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戰國四公子與私企管理

關燈
在戰國時人才分成幾級,最高級的人才稱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能稱為子的都是國士,國士當然就比較牛比,魏惠王有次問孟子,國王和儒士誰輕誰重,孟子馬上回答,儒士牛比于國王,然後搬出大堆理由,駁得魏王啞口無言,子們自持身份,不太願意當國家公務員,譬如說莊子他老人家,就喜歡做蝴蝶夢,無聊時閑扯幾句刺激領導的話,竊鈎者誅,竊國者諸侯,把領導們和小偷等同起來,即使這樣還有楚威王這樣的國企老闆,硬湊上來想重金請他當CEO。

     第二層次的人才,就沒那麼清高,他們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目标明确就是沖着壟斷行業的國企,代表人物是那些縱橫家,蘇秦、張儀啊,搞合縱還是搞連橫,對他們都不是問題,那家企業願意出高薪才是最主要的,所以這一級别的人才,通常是有才而無德,張儀就欺騙過楚國,把六百裡的合同書篡改成六裡。

    而蘇秦身為齊國CEO,卻整天盤算怎麼把齊國削弱了,好完成自己六國合縱的商業計劃。

     如果連第二級别的人才都稱不上,那就很難在國企謀取職務了,好在戰國時私企衆多,當時許多大夫都一愛一收攏人才,曆史上叫做養門客,在私企謀職的人中,也有很多懷才不遇的,如果私企老闆眼力準,人盡其用,依然能派上很大用處,有個成語叫作一毛一遂自薦,就是說的一位私企職員,通過自我推薦,最後做成一筆大合同的事迹。

    當然了類似的人物很多,趙國著名的CEO蔺相如,也是從私企職員起步。

     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私企有四家,分别注冊在齊楚趙魏,史稱戰國四公子。

    如果細察他們各自的用人之道,會發現一些有趣現象,足為今人之鑒。

     趙國的平原君屬于私企老闆中的親和型代表,前文提到那個自薦的一毛一遂,就是他的職員,平原君一性一格随和,管理手腕也稀松平常,雖說有員工三千,但多數是混飯打雜的,但這樣的老闆有個好處,由于平時對下屬寬松,關鍵時刻職員很願意同甘共苦,趙國首都被秦國包一皮一皮圍時,他的門客就與他并肩戰鬥,雖說這些人起不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多少能求個心理平衡。

    平原君這樣的私企老闆,也缺乏發現人才的眼光,拿一毛一遂這件事情來說,當時秦國想吞并趙國,趙孝成王讓平原君出使楚國求援,既然是談判,當然要組成個像樣的班底,平原君準備從自己的三千職員中,挑選二十個合适的人才,結果勉強選出十九個,最後一個怎麼都選不出了,于是平原君開始傷感:&ldquo我招攬門客幾十年,關鍵時候,連二十個有用的人都湊不全。

    &rdquo如果換作其他私企領導,可能都生出裁員的念頭,但親和型的平原君不會這麼做,于是就有了一毛一遂自薦,雖然平原君接受了一毛一遂的自我推薦,還是沒意識到眼下的人,是他的員工中屈指可數的人才,當時他有這麼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ldquo有才能的人就像是把錐子,放在口袋裡就會冒尖,而先生在我這裡三年了,從沒看到先生冒出來。

    &rdquo後來的結果證明,并不時一毛一遂沒冒出來,實在是平原君這位老闆沒眼光,一般親和型的私企老闆很難做大,也很少會破産,而且由于平時人緣好,關鍵時候多有人協助。

     與平原君相比,魏國的信陵君則多了些霸氣,屬于開拓型的私企老闆。

    信陵君在戰國四公子中最有才華,他領導六國聯軍曾打敗過強大的秦國,這是戰國時期六國最後一次打敗強秦,同時也因為霸氣與不擇手段,導緻了他的私企的破産,信陵君破産的原因,是他選擇了與壟斷型國企進行對抗。

    我們來看看這次事件的始末,當時趙國被秦國包一皮一皮圍着,眼看就要滅亡了,平原君到處找援兵,本來魏國和楚國這兩大國企都答應了去救援,但看到秦國人資金雄厚,就有些害怕自己帶來的資本,一旦投進去,非但救不了市,反而血本無歸,于是幹脆就持币觀望。

    這下與平原君私交甚好的信陵君急了,我們知道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