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孔子誅少正卯•思想言論罪

關燈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出任魯國中都宰,一年之間,四方效法。

    不久升司空,再升大司寇,職掌司法,之後又以大司寇行攝相事,代理執政。

     執政的第七天,孔子就誅殺魯國大夫少正卯于東觀之下。

    東西兩觀在宮門兩邊,積土為台,台上有望樓,可以遠眺,故曰觀,約等于天一安一門。

    在這種政治意味濃重的地方殺人,說明殺少正卯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事件。

     少正卯,少正是官名,以官為氏,以卯為名。

    他與孔子同時在魯國創辦私學,兩人争奪學生極為激烈,孔子門下,&ldquo三盈三虛&rdquo,三次坐滿而三次跑空,如此反複,隻有顔淵意志堅定,一直跟着孔子。

     殺少正卯之後,學生們都不敢說話,隻有子貢問孔子說:&ldquo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老師你初當政就先殺了他,該沒有弄錯吧?&rdquo 孔子說:&ldquo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不在其中: 一是心達而險,知識通達而心懷險惡;二是行僻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僞而辯,言語不合正道而善于狡辯煽動;四是記醜而博,博聞強識,宣揚邪惡的思想;五是順非而澤,贊賞錯誤的觀點,加以文飾。

     這五宗罪,任何一條都該殺,而少正卯同時具有這五宗罪。

    他的居所足以聚集門徒成群,他的言論足以掩飾邪惡,蠱惑人心,他的剛強足以與正确的見解分庭抗禮,小人中的雄傑,不可以不殺。

     因此商湯殺尹諧,周文王殺潘止,周公旦殺管叔,姜太公殺華仕,管仲殺付裡乙,子産殺鄧析、史付,這七個人,雖然時代不同,險惡的用心卻一樣,是不能不殺的。

    &rdquo 以思想、言論入罪,孔子絕不是第一個,商湯、周文王、周公旦,那都是上古的賢人,該殺的時候決不手軟。

    但殺人的理論,的确由此完備。

     心達而險、行僻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從這些罪名來看,其實隻有一條,就是思想反動,和官方意見不保持一緻。

    南轅北轍,因為思想反動,所以知識廣博、善于辯論、堅韌剛強都隻會助長反動思想的傳播,所以這樣的人越是知識廣博、越是善于辯論、越是堅韌剛強對社會破壞就越大,就越是該殺。

     盜、一奸一之屬,為害一時,卻不會擾亂為政的根本,而且罪惡彰顯,人人明白,思想上的問題比較隐蔽,才是大問題,必須要首先解決,所以稱為&ldquo先誅&rdquo。

    太公望至齊而誅華士,是為先例。

    劉向強調:&ldquo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rdquo,殺人,是保證太平的手段。

    司馬遷也是用後來的魯國大治為孔子背書,據他說:&ldquo孔子執政三月,商賈不欺童叟、男一女分路而行,路不拾遺,四方之客,賓至如歸。

    齊國恐怕魯國稱霸,甚至考慮把土地送給魯國以求和好。

    &rdquo(《史記&bull孔子世家》)言下之意,隻要天下太平,就證明殺得對,殺得有理。

    誅于東觀,就是要以儆效尤,後來曹一操一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頗得其中殺雞儆猴的帝王之術真谛。

     有人誤會孔子妒賢嫉能,有點太小看至聖先師了。

    如果孔子隻是一個這麼簡單的人物,也不足以創立儒學流傳二千年了。

    孔子借《詩經&bull邶風&bull柏舟》感歎&ldquo憂心悄悄,愠于群小。

    &rdquo憂愁之心多凄楚,被群小人所怨怒。

     其實孔子殺少正卯殺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