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地方四百裡。
芒卯以詐重②。
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
八年,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月餘,皆複稱王歸帝③。
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
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④。
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湣王出亡⑤。
燕獨入臨菑。
與秦王會西周⑥。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
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陳⑦。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①我軍:指韓、魏兩國軍隊。
②詐:智詐,即善用詭詐之計。
重:被重用。
③歸帝:收回帝号。
秦、齊稱帝,不久又收回帝号事,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④宋王:名偃,為暴君,人稱“桀宋”,齊國因而征讨他。
詳見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及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⑤齊湣王曾趁燕國内亂侵伐燕國,燕昭王即位後立志複仇。
二十餘年後,燕國力漸強,遂以樂毅為統帥,與秦、楚、韓、趙、魏聯合伐齊,齊國幾乎滅亡。
是戰國史上的著名事件。
文中遺漏了楚國。
詳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樂毅列傳》。
⑥西周: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在洛陽以西。
⑦前278年,秦将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郢,楚頃襄王逃至陳城,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詳見卷四十《楚世家》。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
二年,又拔我二城。
軍大梁下,韓來救,予秦溫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
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将芒卯。
魏将段幹子請予秦南陽以和。
蘇代謂魏王曰①:“欲玺者段幹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②,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③,薪不盡,火不滅。
”王曰:“是則然也。
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對曰:“王獨不見夫博之所以貴枭者④,便則食⑤,不便則止矣。
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九年,秦拔我懷。
十年,秦太子外質于魏死。
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①蘇代:《戰國策·魏策三》作孫臣。
②制:控制。
③薪:柴。
④博:博戲,古代一種下棋的遊戲。
枭:博戲時擲骰子得上采為枭。
或雲骰子上刻有枭形。
博戲的方法已失傳,大約是用五個骰子和若幹棋子,擲一次骰子,走一棋子,擲得枭采就可以吃對方的棋子。
⑤食:指吃對方的棋子。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時韓、魏與始孰強?”對曰:“不如始強。
”王曰:“今時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
”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魏以攻秦,猶無奈寡人何也。
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而率弱韓、魏以伐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
”左右皆曰:“甚然。
”中旗馮琴而對曰①:“王之料天下過矣②。
當晉六卿之時,知氏最強,滅範、中行,又率韓、魏之兵以圍趙襄子于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不湛者三版③。
知伯行水④,魏桓子禦,韓康子為參乘⑤。
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
’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
魏桓子肘韓康子⑥,韓康子履魏桓子⑦,肘足接于車上⑧,而知氏地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今秦兵雖強,不能過知氏;韓、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⑨。
此方其用肘足之時也,願王之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①中旗:或曰官名,或曰人名。
馮:同“憑”。
②過:錯。
③湛(jiān,堅):浸,淹沒。
版:古代築牆用的木版,一版高八尺,或曰高二尺。
④行水:巡視水情。
行,巡察。
⑤參乘:車上陪乘的人。
古代乘車尊者在左,禦者在中,參乘在右。
⑥肘:用肘碰。
⑦履:用腳踩。
⑧這一句表示韓康子和魏桓子通過肘足相碰已是心照不宣。
⑨賢:勝過。
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蓋相望也①,而秦救不至。
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餘矣,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
”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②。
唐睢到,入見秦王。
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③,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已④。
”唐睢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⑤。
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⑥,受冠帶⑦,祠春秋者⑧,以秦之強足以為與也⑨。
