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
(27)關:指函谷關。
(28)搤(è,厄):通“扼”。
掐住。
亢:咽喉。
(29)拊:擊打。
(30)令:如果。
(31)案:通“按”。
控制。
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争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上疑未能決。
及留侯明言入關便①,即日車駕西都關中②。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婁敬,‘婁’者乃‘劉’也。
”賜姓劉氏,拜為郎中,号為奉春君。
①留侯:即張良。
②車駕:這裡指皇帝乘車而行。
漢七年①,韓王信反②,高帝自往擊之。
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③。
使者十輩來④,皆言匈奴可擊。
上使劉敬複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⑤。
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
上怒,罵劉敬曰:“齊虜⑥!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⑦。
”械系敬廣武⑧。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
高帝至廣武,郝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
”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内侯,号為建信侯。
①漢七年:漢高帝七年,即前200年。
②韓王信:指戰國韓襄王的後代,漢初封為韓王。
非淮陰侯韓信。
③見:同“現”。
顯示,顯露。
羸(léi,雷):瘦弱。
④輩:批。
⑤誇矜:炫耀。
⑥虜:對人的蔑稱。
⑦沮:阻止。
⑧械系:用鐐铐拘禁。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
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①,數苦北邊②。
上患之,問劉敬。
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③,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④,然恐陛下不能為。
”上曰:“誠可⑤,何為不能!彼為奈何⑥?”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适長公主妻之⑦,厚奉遺之⑧,彼知漢适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阏氏⑨,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
何者?貪漢重币⑩。
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谕以禮節?。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
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13)?兵可無戰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14),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高帝曰:“善。
”欲遣長公主。
呂後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15),妻單于。
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裡,輕騎一日一一夜可以至秦中。
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
夫諸侯初起時(16),非齊諸田(17),楚昭、屈、景莫能興(18)。
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
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強,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
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19)。
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20),亦足率以東伐。
此強本弱末之術也(21)”。
上曰:“善。
”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①控弦:拉弓。
這裡代稱善射的士兵。
②數:屢次。
苦:使困辱。
③罷:通“疲”。
疲憊。
④計:計謀。
⑤誠:果真。
⑥顧:隻是。
⑦适:同“嫡”。
正妻。
⑧厚奉遺之:奉送給他豐厚的禮物。
遺,送。
⑨阏氏(yānzhī,煙支):漢代匈奴稱君主的正妻。
⑩币:财禮。
?歲時:一年四季。
鮮(xiǎn,顯):少。
?風谕:勸告,開導。
風,通“諷”,用話暗示、啟發。
(13)大父:這裡指外祖父。
抗禮:行對等的禮節。
(14)宗室:皇族。
後宮:嫔妃所居之處。
這裡指代嫔妃。
詐:假裝。
(15)家人子:漢代宮廷内沒有名号的宮人,即供役使的宮女。
卷一百十《匈奴列傳》則稱“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閥氏”。
與此處所載有異。
(16)諸侯:指陳勝起義後随之發難的楚、齊、韓、趙、魏等六國舊貴族。
(17)齊諸田:指齊國田氏宗族的各分支。
(18)昭、屈、景:楚國王族的三姓。
(19)桀:優秀,傑出。
(20)諸侯:指漢初所封異姓諸侯王。
(21)強本弱末:加強本幹,削弱枝葉。
即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勢力。
叔孫通者,薛人也。
秦時以文學征①,待诏博士②。
數歲,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③,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楚戍卒攻蕲入陳,于公如何?”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前曰:“人臣無将④,将即反,罪死無赦。
願陛下急發兵擊之。
”二世怒,作色⑤。
叔孫通前曰:“諸生言皆非也。
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铄其兵⑥,示天下不複用。
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辏⑦,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⑧,何足置之齒牙間。
郡守尉今捕論⑨,何足憂。
”二世喜曰:“善。
”盡問諸生,諸生或言反,或言盜。
于是二世令禦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⑩,非所宜言。
