾君臣過關。
”員稱謝。
東臯公每日以酒食款待,一住七日,并不言過關之事,伍員乃謂東臯公曰:“某有大仇在心,以刻①為歲,遷延于此,宛如死人。
先生高義,甯不哀乎?”東臯公曰:“老夫思之已熟,欲待一人未至耳。
”伍員狐疑不決。
是夜,寝不能寐。
欲要辭了東臯公前行,恐不能過關,反惹其禍。
欲待再住,又恐擔擱時日,所待者又不知何人。
展轉尋思,反側不安,身心如在芒刺之中。
卧而複起,繞室而走,不覺東方發白。
隻見東臯公叩門而入,見了伍員,大驚曰:“足下須鬓,何以忽然改色?得無愁思所緻耶?”員不信,取鏡照之,已蒼然頒白矣!——世傳伍子胥過昭關,一一夜愁白了頭,非一浪一言①也。
員乃投鏡于地,痛哭曰:“一事無成,雙鬓已斑,天乎,天乎!”東臯公曰:“足下勿得悲傷,此乃足下佳兆也。
”員拭淚問曰:“何謂佳兆?”東臯公曰:“公狀貌雄偉,見者易識。
今須鬓頓白,一時難辯,可以混過俗眼。
況吾友,老夫已請到,吾計成矣。
”員曰:“先生計安在?”東臯公曰:“吾友複姓皇甫,名讷,從此西南七十裡龍洞山居住。
此人身長九盡,眉廣八寸,仿佛與足下相似。
教他假扮作足下,足下卻扮為仆者,倘吾友被執,紛論之間,足下便可搶過昭關矣。
”伍員曰:“先生之計雖善,但累及貴友,于心不安!”東臯公曰:“這個不妨,自有解救之策在後,老夫已與吾友備細言之。
此君亦慷慨之士,直任無辭,不必過慮。
”言畢,遂使人請皇甫讷至土室中,與伍員相見。
員視之,果有三分相像,心中不勝之喜。
東臯公又将藥湯與伍員洗臉,變其顔色。
捱至黃昏,使伍員解其素服,與皇甫讷穿之。
另将緊身褐衣,與員穿著,扮作仆者。
芈勝亦更衣,如村家小兒之狀。
伍員同公子勝。
拜了東臯公四拜:“異日倘有出頭之日,定當重報!”東臯公曰:“老夫哀君受冤,故欲相脫,豈望報也!”員與勝跟随皇甫讷,連夜望昭關而行,黎明已到,正值開關。
卻說楚将蒍越,堅守關門,号令:“凡北人東度者,務要盤诘明白,方許過關。
”關前面有伍子胥面貌查對,真個“水洩不通,鳥飛不過。
”皇甫讷剛到關門,關卒見其狀貌,與圖形相似,身空素缟,且有驚悸之狀,即時盤住,入報蒍越。
越飛馳出關,遙望之曰:“是矣!”喝令左右一齊下手,将讷擁入關上。
讷作為不知其故,但乞放生。
那些守關将士,及關前後百姓,初聞捉得子胥,盡皆踴躍觀看。
伍員乘關門大開,帶領公子勝,雜于衆人之中。
一來擾攘之際,二來裝扮不同,三來子胥面色既改,須鬓俱白,老少不同,急切無人認得,四來都道子胥已獲,便不去盤诘了。
遂捱捱擠擠,混出關門。
正是:“鯉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再不來。
”有詩為證: 千群虎豹據雄關,一介亡臣已下山。
伍員即時攜建子勝出了鄭城,思量無路可奔,隻得往吳國逃難。
髯翁有詩,單詠太子建自取殺身之禍。
詩雲: 親父如仇隔②釜鬵,鄭君假館反謀侵。
人情難料皆如此,冷盡英雄好義心。
再說伍員同公子勝,懼鄭國來追,一路晝伏夜行,千辛萬若,不必細述。
行過陳國,知陳非駐足之處。
複東行數日,将近昭關,那座關,在小岘山之西,兩山并峙,中間一口,為廬、濠往來之沖,出了此關,便是大江,通吳的水路了。
形勢險隘,原設有官把守。
近因盤诘伍員,特遣右司馬蒍越,帶領大軍駐紮于此。
伍員行至曆陽山,離昭關約六十裡之程,偃息深林,徘徊不進。
忽有一老父攜杖而來,徑入林中,見伍員,奇其貌,乃前揖之。
員亦答禮。
老父曰:“君能非伍氏子乎?”員大駭曰:“何為問及于此?”老父曰:“吾乃扁鵲之弟子東臯公也。
自少以醫術遊于列國,今年老,隐居于此。
數日前,蒍将軍有小恙,邀某往視,見關上懸有伍子胥形貌,與君正相似,是以問之。