今齊、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發,亦将賴其未急也。
使之大急,彼且割地是約從,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為發兵救魏⑩。
魏氏複定。
①冠蓋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來不斷。
冠,這裡專指官吏的禮帽;蓋,古代車上傘狀的車篷。
②約:備辦。
③丈人:對老人的尊稱。
芒然:疲倦的樣子。
④已:同“矣”。
⑤無任:不勝任,無能。
⑥藩:屬國。
⑦冠帶:衣帽。
帶,衣帶,代指衣服。
⑧祠春秋:指春秋兩季向秦國緻送祭祀用品。
祠,祭祀。
⑨與:盟國。
⑩遽:急速。
趙使人謂魏王曰:“為我殺範痤,吾請獻七十裡之地。
”魏王曰:“諾。
”使吏捕之,圍而未殺。
痤因上屋騎危①,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②,不如以生痤市。
有如痤死③,趙不予王地,則王将奈何?故不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
”魏王曰:“善。
”痤因上書信陵君:“痤,故魏之免相也,趙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如強秦亦将襲趙之欲④,則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⑤。
①危:屋脊。
②市:買賣,交易。
③有如:假如。
④襲:因襲,沿用。
⑤出:釋放。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以求故地。
無忌謂魏王曰①: 秦與戎翟同欲,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②,不識禮義德行。
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一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③。
故太後母也,而以憂死④;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⑤;兩弟無罪⑥,而再奪之國⑦。
此于親戚若此,而況于仇雠之國乎⑧?今王與秦共伐韓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
而王不識則不明,群臣莫以聞則不忠。
今韓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⑨,内有大亂,外交強秦魏之兵,王以為不亡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邺⑩,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負強秦之親(11),王以為利乎? ①無忌:即信陵君。
按:無忌,《戰國策·魏策三》作朱己,《荀子·強國篇》楊倞注引《史記》作朱忌,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整理小組注雲:“疑當以朱己為是。
”以下大段文字與《戰國策》所載基本相同,可參閱。
②戾:(lì,力):兇狠,殘暴。
③施厚:厚施恩惠。
④這兩句指的是,秦昭王生母宣太後,因昭王聽從範睢建議而被廢黜,不久就憂傷而死。
見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⑤以上三句指的是,穰侯魏冉曾為秦國屢立戰功,因他是宣太後之弟,所以昭王聽從範睢建議,把他逐出秦國。
⑥兩弟:指秦昭王同母弟泾陽君和高陵君。
⑦奪:削去。
⑧仇雠:仇敵。
⑨這句指的是,當時韓桓惠王年幼,其母後代行執政。
⑩邺:在此句中不可解。
《戰國策·魏策三》、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均作“鄰”,《索隐》也認為作“鄰”字為宜。
(11)負:依仗。
秦非無事之國也①,韓亡之後必将更事②,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
是何也?夫越山踰河,絕韓上一黨一而攻強趙③,是複阏與之事④,秦必不為也。
若道河内⑤,倍邺、朝歌⑥,絕漳、滏水,與趙兵決于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秦又不敢。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裡,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秦又不為也。
若道河外,倍大梁,右(蔡左)[上蔡]、召陵,與楚兵決于陳郊,秦又不敢。
故曰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衛與齊矣。
夫韓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無攻已。
秦固有懷、茅、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内⑦,河内共、汲必危;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于秦⑧,秦之欲誅之人矣。
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⑨,聽使者之惡之,随安陵氏而亡之,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⑩,南國必危(11),國無害(已)[乎]? ①無事:不生事端。
②更事:再生事端。
③絕:越過,穿過。
④阏與之事:前270年,秦攻韓,包一皮一皮圍阏與,趙國派趙奢率軍救韓,大敗秦軍。
見卷四十三《趙世家》。
⑤道:取道。
⑥倍:通“背”。
⑦城:築城。
或認為“城”上缺“安”字,應為地名“安城”。
⑧出:指出訪秦國。
過:過失。
惡:诽謗,中傷。
⑨舞陽:當時為魏地。
⑩許:指春秋時許國故地。
(11)南國:許在魏國之南,故稱南國。
夫憎韓不一愛一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一愛一南國非也。
異日者,秦在河西晉,國去梁千裡,有河山以闌之①,有周、韓以間之②。
從林鄉軍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③,邊城盡拔,文台堕④,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⑤。
又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平監⑥。
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縣數十,名都數百⑦。
秦乃在河西晉,去梁千裡,而禍若是矣。
又況于使秦無韓,有鄭地,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梁百裡,禍必由此矣。
①闌:阻擋。
②間:隔開。
③囿中:《索隐》和《正義》都解作地名,即圃田澤。
④堕(huī,灰):同“隳”,毀壞。
⑤國:國者。
⑥平:或作“乎”。
