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叔詹據鼎抗晉侯弦高假命犒秦軍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超乘者,退之殿①後!”凡行軍以殿為怯,軍敗則以殿為勇。
此言殿後者,辱之也。
一軍凡三百乘,無不超騰而上者。
登車之後,車行迅速,如疾風閃電一般,霎時不見。
時周襄王使王子虎同王孫滿,往觀秦師。
過訖,回複襄王。
王子虎歎曰:“臣觀秦師骁健如此,誰能敵者?此去鄭必無幸矣!”王孫滿時年甚小,含笑而不言。
襄王問曰:“爾童子以為何如?”滿對曰:“禮,過天子門,必卷甲束兵而趨。
今止于免胄,是無禮也。
又超乘而上,其輕甚矣。
輕則寡謀,無禮則易亂。
此行也,秦必有敗衂②之辱,不能害人,隻自害耳!” 卻說鄭國有一商人,名曰弦高,以販牛為業。
自昔王子頹一愛一牛,鄭、衛各國商人,販牛至周,頗得重利。
今日弦高尚襲其業。
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一愛一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
隻為無人薦引,屈于市井之中。
今日販了數百肥牛,往周買賣。
行近黎陽津,遇一故人,名曰蹇他,乃新從秦國而來。
弦高與蹇他相見,問:“秦國近有何事?”他曰:“秦遣三帥襲鄭,以十二月丙戌日出兵,不久即至矣。
”弦高大驚曰:“吾父母一之邦,忽有此難,不聞則已,若聞而不救,萬一宗社淪亡,我何面目回故鄉也?”遂心生一計,辭别了蹇他,一面使人星夜奔告鄭國,教他速作準備。
一面打點犒軍之禮,選下肥牛二十頭随身,餘牛俱寄頓客舍。
弦高自乘小車,一路迎秦師上去。
來至滑國,地名延津,恰好遇見秦兵前哨,弦高攔住前路,高叫:“鄭國有使臣在此,願求一見!”前哨報入中軍。
孟明倒吃一驚,想道:“鄭國如何便知我兵到來,遣使臣遠遠來接?且看他來意如何。
”遂與弦高車前相見。
弦高詐傳鄭君之命,謂孟明曰:“寡君聞三位将軍,将行師出于敝邑,不腆之賊,敬使下臣高遠犒從者。
敝邑攝乎大國之間,外侮疊至,為久勞遠戍,恐一旦不戒,或有不測,以得罪于上國,日夜儆備,不敢安寝。
惟執事諒之!”孟明曰:“鄭君既犒師,何無國書?”弦高曰:“執事以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兵,寡君聞從者驅馳甚力,恐俟詞命之修①,或失迎犒,遂口授下臣,匍匐請罪,非有他也。
”孟明附耳言曰:“寡君之遣視,為滑故也,豈敢及鄭?”傳令:“住軍于延津!”弦高稱謝而退。
西乞白乙問孟明:“駐軍延津何意?”孟明曰:“吾師千裡遠涉,止以出鄭人之不意,可以得志。
今鄭人已知吾出軍之日,其為備也久矣。
攻之則城固而難克,圍之則兵少而無繼。
今滑國無備,不若襲滑而破之。
得其鹵獲,猶可還報吾君,師出不為無名也。
”是夜三更,三帥兵分作三路,并力襲破滑城。
滑君奔翟。
秦兵大肆擄掠,子女玉帛,為之一空。
史臣論此事,謂秦師目中已無鄭矣。
若非弦高矯②命犒師,以杜③三帥之謀,則滅國之禍,當在鄭而不在滑也。
有詩贊雲: 千裡驅兵狠似狼,豈因小滑逞鋒铓。
弦高不假軍前犒,鄭國安能免滅亡? 滑自被殘破,其君不能複國。
