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說秦伯魏相迎醫報魏锜養叔獻藝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以不敢為趙氏仲冤。
時宋共公遣上卿華元,行吊于晉,兼賀新君。
因與栾書商議。
欲合晉楚之成,免得南北交争,生民塗炭。
栾書曰:“楚未可信也。
”華元曰:“元善于子重,可以任之。
”栾書乃使其幼子栾針,同華元至楚,先與公子嬰齊相見。
嬰齊見栾針年青貌偉,問于華元,知是中軍元帥之子,欲試其才,問曰:“上國用兵之法何如?”針對曰:“整。
”又問:“更有何長?”針答曰:“暇。
”嬰齊曰:“人亂我整,人忙我暇,何戰不勝?二字可謂簡而盡矣!。
”由此倍加敬重。
遂引見楚王,定議兩國通和,守境安民,動幹戈者,鬼神殛①之!遂訂期為盟。
晉士燮,楚公子罷,共歃血于宋國西門之外。
楚司馬公子側,自以不曾與議,大怒曰:“南北之不相通久矣!子重欲擅合成之功,吾必敗之。
”探知巫臣糾合吳子壽夢,與晉、魯、齊、宋、衛、鄭各國大夫會于鐘離,公子側遂說楚王曰:“晉、吳通好,必有謀楚之情。
宋、鄭俱從,楚之宇下一空矣。
”共王曰:“孤欲伐鄭,奈西門之盟何?”公子側曰:“宋、鄭受盟于楚,非一日矣。
惟不顧盟,是以附晉。
今日之事,惟利則進,何以盟為?”共王乃命公子側帥師伐鄭,鄭複背晉從楚。
此周簡王十年事也。
晉厲公大怒,集諸大夫計議伐鄭。
時栾書雖則為政,而三郤擅權。
那三郤:乃郤锜、郤犨、郤至。
锜為上軍元帥,犨為上軍副将,至為新軍副将,犨子郤毅,至弟郤乞,并為大夫用事。
伯宗為人正直敢言,屢向厲公言:“郤氏族大勢盛,宜分别賢愚,稍抑其權,以保全功臣之後。
”厲公不聽。
三郤恨伯宗入骨,遂谮伯宗謗毀朝政。
厲公信之,反殺伯宗。
其子伯州犁奔楚,楚用為太宰,與之謀晉。
厲公素一性一驕侈,兼好内外嬖幸甚多。
外嬖胥童、夷羊五、長魚矯、匠麗氏等一班少年,皆拜為大夫。
内嬖美姬一愛一婢,不計其數。
日事一婬一樂,好谀惡直,政事不修,群臣解體。
士燮見朝政日非,不欲伐鄭。
郤至曰:“不伐鄭,何以求諸侯?”栾書曰:“今日失鄭,魯、宋亦将離心,溫季之言是也。
”楚降将苗贲皇亦勸伐鄭,厲公從其言。
獨留荀罂居守,遂親率大将郤書、士燮、郤锜、荀偃、朝厥、郤至、魏锜、栾針等,出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殺奔鄭國。
一面使郤犨往魯、衛各國,請兵助戰。
鄭成公聞晉兵勢大,欲謀出降。
大夫姚鈎耳曰:“鄭地褊小,間于兩大,隻宜擇一強者而事之,豈可朝楚暮晉,而歲歲受兵乎?”鄭成公曰:“然則何如?”鈎耳曰:“依臣之見,莫如求救于楚。
楚至,吾與之夾攻,大破晉兵,可保數年之安也。
”成公遂遣鈎耳往楚求救。
楚共王終以西門之盟為嫌,不欲起兵,問于令尹嬰齊。
嬰齊對曰:“我實無信,以緻晉師,又庇鄭而與之争,勤民以逞,勝不可必,不如待之。
”公子側進曰:“鄭入不忍背楚,是以告急。
前不救齊,今又不救鄭,是絕歸附者之望也。
臣雖不才,願提一旅,保駕前往,務要再奏‘掬指’之功。