⑦以上兩句《戰國策》作“大縣數百,名都數十。
” 異日者,從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韓不可得也。
今韓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講①,識亡不聽②,投質于趙③,請為天下雁行頓刃④,楚趙必集兵,皆識秦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内,必不休矣。
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趙)[而]挾韓之質以存韓,而求故地,韓必效之⑤。
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于與秦共伐韓,而又與強秦鄰之禍也。
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已。
通韓上一黨一于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賦之⑥,是魏重質韓以其上一黨一也⑦。
今有其賦,足以富國。
韓必德魏一愛一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是韓則魏之縣也。
魏得韓以為縣,衛、大梁、河外必安矣。
今不存韓,二周、安陵必危,楚、趙大破,衛、齊甚畏,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而為臣不久矣⑧。
①桡:屈從。
講,講和,媾和。
②這句是說韓國知道要滅亡了可是不肯聽從秦國。
③投質:送人質。
④雁行:像大雁那樣成行成列地前進。
頓刃:把兵器用壞,比喻死戰。
“頓”通“鈍”。
⑤效:緻送。
⑥出入:指商賈的出入。
賦:收稅。
⑦質:抵押。
⑧鄉:同“向”。
二十年,秦圍邯鄲,信陵君無忌矯奪将軍晉鄙兵以救趙①,趙得全。
無忌因留趙。
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骜。
魏太子增質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
或為增謂秦王曰:“公孫喜固謂魏相曰‘請以魏疾擊秦,秦王怒,必囚增。
魏王又怒,擊秦,秦必傷’。
今王囚增,是喜之計中也。
故不若貴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齊、韓。
”秦乃止增。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為景湣王。
信陵君無忌卒。
①矯:假托,詐稱。
這裡指假傳王命。
信陵君救趙事詳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
二年,秦拔我朝歌。
衛徙野王。
三年,秦拔我汲。
五年,秦拔我垣、蒲陽、衍。
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轲刺秦王,秦王覺之①。
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
①荊轲刺秦王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太史公史:吾适故大梁之墟①,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
”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于亡,餘以為不然。
天方令秦平海内,其業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②,曷益乎③? ①墟:故城,廢址。
②阿衡:即伊尹,商代的賢臣。
③曷:何。
芒卯以詐重②。
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
八年,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月餘,皆複稱王歸帝③。
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
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④。
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湣王出亡⑤。
燕獨入臨菑。
與秦王會西周⑥。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
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陳⑦。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①我軍:指韓、魏兩國軍隊。
②詐:智詐,即善用詭詐之計。
重:被重用。
③歸帝:收回帝号。
秦、齊稱帝,不久又收回帝号事,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④宋王:名偃,為暴君,人稱“桀宋”,齊國因而征讨他。
詳見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及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⑤齊湣王曾趁燕國内亂侵伐燕國,燕昭王即位後立志複仇。
二十餘年後,燕國力漸強,遂以樂毅為統帥,與秦、楚、韓、趙、魏聯合伐齊,齊國幾乎滅亡。
是戰國史上的著名事件。
文中遺漏了楚國。
詳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樂毅列傳》。
⑥西周: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在洛陽以西。
⑦前278年,秦将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郢,楚頃襄王逃至陳城,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詳見卷四十《楚世家》。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
二年,又拔我二城。
軍大梁下,韓來救,予秦溫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
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将芒卯。
魏将段幹子請予秦南陽以和。
蘇代謂魏王曰①:“欲玺者段幹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②,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③,薪不盡,火不滅。
”王曰:“是則然也。
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對曰:“王獨不見夫博之所以貴枭者④,便則食⑤,不便則止矣。
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九年,秦拔我懷。
