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
關燈
小
中
大
同“肢”。
(15)腐刑:即宮刑。
破壞生一殖機能的酷刑,僅次于死刑。
(16)刑不上大夫:此語見《禮記·曲禮上》。
(17)厲:同“砺”,磨砺。
(18)穽:同“阱”。
檻(jiàn,件):關野獸的木籠。
(19)積威約:長期威力的約束。
漸:逐漸發展的結果。
(20)定計:指早就拿定主意。
鮮:指态度鮮明。
或解為夭亡、不以壽終。
(21)榜:鞭打。
(22)圜牆:指監獄。
圜,通“圓”。
(23)槍:同“搶(陰平)”,撞,觸。
(24)徒隸:獄卒。
惕息:不敢喘一息,形容極其恐懼。
(25)強顔:厚着臉皮。
(26)西伯:即周文王。
殷纣時他是西方諸侯之長,故稱。
(27)伯:方伯,即一方諸侯之長。
(28)拘牖(yǒu,有)裡:據本書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載,周文王曾被殷纣王拘禁。
牖,兩《本紀》及《文選》均作“羑(音同)”。
(29)李斯被趙高陷害,最後被腰斬、滅三族。
詳見本書卷八十七《李斯列傳》。
至于他受了哪五種酷刑,傳中未詳。
(30)韓信先被封為楚王,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假做南遊,到陳地,韓信來見,被逮捕。
後被赦,封為淮陰侯。
詳見本書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31)彭越,漢初功臣,封梁王;張敖,漢初功臣張耳之子,父死,襲為趙王。
二人都因被誣告謀反,下獄定罪。
其事分别見本書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
(32)绛侯:周勃的封号。
呂後死,呂祿等人謀反,周勃與陳平等誅滅呂氏親族,迎立文帝。
其事見本書卷九《呂太後本紀》、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
(33)五伯(bà,罷):即春秋五霸。
伯,通“霸”。
(34)請室:漢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監獄。
周勃後來被誣告謀反,下獄治罪。
(35)衣赭(zhě,者):穿紅褐色的衣服。
古代囚服為赭色。
三木:指加在頸、手、足三處的刑具,即枷和桎(zhì,至)梏(gù,故)。
魏其侯窦嬰,景帝時為大将軍,武帝時被誣下獄處死。
詳見本書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36)季布原為項羽将領,屢次困辱劉邦。
項羽死後,劉邦懸賞捉拿季布。
季布剃光了頭,頸帶鐵圈,改變姓名,賣身為魯人朱家的奴隸。
見本書卷一百《季布栾布列傳》。
(37)灌夫平七國之亂有功,為中郎将。
武帝時被誣下獄、滅族。
見本書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居室,少府所屬的官署名。
(38)罔加:法網加在身上。
罔,同“網”。
(39)引決:自一殺。
自财:自一殺。
财,通“裁”。
(40)塵埃:指監獄。
(41)審矣:明白了。
(42)蚤:通“早”。
繩墨:指法令。
(43)陵夷:卑下,衰頹。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①,顧妻子。
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
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②,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④,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⑤,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⑥,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⑦。
①親戚:這裡指父母。
②去就:去留,進退。
這裡指偷生或赴死。
③沉溺:陷身。
累(léi,雷)绁(xiè,謝):捆一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牢獄。
累,《文選》作“缧”。
④臧獲:古代罵奴婢的賤稱。
⑤隐忍:克制忍耐。
⑥函:包一皮一皮圍。
糞土:指監獄。
⑦鄙:鄙陋,鄙薄。
沒(mò,末)世:終結一世,即死。
文采:指文章。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①,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②。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③;仲尼厄而作《春秋》④;屈原放逐,乃賦《離騷》⑤;左丘失明,厥有《國語》⑥;孫子膑腳,《兵法》修列⑦;不韋遷蜀,世傳《呂覽》⑧;韓非囚秦,《說難》、《孤憤》⑨;《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⑩。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11),故述往事,思來者(12)。
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13),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14)。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15),考之行一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上計軒轅(16),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17),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18),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草創未就,适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愠色(19)。
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20),通邑大都。
則仆償前辱之責(21),雖萬被戮(22),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①摩:通“磨”。
②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邁,才華不凡。
③傳說文王被拘禁時,把《易》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
西伯,《文選》作“文王”。