”共王大悅,乃拜司馬公子側為中軍元帥,令尹公子嬰齊為左軍,右尹公子壬夫将右軍。
自統親軍兩廣之衆,望北進發,來救鄭國。
日行百裡,其疾如風,早有哨馬報入晉軍。
士燮私謂栾書曰:“君幼不知國事,吾僞為畏楚而避之,以儆君心,使知戒懼,猶可少安。
”栾書曰:“畏避之名,書不敢居也。
”士燮退而歎曰:“此行得敗為幸,萬一戰勝,外甯①必有内憂,吾甚懼之!” 時楚兵已過鄢陵,晉兵不能前進,留屯彭祖岡,兩下各安營下寨。
來日,是六月甲午大盡之日,名為晦日。
晦不行兵,晉軍不做準備,五鼓②漏盡,天色猶未大明,忽然寨外喊聲大振。
守營軍士忙忙來報:“楚軍直一逼一本營,排下陣勢。
”栾書大驚曰:“彼既壓我軍而陣,我軍不能成列,交兵恐緻不利。
且堅守營壘,待從容設計以破之。
”諸将紛紛議論,有言選銳突陣者,有言移兵退後者。
時士燮之子名匄,年才一十六歲,聞衆議不決,乃突入中軍,禀于栾書曰:“元帥患無戰地乎?此易事也。
”栾書曰:“子有何計?”士匄曰:“傳令牢把營門,軍士于寨内暗暗将竈土盡皆削平,井用木闆掩蓋,不過半個時辰,結陣有餘地矣,既成列于軍中,決開營壘,以為戰道,楚其奈我何哉?”栾書曰:“井竈乃軍中急務,平竈塞井,何以為食?”匄曰:“先命各軍預備于糧淨水,足支一二日,俟布陣已定,分撥老弱于營後另作井竈就之。
”士燮本不欲戰,見其子進計,大怒,罵曰:“兵之勝負,關系天命。
汝童子有何知識,敢在此搖唇鼓舌?”遂拔戈逐之。
衆将把士燮抱住,士匄方能走脫。
栾書曰:“此童子之智,勝于範孟也。
”乃從士匄之計,令各寨多造幹糧,然後平竈掩井,擺列陣勢,準備來日交兵。
胡曾詠史詩雲: 軍中列陣本奇謀,士燮一抽一戈若寇仇。
豈是心機遜童子,老成憂國有
時宋共公遣上卿華元,行吊于晉,兼賀新君。
因與栾書商議。
欲合晉楚之成,免得南北交争,生民塗炭。
栾書曰:“楚未可信也。
”華元曰:“元善于子重,可以任之。
”栾書乃使其幼子栾針,同華元至楚,先與公子嬰齊相見。
嬰齊見栾針年青貌偉,問于華元,知是中軍元帥之子,欲試其才,問曰:“上國用兵之法何如?”針對曰:“整。
”又問:“更有何長?”針答曰:“暇。
”嬰齊曰:“人亂我整,人忙我暇,何戰不勝?二字可謂簡而盡矣!。
”由此倍加敬重。
遂引見楚王,定議兩國通和,守境安民,動幹戈者,鬼神殛①之!遂訂期為盟。
晉士燮,楚公子罷,共歃血于宋國西門之外。
楚司馬公子側,自以不曾與議,大怒曰:“南北之不相通久矣!子重欲擅合成之功,吾必敗之。
”探知巫臣糾合
宋、鄭俱從,楚之宇下一空矣。
”共王曰:“孤欲伐鄭,奈西門之盟何?”公子側曰:“宋、鄭受盟于楚,非一日矣。
惟不顧盟,是以附晉。
今日之事,惟利則進,何以盟為?”共王乃命公子側帥師伐鄭,鄭複背晉從楚。
此周簡王十年事也。
晉厲公大怒,集諸大夫計議伐鄭。
時栾書雖則為政,而三郤擅權。
那三郤:乃郤锜、郤犨、郤至。
锜為上軍元帥,犨為上軍副将,至為新軍副将,犨子郤毅,至弟郤乞,并為大夫用事。
伯宗為人正直敢言,屢向厲公言:“郤氏族大勢盛,宜分别賢愚,稍抑其權,以保全功臣之後。
”厲公不聽。
三郤恨伯宗入骨,遂谮伯宗謗毀朝政。
厲公信之,反殺伯宗。