秦兵去後,其地遂為衛國所并。
不在話下。
卻說鄭穆公接了商人弦高密報,猶未深信。
時當二月上旬,使人往客館,窺觇杞子、逢孫、楊孫所為。
則已收束車乘,厲兵秣馬,整頓器械。
人人裝束,個個抖擻。
隻等秦兵到來,這裡準備獻門①。
使者回報,鄭伯大驚。
乃使老大夫燭武,先見杞子、逢孫、楊孫,各以束帛為赆②。
謂之曰:“吾子淹久于敝邑,敝邑以供給之故,原圃之麋鹿俱竭矣。
今聞吾子戒嚴,意者有行色乎?孟明諸将在周、滑之間,盍往從之?”杞子大驚,暗思:“吾謀已洩,師至無功,反将得罪,不惟鄭不可留,秦亦不可歸矣。
”乃緩詞以謝燭武,即日引親随數十人,逃奔齊國。
逢孫、楊孫亦奔宋國避罪。
戍卒無主,屯聚于北門,欲為亂。
鄭穆公使佚之狐,多赍行糧,分散衆人,導之還鄉。
鄭穆公錄弦高之功,拜為軍尉。
自此鄭國安靖。
卻說晉襄公在曲沃殡宮守喪,聞諜報:“秦國孟明将軍,統兵東去,不知何往?”襄公大驚,即使人召群臣商議。
先轸預已打聽明白,備知秦君襲鄭之謀,遂來見襄公。
不知先轸如何計較,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非:非老大夫不可。
①享:有。
②何一愛一:還有比這更一愛一護我? ③靈:威。
①執政:宰相。
周時無宰相之稱。
此指自己。
②号:大聲喊叫。
③秉耒:拿鋤一柄一;耨:除草。
①荷:受。
②朝班:上朝隊伍,即作官。
③頤:下巴。
豐頤:寬下巴。
④請平:平:媾和,朝聘講和。
⑤顧命:扶持朝政。
⑥替:廢、棄。
①難:為難,抗衡。
②憊:疲乏。
③讓:責備。
①緻政:辭官交權。
②是:此。
①殿:行軍走在最後。
②衂:挫折。
①修:寫。
②矯:假托。
③杜:斷絕。
①獻門:開城門作内應。
②赆:贈禮。
此言殿後者,辱之也。
一軍凡三百乘,無不超騰而上者。
登車之後,車行迅速,如疾風閃電一般,霎時不見。
時周襄王使王子虎同王孫滿,往觀秦師。
過訖,回複襄王。
王子虎歎曰:“臣觀秦師骁健如此,誰能敵者?此去鄭必無幸矣!”王孫滿時年甚小,含笑而不言。
襄王問曰:“爾童子以為何如?”滿對曰:“禮,過天子門,必卷甲束兵而趨。
今止于免胄,是無禮也。
又超乘而上,其輕甚矣。
輕則寡謀,無禮則易亂。
此行也,秦必有敗衂②之辱,不能害人,隻自害耳!” 卻說鄭國有一商人,名曰弦高,以販牛為業。
自昔王子頹一愛一牛,鄭、衛各國商人,販牛至周,頗得重利。
今日弦高尚襲其業。
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一愛一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
隻為無人薦引,屈于市井之中。
今日販了數百肥牛,往周買賣。
行近黎陽津,遇一故人,名曰蹇他,乃新從秦國而來。
弦高與蹇他相見,問:“秦國近有何事?”他曰:“秦遣三帥襲鄭,以十二月丙戌日出兵,不久即至矣。
”弦高大驚曰:“吾父母一之邦,忽有此難,不聞則已,若聞而不救,萬一宗社淪亡,我何面目回故鄉也?”遂心生一計,辭别了蹇他,一面使人星夜奔告鄭國,教他速作準備。
一面打點犒軍之禮,選下肥牛二十頭随身,餘牛俱寄頓客舍。
弦高自乘小車,一路迎秦師上去。
來至滑國,地名延津,恰好遇見秦兵前哨,弦高攔住前路,高叫:“鄭國有使臣在此,願求一見!”前哨報入中軍。
