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列傳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吾擁十萬之衆,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②,何如哉?”欲無聽。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③,椎殺晉鄙,公子遂将晉鄙軍。
勒兵④,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⑤。
”得選兵八萬人⑥,進兵擊秦軍。
秦軍解去⑦,遂救邯鄲,存趙。
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⑧。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刭。
①矯:假傳(命令)。
②單車:指隻有所乘車輛而無随護的兵車。
③袖:藏在袖中。
④勒:約束、整頓。
⑤歸養:回家奉養父母。
⑥選兵:選出的一精一兵。
⑦解:解除。
⑧負韊矢:背着盛滿箭支的囊袋。
韊,盛箭的囊袋。
魏王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卻秦存趙,使将将其軍歸魏①,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②,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③。
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也。
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自立責,似若無所容者。
趙王埽除自迎④,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⑤。
公子側行辭讓⑥,從東階上。
自言罪過,以負于魏,無功于趙。
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⑦,以公子退讓也。
公子竟留趙。
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⑧,魏亦複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趙。
①使将将其軍:前“将”字,将官;後“将”字,率領。
②德:感激。
③驕矜:驕傲自大。
自功:自己認為有功。
④埽:通“掃”。
⑤引公子就西階:古代迎賓升堂的禮節規定,主人從東階上,賓客從西階上,以示尊敬。
賓客若自謙降低身分,則與主人同從東階升堂。
就,靠近。
⑥側行:側着身一子走。
表示謙讓。
⑦口不忍:不好開口。
⑧湯沐邑:古代天子賜給諸侯的封邑,邑内的收入供諸侯來朝時齋戒自潔之用。
這裡是指供養生活取用的地方。
公子聞趙有處士一毛一公藏于博徒①,薛公藏于賣漿家②,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③。
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④,甚歡。
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遊⑤,公子妄人耳⑥。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⑦。
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⑧,不求士也。
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
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⑨,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遊。
”乃裝為去⑩。
夫人具以語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
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複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⒀。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
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⒁。
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⒂,死。
”賓客皆背魏之趙⒃,莫敢勸公子歸。
一毛一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⒄,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⒅,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⒆,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⒇。
①處士:指有才德而未仕或不仕的人。
博徒:聚賭的人。
②賣漿家:出賣酒漿的店家。
③自匿:主動地隐藏起來。
④間步:悄悄地步行。
遊:交遊,交往。
⑤妄:胡亂。
⑥妄人:無知妄為的人。
⑦稱:符合,滿足。
⑧豪舉:豪放的舉動。
另一說,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隐正義劄記》雲:“謂徒以客衆為豪耳。
”⑨不我欲:即“不欲我”,不要我。
⑩乃裝為去:于是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免冠謝:脫帽謝罪。
?固:堅持、堅決。
⒀傾:倒出來,竭盡。
⒁使使:前“使”字,派遣;後“使”字,使者。
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有敢于替魏王使者通報傳話的。
⒃之:往、到。
⒄恤:體恤,顧念。
⒅夷:平。
⒆卒:結束。
⒇告車趣駕:囑咐車夫趕快套車。
趣,通“促”,急促,趕快。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将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将①。
魏安釐三十年②,公子使使遍告諸侯。
諸侯聞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③,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④,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⑤。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于魏⑥,求晉鄙客,令毀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将,諸侯将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⑦,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數使反間⑧,僞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⑨。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毀廢⑩,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
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⒀。
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
其後秦稍蠶食魏⒁,十八歲而虜魏王⒂,屠大梁。
①将:指任為上将軍之職。
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
②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
③振:通“震”。
④名:署名。
⑤《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⑥行:行一賄。
⑦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面”。
⑧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
⑨未:相當于“否”。
⑩再以毀廢:再次因毀謗而被廢黜。
?謝病:托脫有病。
?醇酒:厚酒,烈一性一酒。
⒀病酒:飲酒過量而病。
⒁稍:漸漸地。
⒂十八歲:指無忌死後十八年即前225年。
魏王:指魏王假。
高祖始微少時①,數聞公子賢。
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②。
高祖十二年③,從擊黥布還④,為公子置守冢五家⑤,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①微少:微賤。
指劉邦尚未發迹時。
②祠:祭祀。
③高祖十二年:即前195年。
④從擊黥布還:從擊敗叛将黥布的前線回來。
⑤守冢:看守墳墓。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①,求問其所謂夷門。
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一穴一隐者②,不恥下交,有以也③。
名冠諸侯,不虛耳。
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①墟:廢墟。