④關于孔子作《春秋》,見本書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厄,受困,指孔子周遊列國所受的困厄。
按,現代學者認為,《春秋》為魯國史官所記,孔子進行了加工與修訂。
⑤本書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載,《離騷》是屈原被楚懷王疏遠後所作,與本文所說不同。
⑥左丘即左丘明。
關于他失明的事,他書未見記載;《國語》是否為他所作,學者多有疑問。
⑦孫子即孫膑(bìn,鬓)。
他的事迹詳見本書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他所作的兵法早已失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孫膑兵法》殘簡五千九百餘字。
膑,斷足之刑;修列,著述,編著。
⑧《呂覽》:即《呂氏春秋》,呂不韋為相時命門客編寫的。
呂不韋的事迹詳見本書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
⑨《說(shuì,稅)難》、《孤憤》是韓非著作中的兩篇。
關于韓非的事迹,詳見本書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⑩氐:同“抵”。
(11)通其道:行其道,即實現其理想。
(12)思來者:意思是想到以後的人會有理解自己的。
(13)書策:寫作,著書。
策,竹簡。
(14)垂:流傳。
空文:即指文章著作。
當時還不能以文章建立功業,故稱空文。
(15)放失(yì,義):散失。
失,同“佚”。
(16)稽:考察。
理:道理,規律。
(17)軒轅:黃帝名。
(18)“上計軒轅”至“列傳七十”,《漢書》原無此二十六字,當是删節,此據《文選》補入。
(19)天人之際:天道與人事的關系。
(20)極刑:指宮刑。
愠(yùn,運):怨怒。
(21)其人:指志同道合之人,能傳布自己著作的人。
(22)責(zhài,債):同“債”。
(23)戮:辱。
且負下未易居①,下流多謗議②。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一黨一戮笑③,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複上父母一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④!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身直為閨?之臣⑤,甯得自引深藏于岩一穴一邪⑥?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⑦,通其狂惑⑧。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指謬乎⑨?今雖欲自雕琢⑩,曼辭以自解(11),無益于俗,不信(12),祗取辱耳(13)。
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謹再拜。
①負下:負罪之下,背負罪名的情況下。
②下流: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名聲不好。
③鄉一黨一:同鄉之人。
④垢:恥辱。
⑤閨?之臣:指宦官。
閨?,宮中的小門,借指宮中深密之處。
⑥引:引退。
⑦俯仰:應付,周旋。
⑧通:舒發。
⑨私指:私意。
指,同“旨”。
⑩自雕琢:修飾、美化自己。
(11)曼辭:美飾之辭。
(12)不信:不被信任。
(13)祗:同“隻”。
(15)腐刑:即宮刑。
破壞生一殖機能的酷刑,僅次于死刑。
(16)刑不上大夫:此語見《禮記·曲禮上》。
(17)厲:同“砺”,磨砺。
(18)穽:同“阱”。
檻(jiàn,件):關野獸的木籠。
(19)積威約:長期威力的約束。
漸:逐漸發展的結果。
(20)定計:指早就拿定主意。
鮮:指态度鮮明。
或解為夭亡、不以壽終。
(21)榜:鞭打。
(22)圜牆:指監獄。
圜,通“圓”。
(23)槍:同“搶(陰平)”,撞,觸。
(24)徒隸:獄卒。
惕息:不敢喘一息,形容極其恐懼。
(25)強顔:厚着臉皮。
(26)西伯:即周文王。
殷纣時他是西方諸侯之長,故稱。
(27)伯:方伯,即一方諸侯之長。
(28)拘牖(yǒu,有)裡:據本書卷三《殷本紀》、卷四《周本紀》載,周文王曾被殷纣王拘禁。
牖,兩《本紀》及《文選》均作“羑(音同)”。
(29)李斯被趙高陷害,最後被腰斬、滅三族。
詳見本書卷八十七《李斯列傳》。
至于他受了哪五種酷刑,傳中未詳。
(30)韓信先被封為楚王,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假做南遊,到陳地,韓信來見,被逮捕。
後被赦,封為淮陰侯。
詳見本書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31)彭越,漢初功臣,封梁王;張敖,漢初功臣張耳之子,父死,襲為趙王。
二人都因被誣告謀反,下獄定罪。
其事分别見本書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
(32)绛侯:周勃的封号。
呂後死,呂祿等人謀反,周勃與陳平等誅滅呂氏親族,迎立文帝。
其事見本書卷九《呂太後本紀》、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
(33)五伯(bà,罷):即春秋五霸。
伯,通“霸”。
(34)請室:漢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監獄。
周勃後來被誣告謀反,下獄治罪。
(35)衣赭(zhě,者):穿紅褐色的衣服。
古代囚服為赭色。
三木:指加在頸、手、足三處的刑具,即枷和桎(zhì,至)梏(gù,故)。
魏其侯窦嬰,景帝時為大将軍,武帝時被誣下獄處死。
詳見本書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36)季布原為項羽将領,屢次困辱劉邦。
項羽死後,劉邦懸賞捉拿季布。
季布剃光了頭,頸帶鐵圈,改變姓名,賣身為魯人朱家的奴隸。
見本書卷一百《季布栾布列傳》。
(37)灌夫平七國之亂有功,為中郎将。
武帝時被誣下獄、滅族。
見本書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傳》。
居室,少府所屬的官署名。
(38)罔加:法網加在身上。
罔,同“網”。
(39)引決:自一殺。
自财:自一殺。
财,通“裁”。
(40)塵埃:指監獄。
(41)審矣:明白了。
(42)蚤:通“早”。
繩墨:指法令。
(43)陵夷:卑下,衰頹。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①,顧妻子。
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
