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 殺甯喜子鱄出奔戮崔杼慶封獨相

關燈
,楚師無功而還。

    吳王餘祭,方立二年,好勇輕生。

    怒楚見伐,使相國屈狐庸,誘楚之屬國舒鸠叛楚。

    楚令尹屈建帥師伐舒鸠,養繇基自請為先鋒。

    屈建曰:“将軍老矣!舒鸠蕞爾國①,不憂不勝,無相煩也。

    ”養繇基曰:“楚伐舒鸠,吳必救之。

    某屢拒吳兵,熟知軍情,願随一行,雖死不恨!”屈建見他說個“死”字,心中恻然。

    基又曰:“某受先王知遇,嘗欲以身報國,恨無其地。

    今須發俱改,脫②一旦病死牖③下,乃令尹負某矣。

    ”屈建見其意已決,遂允其請,使大夫息桓助之。

     養繇基行至離城,吳王之弟夷昧,同相國屈狐庸率兵來救。

    息桓欲侯大軍,養繇基曰:“吳人善水,今棄舟從陸,且射禦非其長,乘其初至未定,當急擊之。

    ”遂執弓貫矢,身先士卒,所射辄死,吳師稍卻。

    基追之,遇狐庸于車,罵曰:“叛國之賊!耙以面目見我耶?”欲射狐庸。

    狐庸引車而退,其疾如風。

    基駭曰:“吳人亦善禦耶?恨不早射也。

    ”說猶未畢,隻見四面鐵葉車圍裹将來,把基困于垓心。

    乘車将士,皆江南射手,萬矢齊發,養繇基死于亂箭之下。

    楚共王曾言其恃藝必死,驗于此矣。

    息桓收拾敗軍,回報屈建。

    建歎曰:“養叔之死,乃自取也!”乃伏一精一兵于栖山,使别将子疆以私屬誘吳交鋒,才十餘合遂走,狐庸意其有伏不追。

    夷昧登高望之,不見楚軍,曰:“楚已遁矣!”遂空壁逐之。

    至栖山之下,子疆回戰,伏兵盡起,将夷昧圍住,沖突不出。

    卻得狐庸兵到,殺退楚兵,救出夷昧。

    吳師敗歸。

    屈建遂滅舒鸠。

     明年,楚康王複欲伐吳,乞師于秦,秦景公使弟子針帥兵助之。

    吳盛兵以守江口,楚不能入。

    以鄭久服事晉,遂還師侵鄭。

    楚大夫穿封戍,擒鄭将皇颉于陣。

    公子圍欲奪之,穿封戍不與。

    圍反訴于康王,言:“已擒皇颉,為穿封戍所奪。

    ”未幾,穿封戍解皇颉獻功,亦訴其事。

    康王不能決,使太宰伯州犁斷之。

    犁奏曰:“鄭囚乃大夫,非細人①也,問囚自能言之。

    ”乃立囚于庭下。

    伯州犁立于右。

    公子圍與穿封戍立于左。

    犁拱手向上曰:“此位是王子圍,寡君之介弟也。

    ”複拱手向下曰:“此位為穿封戍,乃方城外之縣尹也。

    誰實擒汝?可實言之!”皇颉已悟犁之意,有心要奉承王子圍,僞張目視圍,對曰:“颉遇此位王子不勝,遂被獲。

    ”穿封戍大怒,遂于架上一抽一戈欲殺公子圍。

    圍驚走,戍逐之不及。

    伯州犁追上,勸解而還。

    言于康王,兩分其功。

    複自置酒,與圍、戍二人講和。

    今人論徇私曲庇之事,辄雲:“上一下一其一手”,蓋本伯州犁之事也。

    後人有詩歎雲: 斬擒功績辨虛真,私用機門媚貴臣。

     幕府計功多類此,肯持公道是何人! 卻說吳之鄰國名越,子爵,乃夏王禹之後裔,自無餘始封;自夏曆周,凡三十餘世,至于允常。

    允常勤于為治,越始強盛,吳忌之。

    餘祭立四年,始用兵伐越,獲其宗人,刖其足,使為阍,守“餘皇”大舟。

    餘祭觀舟醉卧,宗人解餘祭之佩刀,刺殺餘祭。

    從人始覺,共殺宗人。

    餘祭弟夷昧,以次嗣立,以國政任季劄。

    劄請戢兵安民,通好上國,夷昧從之。

    乃使劄首聘魯國,求觀五代及列國之樂,劄一一評品,辄當其情,魯人以為知音。

    次聘齊,與晏嬰相善。

    次聘鄭,與公孫僑相善。

    及衛,與蘧瑗相善。

    遂适晉,與趙武、韓起、魏舒相善。

    所善皆一時賢臣,劄之賢亦可知矣。

    要知後事,再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勾:夠。

     ②厲:惡鬼。

     ①寓:客住。

    萊:萊,地名。

     ①統口:與人意見一緻。

     ②飾:打扮。

     ①猶:還是。

    此意是我已不是臣,用不着聽獻公的。

     ②特達:特殊。

     ③倚:偏、超。

     ④優:藝人表演。

     ①敵體:地位平等。

    與國,參加國。

     ②衷甲:内穿防禦衣甲。

    将事:起事。

     ③敵國:相等之國。

     ①浼:請求。

     ①蕞爾國:小一柄一。

     ②脫:或許。

     ③牖:窗。

     ①細人:地位低微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