②岩一穴一隐者:居在深山野谷的隐士。
這裡泛指住在不被人注意的各個角落的隐士。
③有以:有道理。
以,道理、原因。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③,椎殺晉鄙,公子遂将晉鄙軍。
勒兵④,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⑤。
”得選兵八萬人⑥,進兵擊秦軍。
秦軍解去⑦,遂救邯鄲,存趙。
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⑧。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刭。
①矯:假傳(命令)。
②單車:指隻有所乘車輛而無随護的兵車。
③袖:藏在袖中。
④勒:約束、整頓。
⑤歸養:回家奉養父母。
⑥選兵:選出的一精一兵。
⑦解:解除。
⑧負韊矢:背着盛滿箭支的囊袋。
韊,盛箭的囊袋。
魏王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卻秦存趙,使将将其軍歸魏①,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②,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③。
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願公子忘之也。
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自立責,似若無所容者。
趙王埽除自迎④,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⑤。
公子側行辭讓⑥,從東階上。
自言罪過,以負于魏,無功于趙。
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⑦,以公子退讓也。
公子竟留趙。
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⑧,魏亦複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趙。
①使将将其軍:前“将”字,将官;後“将”字,率領。
②德:感激。
③驕矜:驕傲自大。
自功:自己認為有功。
④埽:通“掃”。
⑤引公子就西階:古代迎賓升堂的禮節規定,主人從東階上,賓客從西階上,以示尊敬。
賓客若自謙降低身分,則與主人同從東階升堂。
就,靠近。
⑥側行:側着身一子走。
表示謙讓。
⑦口不忍:不好開口。
⑧湯沐邑:古代天子賜給諸侯的封邑,邑内的收入供諸侯來朝時齋戒自潔之用。
這裡是指供養生活取用的地方。
公子聞趙有處士一毛一公藏于博徒①,薛公藏于賣漿家②,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③。
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④,甚歡。
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遊⑤,公子妄人耳⑥。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⑦。
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⑧,不求士也。
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
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⑨,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遊。
”乃裝為去⑩。
夫人具以語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
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複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⒀。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
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⒁。
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⒂,死。
”賓客皆背魏之趙⒃,莫敢勸公子歸。
一毛一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⒄,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⒅,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⒆,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⒇。
①處士:指有才德而未仕或不仕的人。
博徒:聚賭的人。
②賣漿家:出賣酒漿的店家。
③自匿:主動地隐藏起來。
④間步:悄悄地步行。
遊:交遊,交往。
⑤妄:胡亂。
⑥妄人:無知妄為的人。
⑦稱:符合,滿足。
⑧豪舉:豪放的舉動。
另一說,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隐正義劄記》雲:“謂徒以客衆為豪耳。
”⑨不我欲:即“不欲我”,不要我。
⑩乃裝為去:于是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免冠謝:脫帽謝罪。
?固:堅持、堅決。
⒀傾:倒出來,竭盡。
⒁使使:前“使”字,派遣;後“使”字,使者。
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有敢于替魏王使者通報傳話的。
⒃之:往、到。
⒄恤:體恤,顧念。
⒅夷:平。
⒆卒:結束。
⒇告車趣駕:囑咐車夫趕快套車。
趣,通“促”,急促,趕快。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将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将①。
魏安釐三十年②,公子使使遍告諸侯。
諸侯聞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③,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④,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⑤。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于魏⑥,求晉鄙客,令毀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将,諸侯将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⑦,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數使反間⑧,僞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⑨。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毀廢⑩,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
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⒀。
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
其後秦稍蠶食魏⒁,十八歲而虜魏王⒂,屠大梁。
①将:指任為上将軍之職。
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
②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
③振:通“震”。
④名:署名。
⑤《魏公子兵法》:《
⑥行:行一賄。
⑦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面”。
⑧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
⑨未:相當于“否”。
⑩再以毀廢:再次因毀謗而被廢黜。
?謝病:托脫有病。
?醇酒:厚酒,烈一性一酒。
⒀病酒:飲酒過量而病。
⒁稍:漸漸地。
⒂十八歲:指無忌死後十八年即前225年。
魏王:指魏王假。
高祖始微少時①,數聞公子賢。
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②。
高祖十二年③,從擊黥布還④,為公子置守冢五家⑤,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①微少:微賤。
指劉邦尚未發迹時。
②祠:祭祀。
③高祖十二年:即前195年。
④從擊黥布還:從擊敗叛将黥布的前線回來。
⑤守冢:看守墳墓。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①,求問其所謂夷門。
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一穴一隐者②,不恥下交,有以也③。
名冠諸侯,不虛耳。
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①墟:廢墟。
②岩一穴一隐者:居在深山野谷的隐士。
這裡泛指住在不被人注意的各個角落的隐士。
③有以:有道理。
以,道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