孟明倒吃一驚,想道:“鄭國如何便知我兵到來,遣使臣遠遠來接?且看他來意如何。
”遂與弦高車前相見。
弦高詐傳鄭君之命,謂孟明曰:“寡君聞三位将軍,将行師出于敝邑,不腆之賊,敬使下臣高遠犒從者。
敝邑攝乎大國之間,外侮疊至,為久勞遠戍,恐一旦不戒,或有不測,以得罪于上國,日夜儆備,不敢安寝。
惟執事諒之!”孟明曰:“鄭君既犒師,何無國書?”弦高曰:“執事以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兵,寡君聞從者驅馳甚力,恐俟詞命之修①,或失迎犒,遂口授下臣,匍匐請罪,非有他也。
”孟明附耳言曰:“寡君之遣視,為滑故也,豈敢及鄭?”傳令:“住軍于延津!”弦高稱謝而退。
西乞白乙問孟明:“駐軍延津何意?”孟明曰:“吾師千裡遠涉,止以出鄭人之不意,可以得志。
今鄭人已知吾出軍之日,其為備也久矣。
攻之則城固而難克,圍之則兵少而無繼。
今滑國無備,不若襲滑而破之。
得其鹵獲,猶可還報吾君,師出不為無名也。
”是夜三更,三帥兵分作三路,并力襲破滑城。
滑君奔翟。
秦兵大肆擄掠,子女玉帛,為之一空。
史臣論此事,謂秦師目中已無鄭矣。
若非弦高矯②命犒師,以杜③三帥之謀,則滅國之禍,當在鄭而不在滑也。
有詩贊雲: 千裡驅兵狠似狼,豈因小滑逞鋒铓。
弦高不假軍前犒,鄭國安能免滅亡? 滑自被殘破,其君不能複國。
秦兵去後,其地遂為衛國所并。
不在話下。
卻說鄭穆公接了商人弦高密報,猶未深信。
時當二月上旬,使人往客館,窺觇杞子、逢孫、楊孫所為。
則已收束車乘,厲兵秣馬,整頓器械。
人人裝束,個個抖擻。
隻等秦兵到來,這裡準備獻門①。
使者回報,鄭伯大驚。
乃使老大夫燭武,先見杞子、逢孫、楊孫,各以束帛為赆②。
謂之曰:“吾子淹久于敝邑,敝邑以供給之故,原圃之麋鹿俱竭矣。
今聞吾子戒嚴,意者有行色乎?孟明諸将在周、滑之間,盍往從之?”杞子大驚,暗思:“吾謀已洩,師至無功,反将得罪,不惟鄭不可留,秦亦不可歸矣。
”乃緩詞以謝燭武,即日引親随數十人,逃奔齊國。
逢孫、楊孫亦奔宋國避罪。
戍卒無主,屯聚于北門,欲為亂。
鄭穆公使佚之狐,多赍行糧,分散衆人,導之還鄉。
鄭穆公錄弦高之功,拜為軍尉。
自此鄭國安靖。
卻說晉襄公在曲沃殡宮守喪,聞諜報:“秦國孟明将軍,統兵東去,不知何往?”襄公大驚,即使人召群臣商議。
先轸預已打聽明白,備知秦君襲鄭之謀,遂來見襄公。
不知先轸如何計較,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非:非老大夫不可。
①享:有。
②何一愛一:還有比這更一愛一護我? ③靈:威。
①執政:宰相。
周時無宰相之稱。
此指自己。
②号:大聲喊叫。
③秉耒:拿鋤一柄一;耨:除草。
①荷:受。
②朝班:上朝隊伍,即作官。
③頤:下巴。
豐頤:寬下巴。
④請平:平:媾和,朝聘講和。
⑤顧命:扶持朝政。
⑥替:廢、棄。
①難:為難,抗衡。
②憊:疲乏。
③讓:責備。
①緻政:辭官交權。
②是:此。
①殿:行軍走在最後。
②衂:挫折。
①修:寫。
②矯:假托。
③杜:斷絕。
①獻門:開城門作内應。
②赆: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