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②,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④,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⑤,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⑥,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⑦。
①親戚:這裡指父母。
②去就:去留,進退。
這裡指偷生或赴死。
③沉溺:陷身。
累(léi,雷)绁(xiè,謝):捆一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牢獄。
累,《文選》作“缧”。
④臧獲:古代罵奴婢的賤稱。
⑤隐忍:克制忍耐。
⑥函:包一皮一皮圍。
糞土:指監獄。
⑦鄙:鄙陋,鄙薄。
沒(mò,末)世:終結一世,即死。
文采:指文章。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①,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②。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③;仲尼厄而作《春秋》④;屈原放逐,乃賦《離騷》⑤;左丘失明,厥有《國語》⑥;孫子膑腳,《兵法》修列⑦;不韋遷蜀,世傳《呂覽》⑧;韓非囚秦,《說難》、《孤憤》⑨;《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⑩。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11),故述往事,思來者(12)。
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13),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14)。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15),考之行一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上計軒轅(16),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17),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18),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草創未就,适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愠色(19)。
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20),通邑大都。
則仆償前辱之責(21),雖萬被戮(22),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①摩:通“磨”。
②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邁,才華不凡。
③傳說文王被拘禁時,把《易》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
西伯,《文選》作“文王”。
④關于孔子作《春秋》,見本書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厄,受困,指孔子周遊列國所受的困厄。
按,現代學者認為,《春秋》為魯國史官所記,孔子進行了加工與修訂。
⑤本書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載,《離騷》是屈原被楚懷王疏遠後所作,與本文所說不同。
⑥左丘即左丘明。
關于他失明的事,他書未見記載;《國語》是否為他所作,學者多有疑問。
⑦孫子即孫膑(bìn,鬓)。
他的事迹詳見本書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他所作的兵法早已失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孫膑兵法》殘簡五千九百餘字。
膑,斷足之刑;修列,著述,編著。
⑧《呂覽》:即《呂氏春秋》,呂不韋為相時命門客編寫的。
呂不韋的事迹詳見本書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
⑨《說(shuì,稅)難》、《孤憤》是韓非著作中的兩篇。
關于韓非的事迹,詳見本書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
⑩氐:同“抵”。
(11)通其道:行其道,即實現其理想。
(12)思來者:意思是想到以後的人會有理解自己的。
(13)書策:寫作,著書。
策,竹簡。
(14)垂:流傳。
空文:即指文章著作。
當時還不能以文章建立功業,故稱空文。
(15)放失(yì,義):散失。
失,同“佚”。
(16)稽:考察。
理:道理,規律。
(17)軒轅:黃帝名。
(18)“上計軒轅”至“列傳七十”,《漢書》原無此二十六字,當是删節,此據《文選》補入。
(19)天人之際:天道與人事的關系。
(20)極刑:指宮刑。
愠(yùn,運):怨怒。
(21)其人:指志同道合之人,能傳布自己著作的人。
(22)責(zhài,債):同“債”。
(23)戮:辱。
且負下未易居①,下流多謗議②。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一黨一戮笑③,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複上父母一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④!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身直為閨?之臣⑤,甯得自引深藏于岩一穴一邪⑥?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⑦,通其狂惑⑧。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指謬乎⑨?今雖欲自雕琢⑩,曼辭以自解(11),無益于俗,不信(12),祗取辱耳(13)。
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謹再拜。
①負下:負罪之下,背負罪名的情況下。
②下流: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名聲不好。
③鄉一黨一:同鄉之人。
④垢:恥辱。
⑤閨?之臣:指宦官。
閨?,宮中的小門,借指宮中深密之處。
⑥引:引退。
⑦俯仰:應付,周旋。
⑧通:舒發。
⑨私指:私意。
指,同“旨”。
⑩自雕琢:修飾、美化自己。
(11)曼辭:美飾之辭。
(12)不信:不被信任。
(13)祗:同“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