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服,對千百萬化的事物等量齊觀。
愚夫被俗累羁絆,拘束得如囚徒一般。
有至德的人能遺世棄俗,隻與大道同存在。
天下衆人迷惑不解,一愛一憎之情積滿胸臆。
有真德的人恬淡無為,獨和大道同生息。
舍棄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
在那空曠恍惚的境界裡,和大道一起共翺翔。
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
将身軀托付給命運,不把它看作私有之體。
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是長休息。
内心甯靜就如無波的深淵,浮遊就如不系纜繩的小舟。
不因活着重已命,修養空靈之一性一不拘泥。
至德之人無俗累,樂天知命複何憂!雞一毛一蒜皮區區小事,哪裡值得憂慮生疑! 一年多之後,賈誼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
當時漢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
賈誼也就乘機周詳地講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
到半夜時分,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
聽完之後,文帝慨歎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
”過了不久,文帝任命賈誼為粱懷王太傅。
粱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受文帝一寵一愛一,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老師。
漢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候。
賈誼勸谏,認為國家禍患的興起就要從這裡開始了。
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但是漢文帝不肯聽從。
幾年之後,粱懷王因騎馬不慎,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留下後代。
賈誼認為這是自己作太傅沒有盡到責任,非常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
後來漢文帝去世,漢武帝即位,提拔賈誼的兩個孫子任郡守。
其中賈嘉最為好學,繼承了賈誼的家業,曾和我有過書信往來。
到漢昭帝時,他擔任九卿之職。
太史公說:我讀完《離騷》、《天問》、《招魂》、《哀郢》之後,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傷不已。
當我到長沙時,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一殺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淚,由此更加想見他的為人。
後來讀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又責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華,若是遊事諸侯的話,哪個國家不能容納他呢?而把自己弄到這種地步。
讀過《服鳥賦》之後,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一場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輕,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原文】【注解】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①,明于治亂,娴于辭令②。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争一寵一而心害其能⑤。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①博聞強志: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②娴:熟習。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屬:寫作。
⑦伐:自我誇耀。
⑧疏:疏遠。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①,饞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
離騷者,猶離憂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④,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⑤,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⑥,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一婬一⑦,《小雅》怨诽而不亂⑧,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喾,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一靡一不畢見⑨。
其文約⑩,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13)。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蟬蛻于濁穢(16),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①聰:聽覺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悶深思。
③離憂:遭受憂愁。
離,通“罹”(lí,離),遭受。
④反本:追念根本。
反,同“返”。
⑤慘怛:憂傷,悲痛。
⑥間:挑一撥離間。
⑦《國風》:《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亦《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
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
⑨一靡一:沒有。
見:同“現”。
⑩約:簡約。
?微:一精一深,幽微。
?稱文小:指《離騷》中多引述花草樹木等細小事物。
指:通“旨”,意義。
(13)舉類迩: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
迩:近。
(14)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裡指不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15)濯(zhuó,濁)淖(nào,鬧):洗滌污垢。
此處以喻超脫世俗。
(16)蟬蛻:蟬蛻之殼,此處以喻解脫。
(17)滋(xuán,玄):混濁,污黑。
(18)皭(jiào,叫)然:潔白的樣子。
屈平既绌①,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③,厚币委質事楚④,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裡。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⑤。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裡,不聞六百裡。
”楚使怒去,歸告懷王。
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
楚兵懼,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①绌:通“黜”。
貶斥,廢退。
②從親:指山東六國一團一結起來,結成聯盟,共同抗秦。
③詳:通“佯”。
假裝。
④厚币:豐厚的禮品。
币: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泛指用作禮品的玉、帛等物。
委質:謂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而委體于地。
引申為歸順、臣服。
質:指形體。
一說“質”通“贽”,指初次拜見尊長時所送的禮物;“委質”也引申為歸順、臣服。
⑤如:往……;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①。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②,臣請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設詭辯于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懷王竟聽鄭袖,複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既疏,不複在位,使于齊,顧反④,谏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将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
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⑤。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⑥:“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⑦。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怒,不聽。
亡走趙,趙不内⑧。
複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①甘心:稱心,快意。
②當:抵押。
③用事者:當權的人。
④顧反:等到返回時,反,同“返”。
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
⑤毋行:不去為好。
毋:無,不。
⑥稚子:幼子。
⑦卒:最終。
⑧内:同“納”。
接納。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②,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
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随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⑤:“井洩不食⑥,為我心恻,可以汲⑦。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⑧,頃襄王怒而遷之⑨。
①咎:責怪,歸罪。
②眷顧:懷念。
③翼幸:僥幸希望。
④分:職分,本分。
⑤《易》:書名。
也稱《周易》或《易經》。
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蔔書,也是儒家重要經典。
引句見《易經·井卦》,原文作:“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求王明,受福也。
”⑥洩:通“抴”,淘去污泥。
⑦恻:心中悲傷。
⑧短:說人的壞話。
⑨遷:貶谪,放逐。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①。
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②:“子非三闾大夫欤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④。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與世推移⑤。
舉世混濁,何不随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⑦?”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⑩!” ①被:通“披”。
②漁父:捕魚者,漁翁。
③三闾大夫:職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職。
④見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變遷,轉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帶滓的酒。
啜:嘗,飲。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處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潔。
⑨汶(mén,門)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
