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列傳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子隻是個無知妄為的人罷了。
”平原君的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子。
公子聽後就向夫人告辭準備離開這裡,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
現在才知道平原君與人交往,隻是顯示富貴的豪放舉動罷了,他不是求取賢士人才啊。
我從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我惟恐不能見到他們。
拿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現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這個人不值得結交。
”于是就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夫人把公子的話全都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聽了自感慚愧便去向公子脫帽謝罪,堅決地把公子挽留下來。
平原君門下的賓客們聽到這件事,有一半人離開了平原君歸附于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歸附在他的門下。
公子的為人使平原君的賓客仰慕而盡都到公子的門下來。
公子留在趙國十年不回魏國。
秦國聽說公子留在趙國,就日夜不停地發兵向東進攻魏國。
魏王為此事焦慮萬分,就派使臣去請公子回國。
公子仍擔心魏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
”由于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誰敢勸公子回魏國。
這時,一毛一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隻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
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公子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
魏王見到公子,兩人不禁相對落淚,魏王把上将軍大印授給公子,公子便正式擔任了上将軍這個統帥軍隊的最高職務。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擔任上将軍職務一事通報給各個諸侯國。
諸侯們得知公子擔任了上将軍,都各自調兵遣将救援魏國。
公子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在黃河以南地區把秦軍打得大敗,使秦将蒙骜敗逃。
進而乘勝追擊直到函谷關,把秦軍壓在函谷關内,使他們不敢再出關。
當時,公子的聲威震動天下,各諸侯國來的賓客都進獻兵法,公子把它們合在一起簽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擔憂公子将進一步威脅秦國,就使用了萬斤黃金到魏行一賄,尋找晉鄙原來的那些門客,讓他們在魏王面前進讒言說:“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現在擔任魏國大将,諸侯國的将領都歸他指揮,諸侯們隻知道魏國有個魏公子,不知道還有個魏王。
公子也要乘這個時機決定稱王。
諸侯們害怕公子的權勢聲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擁立他為王呢。
”秦國又多次實行反間,利用在秦國的魏國間諜,假裝不知情地請他們向公子祝賀問是否已經立為魏王了。
魏王天天聽到這些毀謗公子的話,不能不信以為真,後來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擔任上将軍。
公子自己明知這是又一次因毀謗而被廢黜,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裡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一性一酒,常跟女人厮混,這樣日日夜夜尋一歡作樂度過了四年,終于因飲酒無度患病死亡,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骜進攻魏國,攻占了二十座城邑,開始設立東郡。
從此以後,秦國逐漸地像蠶食桑葉一樣侵占魏國領土,過了十八年便俘虜了魏王假,屠一殺大梁軍民,毀掉了這座都城。
漢高祖當初地位低賤時,就多次聽别人說魏公子賢德有才。
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後,每次經過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他從擊敗叛将黥布的前線歸來,經過大梁時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專門看守他的墳墓,讓他們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說:我經過大梁廢墟時,曾尋訪那個所謂的夷門。
原來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
天下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隻有信陵君能夠交結那些隐沒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結下層賤民為恥辱,是很有道理的。
他的名聲遠遠超過諸侯,的确不是虛傳。
因此,高祖每次經過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斷絕。
【原文】【注解】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①,以怨魏齊故②,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③,走芒卯④。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⑤,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⑥,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裡争往歸之,緻食客三千人⑦。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①亡魏:從魏國逃亡。
②以怨魏齊故:因為怨恨魏相魏齊的緣故。
魏齊曾屈打範雎幾乎緻死。
③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擊敗魏國駐紮在華陽的軍隊。
梁玉繩《史記志疑》:“(範)睢相在秦昭四十二年(前265),秦圍大梁及破魏華陽二事在昭王三十二、四兩年(前275、前273),其時穰侯相秦也,安得謂因睢怨魏齊而興兵乎?誤矣。
”所言當是。
④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
走,使敗逃。
⑤仁而下士:仁一愛一而謙恭地對待賢士。
下,降低自己身分,與人交往。
⑥無:無論。
不肖:沒有才能。
⑦食客:指投靠強宗族并為其服務以謀取衣食的人。
公子與魏王博①,而北境傳舉烽②,言“趙寇至,且入界③”。
魏王釋博④,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複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頃,複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
”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⑤,趙王所為,客辄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①博:下棋。
“博”是古代的一種棋類戲術。
②舉烽:發出警報。
古代戍守遇到緊急情況時,即在高架上升起薪火以示報警,稱為“舉烽”。
烽,烽火。
③且:将要、就要。
④釋:放下。
⑤陰事:秘密的事情。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①。
公子聞之,往請②,欲厚遺之③。
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④,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⑤,虛左⑥,自迎夷門侯生⑦。
侯生攝敝衣冠⑧,直上載公子上坐⑨,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辔愈恭⑩。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13],與其客語,微察公子[14]。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魏将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15]。
市人皆觀公子執辔。
從騎皆竊罵侯生[16]。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17]。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18],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
