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伍員字子胥,監利人,生得身長一丈,腰大十圍,眉廣一尺,目光如電;有扛鼎拔山之勇,經文緯武之才。
乃世子太師連尹奢之子,棠君尚之弟。
尚與員俱随其父奢于城父。
鄢将師奉楚平王之命,欲誘二子入朝,先見了伍尚,因請見員。
尚乃持父手書入内,與員觀看,曰:“父幸免死,二子封侯,使者在門,弟可出見。
”員曰:“父得免死,已為至幸。
二子何功,而複封侯?此誘我也。
往必見誅!”尚曰:“父見有手書,豈相诳哉?”員曰:“吾父忠于國家,知我必欲報仇,故使并命于楚,以絕後慮。
”尚曰:“吾弟乃臆度之語。
萬一父書果是真情,吾等不孝之罪何辭?”員曰:“兄且安坐,弟當蔔其吉兇。
”員布卦已畢,曰:“今日甲子日,時加于巳,支傷日下,氣不相受。
主君欺其臣,父欺其子。
去且就誅,何封侯之有哉?”尚曰:“非貪侯爵,思見父耳。
”員曰:“楚人畏吾兄弟在外,必不敢殺吾父。
兄若誤往,是速父之死也。
”尚曰:“父子之一愛一,恩從中出。
若得一面而死,亦所甘心!”于是伍員乃仰天歎曰:“與父俱誅,何益于事?兄必欲住,弟從此辭矣!”尚泣曰:“弟将何往?”員曰:“能報①楚者,吾即從之。
”尚曰;“吾之智力,遠不及弟。
我當歸楚,汝适他國。
我以殉父為孝,汝以複仇為孝。
從此各行其志,不複相見矣!”伍員拜了伍尚四拜,以當永訣。
尚拭淚出見鄢将師,言:“弟不願封爵,不能強之。
”将師隻得同伍尚登車。
既見平王,王并囚之。
伍奢見伍尚單身歸楚,歎曰:“吾固知員之不來也!”無極複奏曰:“伍員尚在,宜急捕之,遲且逃矣。
”平王準奏,即遣大夫武城黑,領一精一卒二百人,往襲伍員。
員探知楚兵來捕己,哭曰;“吾父兄果不免矣!”乃謂其妻賈氏曰:“吾欲逃奔他國,借兵以報父兄之仇,不能顧汝,奈何?”賈氏睜目視員曰:“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為婦人計耶?子可速行,勿以妾為念!”遂入戶自缢。
伍員痛哭一場,藁葬其一屍一。
即時收拾包裹,身穿素袍,貫弓佩劍而去。
未及半日,楚兵已至,圍其家,搜伍員不得,度員必東走,遂命禦者疾驅追之。
約行三百裡,及于曠野無人之處。
員乃張弓布矢,射殺禦者,複注矢欲射武城黑。
黑懼,下車欲走。
伍員曰:“本欲殺汝。
姑留汝命歸報楚王,欲存楚國宗祀,必留我父兄之命。
若其不然。
吾必滅楚,親斬楚王之頭,以洩吾恨!”武城黑抱頭鼠竄,歸報平王,言“伍員已先逃矣。
”平王大怒,即命費無極押伍奢父子于市曹斬之。
臨刑,伍尚唾罵無極,讒言惑主,殺害忠良。
伍奢止曰:“見危授命,人臣之職。
忠佞自有公論,何以詈為!但員兒不至,吾慮楚國君臣,自今以後,不得安然朝食矣。
”言罷,引頸受戮。
百姓觀者,無不流涕。
是日天昏日暗,悲風慘冽。
史臣有詩雲: 慘慘悲風日失明,三朝忠裔忽遭坑。
楚庭從此皆讒佞,引得吳兵入郢城。
平王問:“伍奢臨刑有何怨言?”無極曰:“并無他語,但言伍員不至,楚國君臣不能安食也。
”平王曰:“員雖走,必不遠,宜更追之。
”乃遣左司馬沈尹戍率三千人,窮其所往。
伍員行及大江,心生一計,将所穿白袍,挂于江邊柳樹之上,取雙履棄于江邊,足換芒鞋,沿江直下。