十年,秦太子外質于魏死。
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①蘇代:《戰國策·魏策三》作孫臣。
②制:控制。
③薪:柴。
④博:博戲,古代一種下棋的遊戲。
枭:博戲時擲骰子得上采為枭。
或雲骰子上刻有枭形。
博戲的方法已失傳,大約是用五個骰子和若幹棋子,擲一次骰子,走一棋子,擲得枭采就可以吃對方的棋子。
⑤食:指吃對方的棋子。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時韓、魏與始孰強?”對曰:“不如始強。
”王曰:“今時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
”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魏以攻秦,猶無奈寡人何也。
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而率弱韓、魏以伐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
”左右皆曰:“甚然。
”中旗馮琴而對曰①:“王之料天下過矣②。
當晉六卿之時,知氏最強,滅範、中行,又率韓、魏之兵以圍趙襄子于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不湛者三版③。
知伯行水④,魏桓子禦,韓康子為參乘⑤。
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
’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
魏桓子肘韓康子⑥,韓康子履魏桓子⑦,肘足接于車上⑧,而知氏地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今秦兵雖強,不能過知氏;韓、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⑨。
此方其用肘足之時也,願王之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①中旗:或曰官名,或曰人名。
馮:同“憑”。
②過:錯。
③湛(jiān,堅):浸,淹沒。
版:古代築牆用的木版,一版高八尺,或曰高二尺。
④行水:巡視水情。
行,巡察。
⑤參乘:車上陪乘的人。
古代乘車尊者在左,禦者在中,參乘在右。
⑥肘:用肘碰。
⑦履:用腳踩。
⑧這一句表示韓康子和魏桓子通過肘足相碰已是心照不宣。
⑨賢:勝過。
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蓋相望也①,而秦救不至。
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餘矣,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
”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②。
唐睢到,入見秦王。
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③,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已④。
”唐睢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⑤。
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⑥,受冠帶⑦,祠春秋者⑧,以秦之強足以為與也⑨。
今齊、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發,亦将賴其未急也。
使之大急,彼且割地是約從,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為發兵救魏⑩。
魏氏複定。
①冠蓋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來不斷。
冠,這裡專指官吏的禮帽;蓋,古代車上傘狀的車篷。
②約:備辦。
③丈人:對老人的尊稱。
芒然:疲倦的樣子。
④已:同“矣”。
⑤無任:不勝任,無能。
⑥藩:屬國。
⑦冠帶:衣帽。
帶,衣帶,代指衣服。
⑧祠春秋:指春秋兩季向秦國緻送祭祀用品。
祠,祭祀。
⑨與:盟國。
⑩遽:急速。
趙使人謂魏王曰:“為我殺範痤,吾請獻七十裡之地。
”魏王曰:“諾。
”使吏捕之,圍而未殺。
痤因上屋騎危①,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②,不如以生痤市。
有如痤死③,趙不予王地,則王将奈何?故不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
”魏王曰:“善。
”痤因上書信陵君:“痤,故魏之免相也,趙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如強秦亦将襲趙之欲④,則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⑤。
①危:屋脊。
②市:買賣,交易。
③有如:假如。
④襲:因襲,沿用。
⑤出:釋放。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以求故地。
無忌謂魏王曰①: 秦與戎翟同欲,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②,不識禮義德行。
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一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③。
故太後母也,而以憂死④;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⑤;兩弟無罪⑥,而再奪之國⑦。
此于親戚若此,而況于仇雠之國乎⑧?今王與秦共伐韓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
而王不識則不明,群臣莫以聞則不忠。
今韓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⑨,内有大亂,外交強秦魏之兵,王以為不亡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邺⑩,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負強秦之親(11),王以為利乎? ①無忌:即信陵君。
按:無忌,《戰國策·魏策三》作朱己,《
”以下大段文字與《戰國策》所載基本相同,可參閱。
②戾:(lì,力):兇狠,殘暴。
③施厚:厚施恩惠。
④這兩句指的是,秦昭王生母宣太後,因昭王聽從範睢建議而被廢黜,不久就憂傷而死。
見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⑤以上三句指的是,穰侯魏冉曾為秦國屢立戰功,因他是宣太後之弟,所以昭王聽從範睢建議,把他逐出秦國。
⑥兩弟:指秦昭王同母弟泾陽君和高陵君。
⑦奪:削去。
⑧仇雠:仇敵。
⑨這句指的是,當時韓桓惠王年幼,其母後代行執政。