”平原君的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子。
公子聽後就向夫人告辭準備離開這裡,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
現在才知道平原君與人交往,隻是顯示富貴的豪放舉動罷了,他不是求取賢士人才啊。
我從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我惟恐不能見到他們。
拿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現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這個人不值得結交。
”于是就整理行裝準備離去。
夫人把公子的話全都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聽了自感慚愧便去向公子脫帽謝罪,堅決地把公子挽留下來。
平原君門下的賓客們聽到這件事,有一半人離開了平原君歸附于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歸附在他的門下。
公子的為人使平原君的賓客仰慕而盡都到公子的門下來。
公子留在趙國十年不回魏國。
秦國聽說公子留在趙國,就日夜不停地發兵向東進攻魏國。
魏王為此事焦慮萬分,就派使臣去請公子回國。
公子仍擔心魏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
”由于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誰敢勸公子回魏國。
這時,一毛一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隻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
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公子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
魏王見到公子,兩人不禁相對落淚,魏王把上将軍大印授給公子,公子便正式擔任了上将軍這個統帥軍隊的最高職務。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擔任上将軍職務一事通報給各個諸侯國。
諸侯們得知公子擔任了上将軍,都各自調兵遣将救援魏國。
公子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在黃河以南地區把秦軍打得大敗,使秦将蒙骜敗逃。
進而乘勝追擊直到函谷關,把秦軍壓在函谷關内,使他們不敢再出關。
當時,公子的聲威震動天下,各諸侯國來的賓客都進獻兵法,公子把它們合在一起簽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稱《魏公子兵法》。
秦王擔憂公子将進一步威脅秦國,就使用了萬斤黃金到魏行一賄,尋找晉鄙原來的那些門客,讓他們在魏王面前進讒言說:“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現在擔任魏國大将,諸侯國的将領都歸他指揮,諸侯們隻知道魏國有個魏公子,不知道還有個魏王。
公子也要乘這個時機決定稱王。
諸侯們害怕公子的權勢聲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擁立他為王呢。
”秦國又多次實行反間,利用在秦國的魏國間諜,假裝不知情地請他們向公子祝賀問是否已經立為魏王了。
魏王天天聽到這些毀謗公子的話,不能不信以為真,後來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擔任上将軍。
公子自己明知這是又一次因毀謗而被廢黜,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裡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一性一酒,常跟女人厮混,這樣日日夜夜尋一歡作樂度過了四年,終于因飲酒無度患病死亡,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骜進攻魏國,攻占了二十座城邑,開始設立東郡。
從此以後,秦國逐漸地像蠶食桑葉一樣侵占魏國領土,過了十八年便俘虜了魏王假,屠一殺大梁軍民,毀掉了這座都城。
漢高祖當初地位低賤時,就多次聽别人說魏公子賢德有才。
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後,每次經過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他從擊敗叛将黥布的前線歸來,經過大梁時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專門看守他的墳墓,讓他們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說:我經過大梁廢墟時,曾尋訪那個所謂的夷門。
原來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
天下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隻有信陵君能夠交結那些隐沒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結下層賤民為恥辱,是很有道理的。
他的名聲遠遠超過諸侯,的确不是虛傳。
因此,高祖每次經過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斷絕。
【原文】【注解】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範睢亡魏相秦①,以怨魏齊故②,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③,走芒卯④。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⑤,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⑥,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裡争往歸之,緻食客三千人⑦。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①亡魏:從魏國逃亡。
②以怨魏齊故:因為怨恨魏相魏齊的緣故。
魏齊曾屈打範雎幾乎緻死。
③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擊敗魏國駐紮在華陽的軍隊。
梁玉繩《史記志疑》:“(範)睢相在秦昭四十二年(前265),秦圍大梁及破魏華陽二事在昭王三十二、四兩年(前275、前273),其時穰侯相秦也,安得謂因睢怨魏齊而興兵乎?誤矣。
”所言當是。
④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
走,使敗逃。
⑤仁而下士:仁一愛一而謙恭地對待賢士。
下,降低自己身分,與人交往。
⑥無:無論。
不肖:沒有才能。
⑦食客:指投靠強宗族并為其服務以謀取衣食的人。
公子與魏王博①,而北境傳舉烽②,言“趙寇至,且入界③”。
魏王釋博④,欲召大臣謀。
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
”複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頃,複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
”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⑤,趙王所為,客辄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①博:下棋。
“博”是古代的一種棋類戲術。
②舉烽:發出警報。
古代戍守遇到緊急情況時,即在高架上升起薪火以示報警,稱為“舉烽”。
烽,烽火。
③且:将要、就要。
④釋:放下。
⑤陰事:秘密的事情。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①。
公子聞之,往請②,欲厚遺之③。
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④,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⑤,虛左⑥,自迎夷門侯生⑦。
侯生攝敝衣冠⑧,直上載公子上坐⑨,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辔愈恭⑩。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13],與其客語,微察公子[14]。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魏将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15]。
市人皆觀公子執辔。
從騎皆竊罵侯生[16]。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17]。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18],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
侯生因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