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關燈
正言順、理直氣壯,到了不可不殺的地步,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這就意味着,隻要思想、言論與我不一樣,就是異端邪說,就該殺而後快。

     這個故事最早見于《荀子&bull宥坐》,荀子本來是儒法兼修,外儒内法第一人,對此大唱贊歌不稀奇。

     從朱熹開始,一些學者對孔子誅少正卯的故事持懷疑态度,其論據包一皮一皮括史料證據、制度沿革、孔子治國理念等,至今兩派争訟不休。

     曆史是一種印象,真實早已掩埋于塵土之下,流傳下來的未必是曆史的真相。

    然而,流傳下來的曆史印象對後世造成的影響,可能比實實在在的曆史真相來得更大。

     孔子誅沒誅少正卯不重要,這個故事得以正面形象流傳,說明一黨一同伐異在中國有很大的市場。

    因為這個故事很好用,所以後世儒生争相效法,五條罪名越用越熟練,無論是清譽名士,還是貪贓枉法之徒,都可能被加上了&ldquo少正卯&rdquo的罪名。

     東漢末年,杜喬上書指斥梁冀兄弟&ldquo有正卯之惡,未被兩觀之誅&rdquo(公元147年);李膺(公元166年)初任河南尹就以殘暴無道、殺死孕婦之罪殺死宦官張讓的弟弟張輿,面對漢桓帝的指責,意正嚴詞的說:&ldquo孔子七日而誅少正卯,我到任已有十天,我隻擔心動作拖拉而受指責,哪想到因辦案迅速而獲罪。

    &rdquo 這兩個故事比較正面,可越往後越負面。

    魏晉之際(公元263年),鐘會勸司馬昭殺嵇康的時候就引用了這個故事,認為嵇康言論放一蕩、诋毀經典、禍害時局、擾亂名教,帝王所不應該容忍,嵇康被誅于市。

     到了北宋之際,政敵之間常常互相指責對方是&ldquo少正卯&rdquo:何郯彈劾夏竦(公元1048年),歐陽修、劉敞等彈劾劉昌期(公元1059年),李定彈劾蘇轼(公元1079年),蘇轍等彈劾呂惠卿(公元1086年),要不就是引用&ldquo學非而博&rdquo、&ldquo行僞而堅&rdquo、&ldquo言僞而辯&rdquo的罪名,要不就是直指對方是&ldquo異端害道&rdquo、&ldquo魯之少正卯&rdquo。

     為此蘇轼發過一通調侃,大意說孔子七日而誅少正卯,正為自知相位不久,所以不得不乘還在位時速行其事,否則遲疑兩三日,隻怕少正卯所圖。

    (《東坡志林&bull卷四》)借孔子的酒杯,澆自家的心事,一語道破自古一黨一争之烈,孔子不殺少正卯,少正卯就要殺孔子,無論是路線鬥争、階級鬥争,還是民族鬥争,都是你死我活的鬥争,哪裡有寬容可以藏身? 後來又發生了兩起&ldquo少正卯&rdquo,更令人驚詫莫名。

    一起在南宋(公元1195年),儒學大師朱熹遭沈繼祖參奏六大罪,并說&ldquo嘉為大一奸一大憝,請加少正卯之誅,以為欺君罔世、污行盜名者戒。

    &rdquo另一起在明季(公元1627年),無恥文人陸萬齡竟稱&ldquo孔子作《春秋》,(魏)忠賢作《要典》。

    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

    宜建祠國學西,與先聖并尊&rdquo,比魏忠賢為孔子,比東林一黨一人為少正卯。

     一個是将來配享孔廟的先賢,被誣為少正卯,一個是遺臭萬年的豎Yan,被比為誅殺少正卯的孔子,可見謬種一旦流傳,不由你考證它是真是僞,它自有它的生命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