諸言盜者皆罷之。
乃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13)?”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于虎口!”乃亡去,之薛(14),薛已降楚矣。
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
敗于定陶,從懷王(15)。
懷王為義帝(16),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17)。
漢二年(18),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19),叔孫通降漢王。
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20),漢王喜。
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然通無所言進(21),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
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22),何也?”叔孫通聞之,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争天下(23),諸生甯能鬥乎?故先言斬将搴旗之士(24)。
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号稷嗣君。
①文學:文章博學,文獻知識。
②待诏:候命。
③聞:報告。
④将:《集解》:“瓒曰:“将謂逆亂也。
《公羊傳》曰‘君親無将,将而必誅’。
”另一解,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錄《正義》:“将,謂将帶群衆也。
”⑤作色:臉變色。
⑥铄:熔化。
⑦輻辏:車輻集中于軸心。
比喻人或事物歸集一處。
⑧特:僅,隻。
⑨論:判罪。
⑩案:審問。
?一襲:一套。
?反:同“返”。
(13)谀:奉承,讨好。
(14)之:往,到。
(15)懷王:指戰國時楚懷王之孫熊心。
項梁立其為楚懷王。
(16)義帝:項羽因怨懷王熊心故假意尊其為義帝,令其南遷。
義,名義;一解,假。
(17)項王:即項羽。
(18)漢二年:漢高祖二年,即前205年。
(19)從:使之從,帶領。
(20)制:裁制。
(21)進:推薦。
(22)大猾:特别一奸一狡的人。
(23)蒙:冒着。
矢石:箭和石。
古時作戰以射箭投石打擊敵人。
(24)搴:拔,取。
漢五年①,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叔孫通就其儀号②。
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群臣飲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③。
”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④,三王不同禮⑤。
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⑥。
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⑦,謂不相複也。
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⑧。
”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⑨。
” 于
(27)關:指函谷關。
(28)搤(è,厄):通“扼”。
掐住。
亢:咽喉。
(29)拊:擊打。
(30)令:如果。
(31)案:通“按”。
控制。
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争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上疑未能決。
及留侯明言入關便①,即日車駕西都關中②。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婁敬,‘婁’者乃‘劉’也。
”賜姓劉氏,拜為郎中,号為奉春君。
①留侯:即張良。
②車駕:這裡指皇帝乘車而行。
漢七年①,韓王信反②,高帝自往擊之。
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③。
使者十輩來④,皆言匈奴可擊。
上使劉敬複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⑤。
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
上怒,罵劉敬曰:“齊虜⑥!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⑦。
”械系敬廣武⑧。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
高帝至廣武,郝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
”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内侯,号為建信侯。
①漢七年:漢高帝七年,即前200年。
②韓王信:指戰國韓襄王的後代,漢初封為韓王。
非淮陰侯韓信。
③見:同“現”。
顯示,顯露。
羸(léi,雷):瘦弱。
④輩:批。
⑤誇矜:炫耀。
⑥虜:對人的蔑稱。
⑦沮:阻止。
⑧械系:用鐐铐拘禁。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
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①,數苦北邊②。
上患之,問劉敬。
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③,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④,然恐陛下不能為。
”上曰:“誠可⑤,何為不能!彼為奈何⑥?”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适長公主妻之⑦,厚奉遺之⑧,彼知漢适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阏氏⑨,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
何者?貪漢重币⑩。
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谕以禮節?。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
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13)?兵可無戰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14),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高帝曰:“善。
”欲遣長公主。