沈尹戍追至江口,得其袍、履,回奏:“伍員不知去向。
”無極進曰:“臣有一計,可絕伍員之路。
”王問:“何計?”無極對曰:“一面出榜四處懸挂,不拘何人,有能捕獲伍員來者,賜粟五萬石,爵上大夫;容留及縱放者,全家處斬。
诏各路關津渡口,凡來往行人,嚴加盤诘。
又遣使遍告列國諸侯,不得收藏伍員。
彼進退無路,縱一時不能就擒,其勢已孤,安能成其大事哉?”平王悉從其計。
畫影圖形,訪拿伍員,各關隘十分緊急。
再說伍員沿江東下,一心欲投吳國,奈路途遙遠,一時難達。
忽然想起:“太子建逃奔宋國,何不從之?”遂望睢陽一路而進。
行至中途,忽見一簇車馬前來。
伍員疑是楚兵截路,不敢出頭,伏于林中察之,乃故人申包胥也,與員有八拜之交,因出使他國回轉,在此經過。
伍員趨出,立于車左。
包胥慌忙下車相見,問:“子胥何故獨行至此。
”伍員把平王枉殺父兄之事,哭訴一遍。
包胥聞之,恻然動容,問曰:“子今何往?”員曰:“吾聞‘父母一之仇,不共戴天。
’吾将奔往他國,借兵伐楚,生嚼楚王之肉,車裂無極之一屍一,方洩此恨!”包胥勸曰:“楚王雖無道,君也;子累世食其祿,君臣之分定矣。
奈何以臣而仇君乎?”員曰:“昔桀纣見誅于其臣,惟無道也。
楚王納子婦,棄嫡嗣,信讒佞,戮忠良,吾請兵入郢,乃為楚國掃蕩污穢,況又有骨肉之仇乎?若不能滅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間!”包胥曰:“吾欲教子報楚,則為不忠;教子不報,又陷子于不孝。
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誼,吾必不漏洩于人。
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
乃世子太師連尹奢之子,棠君尚之弟。
尚與員俱随其父奢于城父。
鄢将師奉楚平王之命,欲誘二子入朝,先見了伍尚,因請見員。
尚乃持父手書入内,與員觀看,曰:“父幸免死,二子封侯,使者在門,弟可出見。
”員曰:“父得免死,已為至幸。
二子何功,而複封侯?此誘我也。
往必見誅!”尚曰:“父見有手書,豈相诳哉?”員曰:“吾父忠于國家,知我必欲報仇,故使并命于楚,以絕後慮。
”尚曰:“吾弟乃臆度之語。
萬一父書果是真情,吾等不孝之罪何辭?”員曰:“兄且安坐,弟當蔔其吉兇。
”員布卦已畢,曰:“今日甲子日,時加于巳,支傷日下,氣不相受。
主君欺其臣,父欺其子。
去且就誅,何封侯之有哉?”尚曰:“非貪侯爵,思見父耳。
”員曰:“楚人畏吾兄弟在外,必不敢殺吾父。
兄若誤往,是速父之死也。
”尚曰:“父子之一愛一,恩從中出。
若得一面而死,亦所甘心!”于是伍員乃仰天歎曰:“與父俱誅,何益于事?兄必欲住,弟從此辭矣!”尚泣曰:“弟将何往?”員曰:“能報①楚者,吾即從之。
”尚曰;“吾之智力,遠不及弟。
我當歸楚,汝适他國。
我以殉父為孝,汝以複仇為孝。
從此各行其志,不複相見矣!”伍員拜了伍尚四拜,以當永訣。
尚拭淚出見鄢将師,言:“弟不願封爵,不能強之。
”将師隻得同伍尚登車。
既見平王,王并囚之。
伍奢見伍尚單身歸楚,歎曰:“吾固知員之不來也!”無極複奏曰:“伍員尚在,宜急捕之,遲且逃矣。
”平王準奏,即遣大夫武城黑,領一精一卒二百人,往襲伍員。