君不必諱,寒舍隻在山後,請那步暫過,有話可以商量。
”伍員知其非常人,乃同公子勝随東臯公而行。
約數裡,有一茅莊,東臯公揖伍員而入。
進了草堂,伍員再拜。
東臯公慌忙答禮曰:“此尚非君停足之處。
”複引至堂後西偏,進一小小笆門,過一竹園,園後有土屋三間,其門如窦。
低頭而入,内設一床一幾,左右開小窗透光,東臯公推伍員上座。
員指公子勝曰:“有小主在,吾當側侍。
”東臯公問:“何人?”員曰:“此即楚太子建之子,名勝。
某實子胥也。
以公長者,不敢隐情。
某有父兄切骨之仇,誓欲圖報,幸公勿洩!”東臯公乃坐勝于上,自己與伍員東西相對。
謂員曰:“老夫但有濟人之術,豈有殺人之心哉!此處雖住一年半載,亦無人知覺。
但昭關設守甚嚴,公子如何可過?必思一萬全之策,方可無虞。
”員下跪曰:“先生何計能脫我難?日後必當重報!”東臯公曰:“此處荒僻無人,公子且寬留。
容某尋思一策,送爾君臣過關。
”員稱謝。
東臯公每日以酒食款待,一住七日,并不言過關之事,伍員乃謂東臯公曰:“某有大仇在心,以刻①為歲,遷延于此,宛如死人。
先生高義,甯不哀乎?”東臯公曰:“老夫思之已熟,欲待一人未至耳。
”伍員狐疑不決。
是夜,寝不能寐。
欲要辭了東臯公前行,恐不能過關,反惹其禍。
欲待再住,又恐擔擱時日,所待者又不知何人。
展轉尋思,反側不安,身心如在芒刺之中。
卧而複起,繞室而走,不覺東方發白。
隻見東臯公叩門而入,見了伍員,大驚曰:“足下須鬓,何以忽然改色?得無愁思所緻耶?”員不信,取鏡照之,已蒼然頒白矣!——世傳伍子胥過昭關,一一夜愁白了頭,非一浪一言①也。
員乃投鏡于地,痛哭曰:“一事無成,雙鬓已斑,天乎,天乎!”東臯公曰:“足下勿得悲傷,此乃足下佳兆也。
”員拭淚問曰:“何謂佳兆?”東臯公曰:“公狀貌雄偉,見者易識。
今須鬓頓白,一時難辯,可以混過俗眼。
況吾友,老夫已請到,吾計成矣。
”員曰:“先生計安在?”東臯公曰:“吾友複姓皇甫,名讷,從此西南七十裡龍洞山居住。
此人身長九盡,眉廣八寸,仿佛與足下相似。
教他假扮作足下,足下卻扮為仆者,倘吾友被執,紛論之間,足下便可搶過昭關矣。
”伍員曰:“先生之計雖善,但累及貴友,于心不安!”東臯公曰:“這個不妨,自有解救之策在後,老夫已與吾友備細言之。
此君亦慷慨之士,直任無辭,不必過慮。
”言畢,遂使人請皇甫讷至土室中,與伍員相見。
員視之,果有三分相像,心中不勝之喜。
東臯公又将藥湯與伍員洗臉,變其顔色。
捱至黃昏,使伍員解其素服,與皇甫讷穿之。
另将緊身褐衣,與員穿著,扮作仆者。
芈勝亦更衣,如村家小兒之狀。
伍員同公子勝。
拜了東臯公四拜:“異日倘有出頭之日,定當重報!”東臯公曰:“老夫哀君受冤,故欲相脫,豈望報也!”員與勝跟随皇甫讷,連夜望昭關而行,黎明已到,正值開關。
卻說楚将蒍越,堅守關門,号令:“凡北人東度者,務要盤诘明白,方許過關。
”關前面有伍子胥面貌查對,真個“水洩不通,鳥飛不過。
”皇甫讷剛到關門,關卒見其狀貌,與圖形相似,身空素缟,且有驚悸之狀,即時盤住,入報蒍越。
越飛馳出關,遙望之曰:“是矣!”喝令左右一齊下手,将讷擁入關上。
讷作為不知其故,但乞放生。
那些守關将士,及關前後百姓,初聞捉得子胥,盡皆踴躍觀看。
伍員乘關門大開,帶領公子勝,雜于衆人之中。
一來擾攘之際,二來裝扮不同,三來子胥面色既改,須鬓俱白,老少不同,急切無人認得,四來都道子胥已獲,便不去盤诘了。
遂捱捱擠擠,混出關門。
正是:“鯉魚脫卻金鈎去,擺尾搖頭再不來。
”有詩為證: 千群虎豹據雄關,一介亡臣已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