愚夫被俗累羁絆,拘束得如囚徒一般。
有至德的人能遺世棄俗,隻與大道同存在。
天下衆人迷惑不解,一愛一憎之情積滿胸臆。
有真德的人恬淡無為,獨和大道同生息。
舍棄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
在那空曠恍惚的境界裡,和大道一起共翺翔。
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
将身軀托付給命運,不把它看作私有之體。
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是長休息。
内心甯靜就如無波的深淵,浮遊就如不系纜繩的小舟。
不因活着重已命,修養空靈之一性一不拘泥。
至德之人無俗累,樂天知命複何憂!雞一毛一蒜皮區區小事,哪裡值得憂慮生疑! 一年多之後,賈誼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
當時漢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
賈誼也就乘機周詳地講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
到半夜時分,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
聽完之後,文帝慨歎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
”過了不久,文帝任命賈誼為粱懷王太傅。
粱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受文帝一寵一愛一,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老師。
漢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候。
賈誼勸谏,認為國家禍患的興起就要從這裡開始了。
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但是漢文帝不肯聽從。
幾年之後,粱懷王因騎馬不慎,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留下後代。
賈誼認為這是自己作太傅沒有盡到責任,非常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
後來漢文帝去世,漢武帝即位,提拔賈誼的兩個孫子任郡守。
其中賈嘉最為好學,繼承了賈誼的家業,曾和我有過書信往來。
到漢昭帝時,他擔任九卿之職。
太史公說:我讀完《離騷》、《天問》、《招魂》、《哀郢》之後,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傷不已。
當我到長沙時,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一殺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淚,由此更加想見他的為人。
後來讀了賈誼的《吊屈原賦》,又責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華,若是遊事諸侯的話,哪個國家不能容納他呢?而把自己弄到這種地步。
讀過《服鳥賦》之後,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一場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輕,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原文】【注解】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①,明于治亂,娴于辭令②。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争一寵一而心害其能⑤。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①博聞強志: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②娴:熟習。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屬:寫作。
⑦伐:自我誇耀。
⑧疏:疏遠。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①,饞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
離騷者,猶離憂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④,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⑤,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⑥,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一婬一⑦,《小雅》怨诽而不亂⑧,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喾,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一靡一不畢見⑨。
其文約⑩,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13)。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蟬蛻于濁穢(16),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①聰:聽覺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悶深思。
③離憂:遭受憂愁。
離,通“罹”(lí,離),遭受。
④反本:追念根本。
反,同“返”。
⑤慘怛:憂傷,悲痛。
⑥間:挑一撥離間。
⑦《國風》:《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亦《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
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
⑨一靡一:沒有。
見:同“現”。
⑩約:簡約。
?微:一精一深,幽微。
?稱文小:指《離騷》中多引述花草樹木等細小事物。
指:通“旨”,意義。
(13)舉類迩: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
迩:近。
(14)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裡指不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15)濯(zhuó,濁)淖(nào,鬧):洗滌污垢。
此處以喻超脫世俗。
(16)蟬蛻:蟬蛻之殼,此處以喻解脫。
(17)滋(xuán,玄):混濁,污黑。
(18)皭(jiào,叫)然:潔白的樣子。
屈平既绌①,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③,厚币委質事楚④,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裡。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⑤。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裡,不聞六百裡。
”楚使怒去,歸告懷王。
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
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
楚兵懼,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①绌:通“黜”。
貶斥,廢退。
②從親:指山東六國一團一結起來,結成聯盟,共同抗秦。
③詳:通“佯”。
假裝。
④厚币:豐厚的禮品。
币: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泛指用作禮品的玉、帛等物。
委質:謂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而委體于地。
引申為歸順、臣服。
質:指形體。
一說“質”通“贽”,指初次拜見尊長時所送的禮物;“委質”也引申為歸順、臣服。
⑤如:往……;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①。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②,臣請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設詭辯于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懷王竟聽鄭袖,複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既疏,不複在位,使于齊,顧反④,谏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将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
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⑤。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⑥:“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⑦。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怒,不聽。
亡走趙,趙不内⑧。
複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①甘心:稱心,快意。
②當:抵押。
③用事者:當權的人。
④顧反:等到返回時,反,同“返”。
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
⑤毋行:不去為好。
毋:無,不。
⑥稚子:幼子。
⑦卒:最終。
⑧内:同“納”。
接納。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②,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
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随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⑤:“井洩不食⑥,為我心恻,可以汲⑦。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⑧,頃襄王怒而遷之⑨。
①咎:責怪,歸罪。
②眷顧:懷念。
③翼幸:僥幸希望。
④分:職分,本分。
⑤《易》:書名。
也稱《周易》或《易經》。
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蔔書,也是儒家重要經典。
引句見《易經·井卦》,原文作:“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求王明,受福也。
”⑥洩:通“抴”,淘去污泥。
⑦恻:心中悲傷。
⑧短:說人的壞話。
⑨遷:貶谪,放逐。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①。
顔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②:“子非三闾大夫欤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④。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與世推移⑤。
舉世混濁,何不随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⑦?”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⑩!” ①被:通“披”。
②漁父:捕魚者,漁翁。
③三闾大夫:職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職。
④見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變遷,轉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帶滓的酒。
啜:嘗,飲。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處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潔。
⑨汶(mén,門)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