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 晉悼公駕楚會蕭魚孫林父因歌逐獻公

關燈
州遼遠,必越晉過周,方能至鄭。

    大王遣一介之使,猶可及止。

    以大王之威,楚兵之勁,何必借助于西戎哉?”共王悅其言,果使人辭謝秦師,遂同公孫舍之東行。

    及有莘之野,鄭簡公帥師來會,遂同伐宋國,大掠而還。

     宋平公遣向戍如晉,訴告楚、鄭連兵之事。

    悼公果然大怒,即日便欲興師。

    此番雙輪該第一軍出征了。

    智罂進曰:“楚之借師于秦者,正以連年奔走道路,不勝其勞也。

    我一歲而再伐,楚其能複來乎?此番得鄭必矣。

    當示以強盛之形,堅其歸志。

    ”悼公曰:“善。

    ”乃大合宋、魯、衛、齊、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各國,一齊至鄭,觀兵于鄭之東門,一路俘獲甚衆。

    ——此師乃“三駕”之三也。

    鄭簡公謂公孫舍之曰:“子欲激晉之怒,使之速來。

    今果至矣,為之奈何?”舍之對曰:“臣請一面求成于晉,一面使人請救于楚。

    楚兵若能亟來,必當交戰,吾擇其勝者而從之。

    若楚不能至,吾受晉盟,因以重賂結晉,晉必庇我,又何楚之足患乎?”簡公以為然。

    乃使大夫伯骈行成于晉;使公孫良霄、太宰石耎如楚告曰:“晉師又至鄭矣,從者十一國,兵勢甚盛,鄭亡已在旦夕。

    君王若能以兵威懾晉,孤之願也。

    不然,孤懼社稷不保,不得不即安于晉,惟君王憐之,恕之!”楚共王大怒,召公子貞問計。

    公子貞曰:“我兵乍歸,喘一息未定,豈能複發?姑讓鄭于晉,後取之,何患無日!”共王餘怒未平,乃囚良霄石耎于軍府,不放歸國。

    髯側有詩雲: 楚晉争鋒結世分,晉兵疊至楚兵體。

     行人何罪遭拘執?始信分軍是善謀。

     時晉軍營于蕭魚。

    伯骈來至晉軍,悼公召入,厲聲間曰:“汝以行成哄我,已非一次矣。

    今番莫非又是緩兵之計?”伯骈叩首曰:“寡君已别遣行人先告絕于楚,敢有二心乎?”悼公曰:“寡人以誠信待汝,汝若再懷反覆,将犯諸侯之公惡,豈獨寡人!汝且回去,與汝君商議詳确,再來回話。

    ”伯骈又奏曰:“寡君薰沐而遣下臣,實欲委國于君侯,君侯勿疑。

    ”悼公曰:“汝意既決,交盟可也。

    ”乃命新軍元帥趙武,同伯骈入城,與鄭簡公歃血訂盟。

    簡公亦遣公孫舍之随趙武出城,與悼公要約。

    是冬十二月,鄭簡公親入晉軍,與諸侯同會,因請受歃。

    悼公曰:“交盟已在前矣,君若有信,鬼神鑒之,何必再歃?”乃傳令:“将一路俘獲鄭人,悉解其縛,放歸本國。

    禁諸軍不得犯鄭國分毫,如有違者,治以軍法!虎牢戍兵,盡行撤去,使鄭人自為守望。

    ”諸侯皆谏曰:“鄭未可恃也。

    倘更有反覆,重複設戍難矣。

    ”悼公曰:“久勞苦諸國将士,恨無了期。

    今當與鄭更始,委以腹心,寡人不負鄭,鄭其負寡人乎?”乃謂鄭簡公曰:“寡人知爾苦兵,欲相與休息。

    今後從晉從楚,出于爾心,寡人不強。

    ”簡公感激流涕曰:“伯君以至誠待人,雖禽一獸可逮①,況某猶人類,敢忘覆庇?再有異志,鬼神必殛!”簡公辭去。

    明日使公孫舍之獻賂為謝:樂師三人,女樂十六人,歌鐘三十二枚,鏄磬相副,針指女工三十人,軋車、廣車共十五乘,他兵車複百乘,甲兵具備。

    悼公受之。

    以女樂八人,歌鐘十二,賜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

    諸侯親附,如樂之和,願與子同此樂也。

    ”又以兵車三分之一,賜智罂曰:“子教寡人分軍敝楚,今鄭人獲成,皆子之功。

    ”绛、罂二将皆頓首辭曰:“此皆仗君之靈,與諸侯之勞,臣等何力之有?”悼公曰:“微二卿,寡人不能至此,卿勿固卻。

    ”乃皆拜受。

    于是十二國車馬同日班師。

    悼公複遣使行聘各國,謝其向來用師之勞,諸侯皆悅。

    自此鄭國專心歸晉,不敢萌二三之念矣。

    史臣有詩雲: 鄭人反覆似猱狙②,晉伯偏将詐力鋤。

     二十四年歸宇下,方知忠信勝兵戈。

     時秦景公伐晉以救鄭,敗晉師于栎,聞鄭已降晉,乃還。

     明年為周靈王十一年,吳子壽夢病笃,召其四子諸樊、馀祭、夷昧、季劄至一床一前,謂曰:“汝兄弟四人,惟劄最賢,若立之,必能昌大吳國,我一向欲立為世子,奈劄固辭不肯。

    我死之後,諸樊傳馀祭,馀祭傳夷昧,夷昧傳季劄,傳弟不傳孫。

    務使季劄為君,社稷有幸。

    違吾命者,即為不孝,上天不祐!”言訖而絕。

    諸樊讓國于季劄曰:“此父志也。

    ”季劄曰:“弟辭世子之位于父生之日,肯受君位于父死之後乎?兄若再遜,弟當逃之他國矣。

    ”諸樊不得已,乃宣明次傳之約,以父命即位。

    晉悼公遣使吊賀。

    不在話下。

     又明年為周靈王十二年,晉将智罂、士鲂、魏相,相繼而卒。

    悼公複治兵于綿山。

    欲使士匄将中軍,匄辭曰:“伯遊長。

    ”乃使中行荀偃代智罂之任,士匄為副。

    又欲使韓起将上軍,起曰:“臣不如趙武之賢。

    ”乃使趙武代荀偃之任,韓起為副。

    栾黡将下軍如故,魏绛為副。

    其新軍尚無帥。

    悼公曰“甯可虛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濫位。

    ”乃使其軍吏,率官屬卒乘,以附于下軍。

    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