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截斷。
四十五年①,伐韓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一黨一道絕。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②。
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一黨一歸趙。
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
趙被兵③,必親韓。
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④。
”因使人報趙。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
平陽君曰:“不如勿受。
受之,禍大于所得。
”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⑥。
”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韓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一黨一。
上一黨一民走趙。
趙軍長平⑦,以按據上一黨一民⑧。
四月,龁因攻趙。
趙使廉頗将。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⑨,秦斥兵斬趙裨将茄⑩。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
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趙王數以為讓⒀。
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⒁,曰:“秦之所惡⒂,獨畏馬服子趙括将耳⒃,廉頗易與⒄,且降矣⒅。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将以擊秦。
秦聞馬服子将,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将軍⒆;而王龁為尉裨将,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将者斬。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
秦軍詳敗而走(20),張二奇兵以劫之(21)。
趙軍逐勝(22),追造秦壁(23)。
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而秦出輕兵擊之。
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内(24),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25),遮絕趙救及糧食。
①四十五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
②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韓國必定不可能管我們臣民了。
③被:遭受。
④當:擋住。
⑤平陽君:趙豹的封号。
平原君:趙勝的封号。
⑥便:有利。
⑦軍:屯兵。
⑧按據:按兵據援。
⑨斥兵:偵察兵。
⑩裨将:副将。
?鄣:城堡。
?數:多次,屢次。
⒀讓:責備。
⒁應侯:即範睢。
反間:指在敵人内部制造矛盾、糾紛。
⒂惡:憂患。
⒃馬服:指馬服君趙奢。
将:任為将軍。
⒄與:對付。
⒅且:将要,就要。
⒆陰:暗地裡。
(20)詳:通“佯”。
假裝。
(21)張:布置。
(22)逐勝:乘勝追擊。
(23)造:到。
(24)之:往,到。
(25)發:征召。
詣:到。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陰相殺食①。
來攻秦壘,欲出②。
為四隊,四五複之③,不能出。
其将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一黨一,上一黨一民不樂為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④,非盡殺之,恐為亂。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⑤,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⑥。
趙人一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複定上一黨一郡。
秦分軍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韓、趙恐,使蘇代厚币說秦相應侯曰⑦:“武安君禽馬服子乎⑧?”曰:“然。
”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
”“趙亡則秦王王矣⑨,武安君為三公⑩。
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一黨一,上一黨一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⒀。
故不如因而割之⒁,無以為武安君功也⒂。
”于是應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
正月,皆罷兵。
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⒃。
①内:指内部。
②出:指沖出敵圍。
③四五複之:連續四五次反複沖擊。
④反覆:變化無常。
⑤挾詐:暗用欺騙詭計。
阬殺:陷之于坑而殺,即活埋。
⑥首:首級。
虜:俘虜。
⑦說(shuì,稅):勸說,說服。
⑧禽:同“擒”,捕捉。
⑨秦王王:後一“王”字,稱王,統治天下。
⑩三公:指輔佐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
周代三公,說法不一,或謂太師、太傅、太保,或謂“天子之相”。
?周:指周公旦。
召:指召公奭。
?今:如果。
⒀亡:通“無”。
⒁因而割之:趁機讓它們割讓土地。
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要拿(攻占韓、趙土地)給武安君去建立功勞。
⒃隙:嫌隙,怨恨。
其九月,秦複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①。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②。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③,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
遠絕河山而争人國都④,趙應其内,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數十萬攻秦軍⑤,秦軍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⑥,武安君遂稱病笃⑦。
應侯請之,不起。
于是免武安君為士伍⑧,遷之陰密。
武安君病,未能行。
居三月,諸侯供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鹹陽中。
武安君既行,出鹹陽西門十裡,至杜郵。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⑨,有餘言⑩。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武安君引劍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
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一殺。
四十五年①,伐韓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一黨一道絕。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②。
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一黨一歸趙。
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
趙被兵③,必親韓。
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④。
”因使人報趙。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
平陽君曰:“不如勿受。
受之,禍大于所得。
”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⑥。
”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韓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一黨一。
上一黨一民走趙。
趙軍長平⑦,以按據上一黨一民⑧。
四月,龁因攻趙。
趙使廉頗将。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⑨,秦斥兵斬趙裨将茄⑩。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
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趙王數以為讓⒀。
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⒁,曰:“秦之所惡⒂,獨畏馬服子趙括将耳⒃,廉頗易與⒄,且降矣⒅。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将以擊秦。
秦聞馬服子将,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将軍⒆;而王龁為尉裨将,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将者斬。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
秦軍詳敗而走(20),張二奇兵以劫之(21)。
趙軍逐勝(22),追造秦壁(23)。
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而秦出輕兵擊之。
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内(24),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25),遮絕趙救及糧食。
①四十五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
②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韓國必定不可能管我們臣民了。
③被:遭受。
④當:擋住。
⑤平陽君:趙豹的封号。
平原君:趙勝的封号。
⑥便:有利。
⑦軍:屯兵。
⑧按據:按兵據援。
⑨斥兵:偵察兵。
⑩裨将:副将。
?鄣:城堡。
?數:多次,屢次。
⒀讓:責備。
⒁應侯:即範睢。
反間:指在敵人内部制造矛盾、糾紛。
⒂惡:憂患。
⒃馬服:指馬服君趙奢。
将:任為将軍。
⒄與:對付。
⒅且:将要,就要。
⒆陰:暗地裡。
(20)詳:通“佯”。
假裝。
(21)張:布置。
(22)逐勝:乘勝追擊。
(23)造:到。
(24)之:往,到。
(25)發:征召。
詣:到。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陰相殺食①。
來攻秦壘,欲出②。
為四隊,四五複之③,不能出。
其将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一黨一,上一黨一民不樂為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④,非盡殺之,恐為亂。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⑤,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⑥。
趙人一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複定上一黨一郡。
秦分軍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韓、趙恐,使蘇代厚币說秦相應侯曰⑦:“武安君禽馬服子乎⑧?”曰:“然。
”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
”“趙亡則秦王王矣⑨,武安君為三公⑩。
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一黨一,上一黨一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⒀。
故不如因而割之⒁,無以為武安君功也⒂。
”于是應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
正月,皆罷兵。
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⒃。
①内:指内部。
②出:指沖出敵圍。
③四五複之:連續四五次反複沖擊。
④反覆:變化無常。
⑤挾詐:暗用欺騙詭計。
阬殺:陷之于坑而殺,即活埋。
⑥首:首級。
虜:俘虜。
⑦說(shuì,稅):勸說,說服。
⑧禽:同“擒”,捕捉。
⑨秦王王:後一“王”字,稱王,統治天下。
⑩三公:指輔佐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
周代三公,說法不一,或謂太師、太傅、太保,或謂“天子之相”。
?周:指周公旦。
召:指召公奭。
?今:如果。
⒀亡:通“無”。
⒁因而割之:趁機讓它們割讓土地。
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要拿(攻占韓、趙土地)給武安君去建立功勞。
⒃隙:嫌隙,怨恨。
其九月,秦複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①。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②。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
且諸侯救日至③,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
遠絕河山而争人國都④,趙應其内,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數十萬攻秦軍⑤,秦軍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⑥,武安君遂稱病笃⑦。
應侯請之,不起。
于是免武安君為士伍⑧,遷之陰密。
武安君病,未能行。
居三月,諸侯供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鹹陽中。
武安君既行,出鹹陽西門十裡,至杜郵。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⑨,有餘言⑩。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武安君引劍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
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