其子伯州犁奔楚,楚用為太宰,與之謀晉。
厲公素一性一驕侈,兼好内外嬖幸甚多。
外嬖胥童、夷羊五、長魚矯、匠麗氏等一班少年,皆拜為大夫。
内嬖美姬一愛一婢,不計其數。
日事一婬一樂,好谀惡直,政事不修,群臣解體。
士燮見朝政日非,不欲伐鄭。
郤至曰:“不伐鄭,何以求諸侯?”栾書曰:“今日失鄭,魯、宋亦将離心,溫季之言是也。
”楚降将苗贲皇亦勸伐鄭,厲公從其言。
獨留荀罂居守,遂親率大将郤書、士燮、郤锜、荀偃、朝厥、郤至、魏锜、栾針等,出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殺奔鄭國。
一面使郤犨往魯、衛各國,請兵助戰。
鄭成公聞晉兵勢大,欲謀出降。
大夫姚鈎耳曰:“鄭地褊小,間于兩大,隻宜擇一強者而事之,豈可朝楚暮晉,而歲歲受兵乎?”鄭成公曰:“然則何如?”鈎耳曰:“依臣之見,莫如求救于楚。
楚至,吾與之夾攻,大破晉兵,可保數年之安也。
”成公遂遣鈎耳往楚求救。
楚共王終以西門之盟為嫌,不欲起兵,問于令尹嬰齊。
嬰齊對曰:“我實無信,以緻晉師,又庇鄭而與之争,勤民以逞,勝不可必,不如待之。
”公子側進曰:“鄭入不忍背楚,是以告急。
前不救齊,今又不救鄭,是絕歸附者之望也。
臣雖不才,願提一旅,保駕前往,務要再奏‘掬指’之功。
”共王大悅,乃拜司馬公子側為中軍元帥,令尹公子嬰齊為左軍,右尹公子壬夫将右軍。
自統親軍兩廣之衆,望北進發,來救鄭國。
日行百裡,其疾如風,早有哨馬報入晉軍。
士燮私謂栾書曰:“君幼不知國事,吾僞為畏楚而避之,以儆君心,使知戒懼,猶可少安。
”栾書曰:“畏避之名,書不敢居也。
”士燮退而歎曰:“此行得敗為幸,萬一戰勝,外甯①必有内憂,吾甚懼之!” 時楚兵已過鄢陵,晉兵不能前進,留屯彭祖岡,兩下各安營下寨。
來日,是六月甲午大盡之日,名為晦日。
晦不行兵,晉軍不做準備,五鼓②漏盡,天色猶未大明,忽然寨外喊聲大振。
守營軍士忙忙來報:“楚軍直一逼一本營,排下陣勢。
”栾書大驚曰:“彼既壓我軍而陣,我軍不能成列,交兵恐緻不利。
且堅守營壘,待從容設計以破之。
”諸将紛紛議論,有言選銳突陣者,有言移兵退後者。
時士燮之子名匄,年才一十六歲,聞衆議不決,乃突入中軍,禀于栾書曰:“元帥患無戰地乎?此易事也。
”栾書曰:“子有何計?”士匄曰:“傳令牢把營門,軍士于寨内暗暗将竈土盡皆削平,井用木闆掩蓋,不過半個時辰,結陣有餘地矣,既成列于軍中,決開營壘,以為戰道,楚其奈我何哉?”栾書曰:“井竈乃軍中急務,平竈塞井,何以為食?”匄曰:“先命各軍預備于糧淨水,足支一二日,俟布陣已定,分撥老弱于營後另作井竈就之。
”士燮本不欲戰,見其子進計,大怒,罵曰:“兵之勝負,關系天命。
汝童子有何知識,敢在此搖唇鼓舌?”遂拔戈逐之。
衆将把士燮抱住,士匄方能走脫。
栾書曰:“此童子之智,勝于範孟也。
”乃從士匄之計,令各寨多造幹糧,然後平竈掩井,擺列陣勢,準備來日交兵。
胡曾詠史詩雲: 軍中列陣本奇謀,士燮一抽一戈若寇仇。
豈是心機遜童子,老成憂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