呂後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15),妻單于。
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裡,輕騎一日一一夜可以至秦中。
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
夫諸侯初起時(16),非齊諸田(17),楚昭、屈、景莫能興(18)。
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
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強,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
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19)。
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20),亦足率以東伐。
此強本弱末之術也(21)”。
上曰:“善。
”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①控弦:拉弓。
這裡代稱善射的士兵。
②數:屢次。
苦:使困辱。
③罷:通“疲”。
疲憊。
④計:計謀。
⑤誠:果真。
⑥顧:隻是。
⑦适:同“嫡”。
正妻。
⑧厚奉遺之:奉送給他豐厚的禮物。
遺,送。
⑨阏氏(yānzhī,煙支):漢代匈奴稱君主的正妻。
⑩币:财禮。
?歲時:一年四季。
鮮(xiǎn,顯):少。
?風谕:勸告,開導。
風,通“諷”,用話暗示、啟發。
(13)大父:這裡指外祖父。
抗禮:行對等的禮節。
(14)宗室:皇族。
後宮:嫔妃所居之處。
這裡指代嫔妃。
詐:假裝。
(15)家人子:漢代宮廷内沒有名号的宮人,即供役使的宮女。
卷一百十《匈奴列傳》則稱“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閥氏”。
與此處所載有異。
(16)諸侯:指陳勝起義後随之發難的楚、齊、韓、趙、魏等六國舊貴族。
(17)齊諸田:指齊國田氏宗族的各分支。
(18)昭、屈、景:楚國王族的三姓。
(19)桀:優秀,傑出。
(20)諸侯:指漢初所封異姓諸侯王。
(21)強本弱末:加強本幹,削弱枝葉。
即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勢力。
叔孫通者,薛人也。
秦時以文學征①,待诏博士②。
數歲,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③,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楚戍卒攻蕲入陳,于公如何?”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前曰:“人臣無将④,将即反,罪死無赦。
願陛下急發兵擊之。
”二世怒,作色⑤。
叔孫通前曰:“諸生言皆非也。
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铄其兵⑥,示天下不複用。
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辏⑦,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⑧,何足置之齒牙間。
郡守尉今捕論⑨,何足憂。
”二世喜曰:“善。
”盡問諸生,諸生或言反,或言盜。
于是二世令禦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⑩,非所宜言。
諸言盜者皆罷之。
乃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13)?”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于虎口!”乃亡去,之薛(14),薛已降楚矣。
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
敗于定陶,從懷王(15)。
懷王為義帝(16),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17)。
漢二年(18),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19),叔孫通降漢王。
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20),漢王喜。
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然通無所言進(21),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
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22),何也?”叔孫通聞之,乃謂曰:“漢王方蒙矢石争天下(23),諸生甯能鬥乎?故先言斬将搴旗之士(24)。
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号稷嗣君。
①文學:文章博學,文獻知識。
②待诏:候命。
③聞:報告。
④将:《集解》:“瓒曰:“将謂逆亂也。
《公羊傳》曰‘君親無将,将而必誅’。
”另一解,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錄《正義》:“将,謂将帶群衆也。
”⑤作色:臉變色。
⑥铄:熔化。
⑦輻辏:車輻集中于軸心。
比喻人或事物歸集一處。
⑧特:僅,隻。
⑨論:判罪。
⑩案:審問。
?一襲:一套。
?反:同“返”。
(13)谀:奉承,讨好。
(14)之:往,到。
(15)懷王:指戰國時楚懷王之孫熊心。
項梁立其為楚懷王。
(16)義帝:項羽因怨懷王熊心故假意尊其為義帝,令其南遷。
義,名義;一解,假。
(17)項王:即項羽。
(18)漢二年:漢高祖二年,即前205年。
(19)從:使之從,帶領。
(20)制:裁制。
(21)進:推薦。
(22)大猾:特别一奸一狡的人。
(23)蒙:冒着。
矢石:箭和石。
古時作戰以射箭投石打擊敵人。
(24)搴:拔,取。
漢五年①,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叔孫通就其儀号②。
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群臣飲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③。
”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④,三王不同禮⑤。
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⑥。
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⑦,謂不相複也。
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⑧。
”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⑨。
”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