⑩邺:在此句中不可解。
《戰國策·魏策三》、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均作“鄰”,《索隐》也認為作“鄰”字為宜。
(11)負:依仗。
秦非無事之國也①,韓亡之後必将更事②,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
是何也?夫越山踰河,絕韓上一黨一而攻強趙③,是複阏與之事④,秦必不為也。
若道河内⑤,倍邺、朝歌⑥,絕漳、滏水,與趙兵決于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秦又不敢。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裡,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秦又不為也。
若道河外,倍大梁,右(蔡左)[上蔡]、召陵,與楚兵決于陳郊,秦又不敢。
故曰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衛與齊矣。
夫韓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無攻已。
秦固有懷、茅、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内⑦,河内共、汲必危;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于秦⑧,秦之欲誅之人矣。
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⑨,聽使者之惡之,随安陵氏而亡之,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⑩,南國必危(11),國無害(已)[乎]? ①無事:不生事端。
②更事:再生事端。
③絕:越過,穿過。
④阏與之事:前270年,秦攻韓,包一皮一皮圍阏與,趙國派趙奢率軍救韓,大敗秦軍。
見卷四十三《趙世家》。
⑤道:取道。
⑥倍:通“背”。
⑦城:築城。
或認為“城”上缺“安”字,應為地名“安城”。
⑧出:指出訪秦國。
過:過失。
惡:诽謗,中傷。
⑨舞陽:當時為魏地。
⑩許:指春秋時許國故地。
(11)南國:許在魏國之南,故稱南國。
夫憎韓不一愛一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一愛一南國非也。
異日者,秦在河西晉,國去梁千裡,有河山以闌之①,有周、韓以間之②。
從林鄉軍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③,邊城盡拔,文台堕④,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⑤。
又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平監⑥。
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縣數十,名都數百⑦。
秦乃在河西晉,去梁千裡,而禍若是矣。
又況于使秦無韓,有鄭地,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梁百裡,禍必由此矣。
①闌:阻擋。
②間:隔開。
③囿中:《索隐》和《正義》都解作地名,即圃田澤。
④堕(huī,灰):同“隳”,毀壞。
⑤國:國者。
⑥平:或作“乎”。
⑦以上兩句《戰國策》作“大縣數百,名都數十。
” 異日者,從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韓不可得也。
今韓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講①,識亡不聽②,投質于趙③,請為天下雁行頓刃④,楚趙必集兵,皆識秦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内,必不休矣。
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趙)[而]挾韓之質以存韓,而求故地,韓必效之⑤。
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于與秦共伐韓,而又與強秦鄰之禍也。
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已。
通韓上一黨一于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賦之⑥,是魏重質韓以其上一黨一也⑦。
今有其賦,足以富國。
韓必德魏一愛一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是韓則魏之縣也。
魏得韓以為縣,衛、大梁、河外必安矣。
今不存韓,二周、安陵必危,楚、趙大破,衛、齊甚畏,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而為臣不久矣⑧。
①桡:屈從。
講,講和,媾和。
②這句是說韓國知道要滅亡了可是不肯聽從秦國。
③投質:送人質。
④雁行:像大雁那樣成行成列地前進。
頓刃:把兵器用壞,比喻死戰。
“頓”通“鈍”。
⑤效:緻送。
⑥出入:指商賈的出入。
賦:收稅。
⑦質:抵押。
⑧鄉:同“向”。
二十年,秦圍邯鄲,信陵君無忌矯奪将軍晉鄙兵以救趙①,趙得全。
無忌因留趙。
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骜。
魏太子增質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
或為增謂秦王曰:“公孫喜固謂魏相曰‘請以魏疾擊秦,秦王怒,必囚增。
魏王又怒,擊秦,秦必傷’。
今王囚增,是喜之計中也。
故不若貴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齊、韓。
”秦乃止增。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為景湣王。
信陵君無忌卒。
①矯:假托,詐稱。
這裡指假傳王命。
信陵君救趙事詳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
二年,秦拔我朝歌。
衛徙野王。
三年,秦拔我汲。
五年,秦拔我垣、蒲陽、衍。
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轲刺秦王,秦王覺之①。
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
①荊轲刺秦王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太史公史:吾适故大梁之墟①,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
”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于亡,餘以為不然。
天方令秦平海内,其業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②,曷益乎③? ①墟:故城,廢址。
②阿衡:即伊尹,商代的賢臣。
③曷:何。