員探知楚兵來捕己,哭曰;“吾父兄果不免矣!”乃謂其妻賈氏曰:“吾欲逃奔他國,借兵以報父兄之仇,不能顧汝,奈何?”賈氏睜目視員曰:“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為婦人計耶?子可速行,勿以妾為念!”遂入戶自缢。
伍員痛哭一場,藁葬其一屍一。
即時收拾包裹,身穿素袍,貫弓佩劍而去。
未及半日,楚兵已至,圍其家,搜伍員不得,度員必東走,遂命禦者疾驅追之。
約行三百裡,及于曠野無人之處。
員乃張弓布矢,射殺禦者,複注矢欲射武城黑。
黑懼,下車欲走。
伍員曰:“本欲殺汝。
姑留汝命歸報楚王,欲存楚國宗祀,必留我父兄之命。
若其不然。
吾必滅楚,親斬楚王之頭,以洩吾恨!”武城黑抱頭鼠竄,歸報平王,言“伍員已先逃矣。
”平王大怒,即命費無極押伍奢父子于市曹斬之。
臨刑,伍尚唾罵無極,讒言惑主,殺害忠良。
伍奢止曰:“見危授命,人臣之職。
忠佞自有公論,何以詈為!但員兒不至,吾慮楚國君臣,自今以後,不得安然朝食矣。
”言罷,引頸受戮。
百姓觀者,無不流涕。
是日天昏日暗,悲風慘冽。
史臣有詩雲: 慘慘悲風日失明,三朝忠裔忽遭坑。
楚庭從此皆讒佞,引得吳兵入郢城。
平王問:“伍奢臨刑有何怨言?”無極曰:“并無他語,但言伍員不至,楚國君臣不能安食也。
”平王曰:“員雖走,必不遠,宜更追之。
”乃遣左司馬沈尹戍率三千人,窮其所往。
伍員行及大江,心生一計,将所穿白袍,挂于江邊柳樹之上,取雙履棄于江邊,足換芒鞋,沿江直下。
沈尹戍追至江口,得其袍、履,回奏:“伍員不知去向。
”無極進曰:“臣有一計,可絕伍員之路。
”王問:“何計?”無極對曰:“一面出榜四處懸挂,不拘何人,有能捕獲伍員來者,賜粟五萬石,爵上大夫;容留及縱放者,全家處斬。
诏各路關津渡口,凡來往行人,嚴加盤诘。
又遣使遍告列國諸侯,不得收藏伍員。
彼進退無路,縱一時不能就擒,其勢已孤,安能成其大事哉?”平王悉從其計。
畫影圖形,訪拿伍員,各關隘十分緊急。
再說伍員沿江東下,一心欲投吳國,奈路途遙遠,一時難達。
忽然想起:“太子建逃奔宋國,何不從之?”遂望睢陽一路而進。
行至中途,忽見一簇車馬前來。
伍員疑是楚兵截路,不敢出頭,伏于林中察之,乃故人申包胥也,與員有八拜之交,因出使他國回轉,在此經過。
伍員趨出,立于車左。
包胥慌忙下車相見,問:“子胥何故獨行至此。
”伍員把平王枉殺父兄之事,哭訴一遍。
包胥聞之,恻然動容,問曰:“子今何往?”員曰:“吾聞‘父母一之仇,不共戴天。
’吾将奔往他國,借兵伐楚,生嚼楚王之肉,車裂無極之一屍一,方洩此恨!”包胥勸曰:“楚王雖無道,君也;子累世食其祿,君臣之分定矣。
奈何以臣而仇君乎?”員曰:“昔桀纣見誅于其臣,惟無道也。
楚王納子婦,棄嫡嗣,信讒佞,戮忠良,吾請兵入郢,乃為楚國掃蕩污穢,況又有骨肉之仇乎?若不能滅楚,誓不立于天地之間!”包胥曰:“吾欲教子報楚,則為不忠;教子不報,又陷子于不孝。
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誼,吾必不漏洩于人。
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