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下剛剛平定,士兵們被兵火搞得疲憊不堪,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一服的。

    冒頓殺了他的父親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親的許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憑武力樹威勢,是不能用仁義道德說服的。

    隻能夠從長計議讓他的子孫後代臣服漢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辦到。

    ”皇帝說:“果真可行的話,為什麼不能辦!隻是該怎麼辦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皇後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給他送上豐厚的禮物,他知道是漢帝皇後生的女兒又送來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一愛一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将來接替君位。

    為什麼要這樣辦?因為匈奴貪圖漢朝的豐厚财禮。

    陛下拿一年四季漢朝多餘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多次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的人用禮節來開導啟發他。

    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漢朝外孫就是君主。

    哪曾聽說外孫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呢?軍隊可以不出戰便使匈奴逐漸臣服了。

    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讓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他也會知道,就不肯尊敬親近她,那樣就沒什麼好處了。

    ”高帝聽後說:“好的。

    ”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

    呂後得知後日夜哭哭啼啼,對皇帝說:“我隻有太子和一個女兒,怎麼忍心把她抛掉遠嫁匈奴去!”皇帝終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個宮女以大公主的名義,嫁給冒頓君主作妻子。

    同時,派遣劉敬前往與匈奴訂立議和聯姻盟約。

     劉敬從匈奴回來,便稱說“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樓煩兩個部落,離長安最近的隻有七百裡路,輕裝騎兵一天一一夜就可到達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剛剛經過戰争還很凋敝,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實。

    當初各地諸侯起兵發難時,若不是有齊國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參加是不能興盛起來的。

    如今陛下雖然把都城建在關中,但實際缺少人口。

    北邊靠近匈奴敵寇,東邊有六國的舊貴族,宗族勢力很強,一旦有什麼變故,陛下是不能高枕無憂的。

    我希望陛下把齊國的田氏各族,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趙、韓、魏等國的後裔,以及豪門名家都遷移到關中居住。

    國内平安無事,可以防備匈奴;若所封諸侯王有什麼變故,也能率領他們東進讨伐。

    這是加強中央權力而削弱地方勢力的方略啊。

    ”皇帝說:“好得很。

    ”于是派劉敬按照他自己提出的意見把十萬多的人口遷到了關中。

     叔孫通是薛縣人。

    秦朝時以長于文章,知識淵博被征召入宮,等待任命為博士。

    幾年後,陳勝在山東起兵,使者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朝廷,秦二世召來各位博士、儒生問道:“楚地戍邊的士卒攻下蕲縣進入陳縣,對這件事各位是怎麼個看法?”博士以及儒生們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說:“作臣子的不能聚衆,聚衆就是造反,這是死罪不能寬赦,希望陛下趕快發兵攻打他們。

    ”秦二世一聽就發了火,臉色頓時改了樣。

    這時叔孫通走向前去說:“各位儒生的話都不對。

    當今天下已合為一個大家,毀掉郡縣城池,銷熔各種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

    何況有賢明的君主君臨天下,給下面制定了完備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職,四方八面都歸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這隻是一夥盜賊行竊罷了,何足挂齒。

    郡官們正在搜捕他們治罪論處,不值得憂患。

    ”秦二世高興地說:“好啊。

    ”又向每個儒生問了一遍,儒生們有的說是造反,有的說是盜賊。

    于是秦二世命令監察官審查每個儒生說的話,凡說是造反的都交給官吏治罪,秦二世認為他們不該說這樣的話。

    那些說是盜賊的都免掉職務。

    卻賜給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裝,并授給他博士職位。

    叔孫通走出宮來,回到居舍,一些儒生問道:“先生說了些什麼讨好話?”叔孫通說:“各位不知道啊,我幾乎逃不出虎口!”于是逃離都城,到了薛縣,當時薛縣已經投降楚軍。

    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投靠了他。

    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跟随了楚懷王熊心。

    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去了,叔孫通便留下奉事項羽。

    漢高帝二年(前205),漢王劉邦帶領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

    漢王戰敗西去,叔孫通也跟了去終于投靠了漢王。

     叔孫通總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裝,漢王見了非常讨厭;他就換了服裝,穿上短襖,而且是按楚地習俗裁制的,漢王見了很是高興。

     當初,叔孫通投降漢王時,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孫通從來不說推薦他們的話,而專門稱說推薦那些曾經聚衆偷盜的勇士。

    儒生弟子們都暗地罵他道:“奉事先生幾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漢王,如今不能推薦我們,卻專門稱道特别一奸一狡的人,有什麼道理?”叔孫通聽到罵他的話,就對儒生們說:“漢王正冒着利箭堅石争奪天下,各位儒生難道能搏鬥嗎?所以我先要稱道斬将奪旗能冒死撕殺的勇士。

    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

    ”漢王任命叔孫通做博士,稱為稷嗣君。

     漢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經統一,諸侯們在定陶共同尊推漢王為皇帝,叔孫通負責拟定儀式禮節。

    當時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隻是拟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

    可是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争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一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

    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讨厭這類事,就勸說道:“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

    我希望征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

    ”高帝說:“隻怕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叔孫通說:“五帝有不同的樂禮,三王有不同禮節。

    禮,就是按照當時的世事人情給人們制定出節制或修飾的法則。

    所以從夏、殷、周三代的禮節有所沿襲、删減和增加的情況看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就是說不同朝代的禮節是不相重複的。

    我願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

    ”皇帝說:“可以試着辦一下,但要讓它容易通曉,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

    ” 于是叔孫通奉命征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

    魯地有兩個儒生不願走,說:“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當面阿谀奉承取得親近、顯貴的。

    如今天下剛剛平定,死去的還來不及埋葬,傷殘的還欲動不能,又要制定禮樂法規。

    從禮樂興辦的根由看,隻有積累功德百年以後,才能時興起來。

    我們不違心替您辦這種事。

    您辦的事不合古法,我們不走。

    您還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們!”叔孫通笑着說:“你們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點也不懂時世的變化。

    ” 叔孫通就與征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

    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帝可以試來視察一下。

    ”皇帝視察後,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後說:“我能做到這些。

    ”于是命令群臣都來學習,這時正巧是十月,能進行歲首朝會的實際排練。

     漢高帝七年(前200),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

    那禮儀是:先在天剛亮時,谒者開始主持禮儀,引導着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進入殿門,廷中排列着戰車、騎兵、步兵和宮廷侍衛軍士,擺設着各種兵器,樹立着各式旗幟。

    谒者傳呼“小步快走”。

    于是所有官員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員站在台階兩側,台階上有幾百人之多。

    凡是功臣、列侯、各級将軍軍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邊,面向東;凡文職官員從丞相起依次排列在東邊,面向西。

    大行令安排的九個禮賓官,從上到下地傳呼。

    于是皇帝乘坐“龍辇”從宮房裡出來,百官舉起旗幟傳呼警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